2004-06-08 09:29:09Avery

海上鋼琴師1900

看完這部電影帶給我相當的衝擊,這是一部結合音樂美感,同時又探究了生命之美的一部電影。到底何謂音樂(或是我把其擴張到藝文)的美;又到底何謂生命的美。我將在這篇文章裡面將其分兩部分探討,探究我從這部電影中所感受和對美的認知。

主角是一位鋼琴師,海上的鋼琴師。他的琴藝無人能比,在一場戲中,他與一位名為傑立的黑人比賽琴藝時更是展現無疑。到了這一場景,為我帶出了一個對美的省思,雖然這部戲所探究的是音樂,但是我想這個疑問卻是對整體的藝術甚至是文學。到底我們該重視的是音樂(藝術、文學)的功能性工具性,還是純粹感動的美。傑立是一位優秀的爵士音樂創作家,如這部電影所說,他玩的不是音樂而是琴鍵,他的音樂如絲綢般的滑過床沿,所以很多窯子的男男女女都相當喜愛,他象徵的是音樂的功能性,它是為了某種目的被雕造的,無論是為了銷售、名氣、亦或是玩弄自己琴藝技巧。

但是相反的,1900(海上鋼琴師)卻是為了某種感動而彈,他的音樂能夠強烈的感動人,因為他的音樂不是靠音符編造,而是靠人的靈魂編寫。他用自己的心靈去看眼前的人,接著就能彈奏出屬於一個人靈魂的樂曲。他用的不是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而適用自己的靈魂去看世界。所以他能夠描述紐澳良的景色,雖然他從未下船,而他的音樂也是,充滿了靈性,這樣音樂的美感來自於心靈純粹的感動而非工具性的目的。(ps.這樣的音樂創作並沒有預設的目的,雖然康德說:這屬於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意思是達成了某種無預設目的目的,但這與預設目的的當然不同)

到底我們該重視工具性的美還是心靈純粹感動的美,幾個世紀以來這樣的話題爭論不休,但我想在傑立和1900的一場音樂競賽中,這樣的話題分出了勝負,至少是在導演或是編劇的心理。

而1900創作的音樂,能夠帶出純粹感動美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更因為他投注了自己生命的熱忱。隨著那艘船的興衰,就如同人事一般總有勝衰,但他的音樂卻從來沒間斷過,無論何時,即便是戰爭槍林彈雨。不為任何原因而作,只因為想彈琴而彈琴。這讓我想起來高行健先生的一段話,一段在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演講所說的話,那篇演說辭提名為「文學的理由」,他表示文學的理由不為任何商業目的,只因為有不得不寫的理由。我想這番話語1900創作音樂的理由呼應,也應證了無論音樂或是文學中都有著相同的境界,彈琴的理由,藝術的理由,文學的理由,只因為有不得不做的感動,而我深信那就是美,也是為什麼他總能感動所有人,工具性的美不相為謀的,跟他們的無關的,不懂得人便不懂,但是內心純粹的感動和一個人的熱忱卻是不需要理論的操演或是目的的需求

接下來我想談論這部電影所帶出來生命中美的議題,在一段1900和他朋友即是那個小喇叭手的對話中,有一回他決心下船,他朋友隨即鼓勵他並描述,或許過幾年你(1900),會有個小孩,我會去拜訪你,你會請我吃飯,我會稱讚你老婆的廚藝…。我引用這段冗長的話是有原因,因為這段顯示了一般人的家庭,雖然看似是不一樣的家庭,不一樣的個體,我們卻能推知會有相同的生命—一個家庭,一雙兒女,一份薪水,每天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打轉老死,最後在有限中死去。或許這樣看似陳腔濫調的生活是一種幸福,至少對我們大多數的人而言。但是1900卻給了另一種啟發,在電影末梢他最後一段談話中,他說了鋼琴鍵是有限的,但是他能夠用鋼琴創造出無限,而當他望著茫茫的陸地和人海,該何去何從,那有的是無限的道路和選擇,可是然而,看似無限的卻又有限,終究每個人或是說大多數的人過著相同的命運,就像我剛才所說。

人很容易在這樣的旋轉中迷失了,所以人們總是問著Why? Why? Why? 忘了生命的美,不斷的競賽,卻不問自己爭的是什麼。當面臨死亡的來臨時,便驚慌失措,因為回顧自己的一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感動過什麼。這就是為何1900不下船的原因,不願自己也同樣的迷失在這個大染缸中.人們總是充滿了對死亡的恐懼,然而,1900卻能坦然的放下,因為這輩子他為了追尋美而過活,所以他沒有任何的遺憾,面對死亡也不恐懼害怕,因為他發現了生命美的極致。

在成就這樣生命美的過程,這部片裡,1900一直在面臨選擇,好幾次的要不要下船,要不要成名出唱片,要不要追尋一般人的生活,要不要面對死亡,他做出了理智的選擇,就像一個求道者,成就了自身的圓滿,相對於他朋友下了陸地後,流落到不得不賣掉自己的樂器,賣掉了自己的熱愛音樂的靈魂,到底孰是孰非....一部電影道出了生命的美,生命的極至,生命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