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1 16:50:09舞影

“和”中国古典舞的内在品格(20071202)

2007-12-02 19:42
“和”,中国古典舞的内在品格时下,关于中国古典舞如何发展的讨论日见飙升。什么是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格?被中国主体意向性思维浸润下的中国古典舞之“古典精神”如何体现?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不绝于耳,也曾引起人们对古典舞学科的热切关注。尽管如此,对于中国古典舞学科内在品格的探索、归纳却始终处于“未开垦”的境地,这是值得深思的。在笔者看来,“和”可谓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本质特征和魅力之源。
在整个中国舞蹈发展史的线性流变中,中国古典舞蹈一直内涵不确定、外延不明晰。对于中国古典舞蹈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中庸” 之道、“太极”之理,是构成中国古典舞终极追求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舞观念与形态的构成应是建立在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而“和”概念则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内涵测定,一种思维特征的哲学、美学内蕴的探索。记得吴晓邦先生曾在他的《古典舞与古典精神》一文中指出,“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应与中国古代作家与民共忧患的精神内涵一致……”(即其所谓“古典精神”),同时认为“‘古典精神’指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则包含了丰富的精髓”。厘清大家对中国舞蹈之“古典”的认识是找到带有本质意义的舞蹈文化类型演进依据的前提,基于此种认识,笔者又将古典舞所应具备的品格做了进一步阐释:任何“典范性”都可视为当代人对古代传统的历史性评价。在今人看来,古典应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续”,古典舞应是“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只有在此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方可全面探索古典舞深蕴的民族文化精神,把握“和”作为古典舞内在品格的真正涵义。
中国古典舞蹈文化的历史沿革,基本与同时代文学艺术所负载的文化精神相契合,“和”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至上原则,作为中国主体意向性的思维,也深刻体现在舞蹈艺术中。笔者认为,从历史演进的纵向流程和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整合经历看,中国舞蹈始终贯穿着“中和”的审美追求和“气化”、“太极”的宏观旨趣,中国传统思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和”观念与中国古典舞蹈至少有三方面关联,并以此影响到了古典舞的形态构成,即:中国古典舞的哲学基础,与“和”的观念有关;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旨趣,与“和”的观念有关;中国古典舞的人体运动法则,与“和”的观念有关。
康德关于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个层次的理论是众所周知的。笔者以为,中国古典舞蹈“和”品格、“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及“阴阳互动”的美学旨趣正好阐释了中国古典舞蹈的理性内核。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天人合一”应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天人合一”这一思维依据是构成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和”境界的哲学基础。崇尚“天人合一”之理,追求自然与生命的完美契合,便是传统哲学体悟文化的精髓,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舞观念与形态的构成。正是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哲理文化基因,陶冶了中国古典舞。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观问题上,中国传统艺术及其美学从不曾离开深厚的人文传统。阐释中国古典舞蹈存在的基本文化立场,凸现其形态构成的深层“文化肌理”,揭示中华传统文明的生态效应及其对相关核心物的潜在影响,是笔者长期以来致力研究的方向,其中也呼应了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应该说,“和”不仅体现了我们传统的魅力,更体现了我们时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