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11 09:08:52舞影

..內斂的朝鮮舞..

  朝鮮舞情:與西方舞蹈崇尚表現個性、性征和軀體不同,韓國古典舞的表達形式具有某種儀式的性質,他們用舞蹈表達感情時是含蓄的,他們的身體被隱藏在帶有長袖的寬大的絲綢衣服裏,成爲生活在一個純淨、抽象世界裏的某種花或鳥的形象表徵,但這些並不妨礙韓國舞蹈展現優美動人的韻味。代表性的韓國傳統舞蹈有:假面舞、僧舞、太平舞、劍舞、長鼓舞等。




___________《朝鮮舞——翩翩舞廣袖 似鳥東海來》


朝鮮是一個有著豐富舞蹈文化藝術傳統的國家,也是一個和中國有著上千年舞蹈文化交流歷史的國家。因此,看朝鮮舞蹈,我們往往抱有一份特殊的親切。

印象最深的是朝鮮民間的“長鼓舞”,這種舞在朝鮮電影中最常見。特別喜歡聽朝鮮姑娘在悠揚的伽椰琴伴奏下,右手持“鼓鞭”,在左手指掌的配合下,從左右鼓面敲擊出的清脆、和諧的鼓聲。更難忘樂曲聲中,一隊身穿白色短衣淡紅色曳地長裙,胸前系著“長鼓”的舞者,踏著淙淙泉水般的輕柔舞步流轉於舞臺的情景。她們那松肩提臂的婀娜舞姿,柔如蠟焰、動如垂柳的輕盈體態,如只只躍躍欲飛的白鶴悠然起舞,令人陶醉與神往。

雖然第六屆亞洲藝術節昨日已在長春拉下帷幕,但朝鮮藝術家們在延吉市的表演要持續到28日。親切是互相的,朝鮮藝術家們在盡情歡舞的激情中融入了親切,把親切的鼓聲和舞蹈化作鮮花一般的芳香,在一呼一吸之間向中國觀衆傳遞、鼓動。——編者
■主題
白鶴翩躚的朝鮮舞

朝鮮民族是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鮮舞蹈的特點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內在情緒與動作和諧一致,長於表現瀟灑、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節奏多變。主要形式有:農樂舞、長鼓舞、扇子舞、頂水舞、刀舞等。

農樂舞

農樂舞是朝鮮族民間舞蹈之一,它實際是一種農民舞蹈,在朝鮮族民間廣泛流傳。

農樂舞根植於朝鮮族大衆之中,很早以前,朝鮮族聚居的地方就有了自己的農樂舞表演者,解放前後,村村都有自發組織的農樂舞隊。正是因爲有了這些民間藝人的存在,農樂舞才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最終成爲朝鮮族民間舞蹈的代表和象徵。

農樂舞最基本的特點是,既能表現生動活潑、熱烈火爆的歡樂氣氛,又能體現出一種奮發向上、昂揚積極的氣概。

農樂舞的表演以打擊樂器鑼鼓爲先導,領銜者爲一打銅鑼者,舞蹈的開始、中間的變換及結尾,均由打鑼者指揮。表演農樂舞時,必須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寫上“農者天下之大本也”8個大字,站在打鑼者之前,盡情舞動,滿懷豪情。在農樂舞的表演中,沒有演員和演奏者之分,一般都是演員一邊演奏一邊舞蹈。在農樂舞的樂器編組中,過去一般分爲大編組、中編組、小編組等。大編組包括銅鑼、箏、大鼓、小鼓、潔鼓、長鼓、太平簫、喇叭、螺角等樂器的演奏者53人,另外還有令旗、雜色等。

農樂舞的音樂具有獨特的多樣旋律,稱作“十二拍”。

長鼓舞

長鼓舞是朝鮮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脫胎于傳統的“農樂舞”。長鼓分爲長鼓、舞蹈長鼓、兒童長鼓和幼兒長鼓等幾種。形狀是兩頭粗、中間細,左邊鼓筒直徑比右邊鼓筒直徑大1釐米,右邊鼓皮薄,左邊鼓皮厚。

古代的長鼓,用獐皮做左邊的厚鼓皮,用狗皮做右邊的薄鼓皮,鼓筒採用木材或多層紙、薄鐵等材料製成。長鼓有6個銅制的龍頭形鈎子,鈎住鬆緊繩。鬆緊繩用3股真絲線製成,每只鼓上裝有8全套袖,即用來調整鼓繩的皮套。

長鼓起源于我國的宋代,後來流傳到朝鮮半島,成爲朝鮮民族音樂的主要打擊樂器。長鼓在朝鮮族音樂和舞蹈中起重要作用。長鼓的右邊用一根飾彩穗的竹條敲,左邊用手,右邊聲高左邊聲低,能敲擊出豐富多彩的節奏,著名的朝鮮族長鼓,在全世界聞名,藝術水平相當高,真正代表了能歌善舞的朝鮮民族的藝術特色。

長鼓作爲民間打擊樂器,在農樂舞隊裏由長鼓手擊打,起伴奏和渲染氣氛的作用,當情緒高昂時,長鼓手常常隨著衆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身前挎著長鼓,故在起舞時側重於擊鼓的形體動作,逐步創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稱爲“長鼓演戲”。後經歷代藝人創造豐富,長鼓舞便在20世紀初期,以獨立的表演形式從農樂舞裏脫穎而出。每逢佳節之日,民間常出現跳長鼓舞者,深受群衆歡迎。
扇子舞

扇子舞源于傳統巫俗,後來發展成爲表演性的一種舞蹈形式。15世紀後期,由流浪藝人組成的以賣藝爲生的組織,爲謀求生存,常在村落裏進行各種表演,內含“繩上雜技”、“地面技藝”等,稱爲“歌舞百戲”,其中常有扇子舞蹈。扇子舞由女子表演,通過舞動扇子抒發內心的喜悅之情。動作舒展大方,舞動扇子與執扇造型有機地融爲一體,在舒緩的節奏中給人以優美典雅的感受,在輕快的節奏中顯得歡快活潑。

象帽舞

象帽舞屬於獨特的技巧表演,舞者以頸的力量頻頻搖動頭部,使所戴象帽的飄帶旋轉如風,似車輪飛轉般在舞者頭頂和身體前、後、左、右劃出種種光輝耀眼的美好彩環。象帽以飄帶的長度分大、中、小3種,長者達12米,短者僅1.5米,介於中間爲中象帽。甩象帽動作花樣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夠邊甩邊跳躍,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伏身甩象”等高難動作。

頂水舞

頂水舞因舞者頭頂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鮮族女性表演的傳統舞蹈。朝鮮族婦女習慣用頭部頂著器物行走,在插秧、鋤草季節,婦女們常頭頂水罐將飲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間地頭。頂水舞即在這種生活習俗基礎上形成,而且一經形成,便在群衆中間廣泛流傳。舞者頂的水罐,原是生活中的實物,後來爲了便於起舞,多用紙糊的罐形道具,在表層上繪以漂亮的花紋,輕巧別致。隨著道具變化,舞蹈動作也相應發展。頂水舞以“挫墊步”、“踏波步”、“碎步”爲基本步伐,主要動作有“甜泉舀水”、“玉指彈珠”等。舞蹈通過類比頂罐行進中的各種動作,抒發歡樂喜悅的內心感情,舞姿輕鬆優美。

刀舞
刀舞是一種由劍舞演化而來的舞蹈。

刀舞與劍舞一樣,雄壯、勇猛、躍動的舞姿貫穿舞蹈的全過程。舞蹈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勇敢、大膽、智慧、樂觀的民族氣概。舞蹈姿式剛柔相濟,激舒並存,急緩相容,像疾風般地向前沖、左右猛刺、輕快猛移等動作,“喀嚓”、“喀嚓”的揮刀聲以及浪漫的舞態,給人以強烈的號召感,體現了朝鮮族舞蹈的高超技藝。L6
■鏈結1
朝鮮的舞蹈藝術源遠流長

朝鮮的舞蹈藝術有著悠久的傳統。後漢書關於扶餘時代(西元前1300年)記載:“扶余以臘月祭天大會,連日飲酒歌舞名曰迎鼓。”這說明了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民間創造的名曰“迎鼓”的歌舞形式。

朝鮮舞蹈藝術的發展也和一切民族藝術的發展過程一樣,是從遙遠的古代起就同人民的生産活動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的。朝鮮最普遍的舞蹈藝術之一——農樂舞表現了農民在田野上的集體勞動和豐收的喜悅。如陳壽的《三國志·東夷·朝鮮傳》記載:“以五月下種記,群衆歌舞飲酒,晝夜無休;其舞數十人,俱起相隨,踏地低仰,牛足相應,鄭奏有似鐸舞;十月農功畢,亦複如之。”這種舞蹈的時間和形式,同現代農樂舞相似。

描寫狩獵時期生活的假面舞也流傳到現代,爲朝鮮民間舞蹈的重要傳統,如咸鏡南道北青自古以來就有的獅子舞,黃海道鳳山地方的假面舞等。

源于宗教儀式的宮中舞蹈和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愛國主義舞蹈也是朝鮮現代主要傳統的舞蹈。前者可以新羅時代所創造的處容舞爲代表,這是新羅第四十九代王憲康王和東海龍王之間的姻緣關係的傳說;後者可以新羅時代創造的劍舞爲代表,這是當時的愛國者官昌進入百濟,在王面前拔劍而舞,窺機刺死王的歷史故事。處容舞到李朝時代發展成爲88人的大型群舞,它同以活潑、樂天的律動構成的農樂舞和動作變化多端的假面舞,都成爲形成現代朝鮮舞蹈的基本特徵的傳統被繼承發展下來。

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朝鮮舞蹈藝術,到李朝末期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無能和兇暴統治下開始衰退下來,有著高度的民族古典藝術才能的藝術家們,彷徨於街頭和地方的集市上,不得不過著乞丐般的生活。這種情況到日本侵略者強佔朝鮮時期尤爲加深。由於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文化消滅政策,無論是有著階級內容的或者是民族形式的,均瀕於被消滅的命運。但是,朝鮮民族藝術的這種悲慘情況,在解放以後,得到了根本的改變。L6
■鏈結2
仙鶴與朝鮮民族

朝鮮民族自古以飛鳥爲民族圖騰,在道教文化的影響下,他們把“鶴”視爲天界與神仙相依的飛鳥而稱作“仙鶴”。隨著科學的進步,雖然人們思想中宗教色彩逐漸淡化,但對仙鶴的喜愛與崇敬卻始終留存。人們把仙鶴作爲長壽和幸福的象徵,把仙鶴棲息之地認作是吉祥之地。據說,朝鮮族男子在一身素白衣褲外另罩一件黑色背心的傳統服飾,是來源於對“仙鶴”白羽黑翅的仿照。而且,在出席正式場合時,還要特地戴上一頂猶如“鶴冠”的黑色紗帽,給人以高貴、素雅之感。

朝鮮民族能歌善舞,無論年節喜慶,還是家庭聚會,男女老幼伴隨著沈穩的鼓點與伽椰琴,像仙鶴一樣翩翩起舞,並習以爲常。L6
■鏈結3
古代朝鮮的宮廷舞蹈

古代朝鮮的宮廷舞蹈有古老的根源。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宮廷芭蕾舞在義大利出現以前400年,在高麗時代中期(11世紀),古代朝鮮宮廷女演員創造了精致的富於詩意的場面。這種宮廷舞以吟唱詩句作爲前奏曲和後奏曲,有具有象徵意義的道具、華麗的服裝和特殊的音樂。例如在有32個少女參加的船舞中,有6個人划船,兩個兒童坐在船上。在抛錨以後,船就轉圈子,4個舞蹈演員拉繩子。多達200個演員按照高度程式化的樣式分成小組,參加其他壯觀的王室文娛活動。有些舞蹈可以追溯到新羅王國憲康王統治時期(875年~886年),例如處容舞或東海龍舞,顯示了同中國唐朝在音樂和舞蹈方面進行的文化交流活動。

中國唐朝宮廷非常珍視高句麗藝術。古典保留節目中有3種高句麗舞蹈,並由於得到詩人頌揚而名垂千古。李白曾經(在一首題爲《高句麗》的詩中)寫道: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回。翩翩舞廣袖,似鳥東海來。這種舞蹈在中國演出的時候,李白詩句的歌唱聲隨著舞姿在空氣中回蕩。
jj 2013-08-19 16:51:41

hope you lik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