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30 17:22:15舞影

爲什麽中國古代美女多爲舞蹈家?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自古傳誦至今的古代美女,像西施、趙飛燕、王昭君、綠珠、楊貴妃等等大都又是舞蹈家。其中恐怕還是有某種規律性的緣故存在的。
《詩經·衛風·碩人》中描寫了一位古代美人,開始詩人用許\多看來似乎美好的事物來比喻她的美貌,如手像柔軟的嫩草,皮膚像冷凝的脂油,脖子像蠶蛹,牙像瓜子等等。但讀者很難把這些東西當成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從而去“看見”一個美人的形象。但接著筆鋒一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位透著機靈勁兒的笑容,轉動著一雙滴溜溜眼睛的美麗少女,就從這活生生的動態神情中呈現了出來。這也和楊玉環的“回頭一笑百媚生”,竟然能使“六宮粉黛無顔色”的道理是相通的。
那麽,這裏邊存在一個什麽道理呢?這就是藝術美學家所說的:我們在回憶一種動態時,比回憶一種單純的形狀或顔色要容易得多,也生動得多。這也是我國古代藝術理論家所說的:“古稱絕色佳人,一容貌,二歌舞,三體態,欲其體態輕盈,則必使之學舞,學舞既熟,則回首舉步,悉帶柳翻花笑之容。”(李漁語)古代選美育美者似乎也早就懂得了這種化靜爲動,化美爲媚的方法,他們常常將選中的培養物件自幼就投入舞蹈訓練中去。如被李白贊爲“秀色掩古今”,“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就是經過了三年嚴格的歌舞訓練後,才去吳王夫差的宮殿中執行“美人計”使命的。據史書記載上面提到的那些美女,也都自幼經過嚴格的舞蹈訓練。這種訓練在對人的自然形態進行再度“塑造”和“雕琢”的同時,也給予了人的氣質風度的養成教育。
美,在動態中,在舞蹈時,才顯現得更加完美動人,想來古代那種僅僅可以作爲擺\設的美人也大有人在,只不過因她們都不具備強烈的藝術魅力,而得不到文學家和詩人的青睞,沒有能夠流芳百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