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11 16:55:08舞影

電視舞蹈的傳播美學思考2


二、真情互動:舞蹈的"現象學"出路

1、體驗真情

再現論(即摹仿論)也好,表現論也好,包括形式論也好,是舞蹈本質乃至一切藝術本質的不同側面,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都有理,那麽在從事舞蹈創作時究竟應當遵循哪一種創作理念就顯得無所適從。因而我們從這種傳統的黑格爾式的形而上學方法探討舞蹈何以帶給人們美感是難以奏效的。我們應當立足於舞蹈自身、立足於舞者的切身感受,從最樸實的經驗出發來探討舞蹈何以給人們帶來美感,正如西方舞蹈文化家保羅·瓦萊裏認爲,舞蹈是存在中的一種特殊瞬間,而這種瞬間是在歡樂的陶醉中取得的。"在一切陶醉之中,最爲崇高的,也是令人百看不厭的,就是對動作的陶醉。我們的行爲,尤其是那些將我們的肉體發動起來的行爲,可以將我們抛入一個希奇古怪的和令人肅然起敬的狀態之中", 爲此,我們要採用本世紀廣泛流行的"現象學方法"來探討舞蹈這一特殊的藝術門類。所謂現象學方法就是要"回到事物本身",讓事物的性質在自身中得以敞亮、呈現。這種方法有助於使我們清楚"任何一個門類的藝術之成爲某種獨立的藝術門類,其原因決不在它與其他門類的藝術有多少聯繫或有多少相近相似之處,而在於有多少不同、相異甚至相反之處。" 舞蹈並非傳統舞蹈理論所說的是"流動的雕塑"抑或"形象的音樂",舞蹈就是舞蹈,它有著其他藝術無法替代的魅力,這種藝術的魅力概而言之就是"對生命的體驗與感受"。聞一多先生說得好,"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 "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舞蹈,不是跳給別人看或看別人跳,而是自己跳。""舞蹈的’舞’和’蹈’或曰’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而且更主要地是目的。" 所以格羅塞才說,"現代的舞蹈不過是一種退步了的審美的和社會的遺物罷了,原始的舞蹈才真是原始的審美感情底最直率、最完美,卻又最有力的表現。" "原始舞蹈不同於現代舞蹈(泛指進入所謂文明時代後作爲表演藝術的舞蹈)的最鮮明的特徵,是它的全民參與性。在原始時代,幾乎人人都是舞蹈家。舞蹈對於原始民族,正如生産勞動一樣,是人人都要參與其中的活動。在勞動中,只有不同的任務(如男人狩獵,女人採集)而沒有不勞而獲;在舞蹈中也只有職能的分工(如有人領舞,有人伴舞、伴奏)而沒有袖手旁觀。"

舞蹈的本質當作此理解。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抒情藝術的最高形式在當今時代卻蛻變爲其他藝術的附庸品,--她附屬於歌唱藝術成了"歌伴舞"、攀附于小品成了舞蹈小品,舞蹈難道就此沈淪,只是用來充當文藝晚會的調味品而可有可無嗎?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的話題。

2、發掘互動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而舞蹈從其起源上就是社會性的,人類只有與他人結成群體、結成社會,才能真正獲得生命活力與生命感。所以人類的生命活力與生命感與其說是自然性的,而毋寧說是社會性的。原始舞蹈的全民參與性對於群體團結和人與人之間生命情感的息息相通就起著重大的作用。正因如此,格羅塞才強調指出,"舞蹈的最高意義全在於它的影響的社會化"。

電視舞蹈卻在人們面前樹起了一道媒介屏障,人們對舞蹈的觀賞只是一種不發生實際性介入的"內摹仿",所體驗的審美感受也只能是虛擬的。真正的舞蹈是用整個身心的全方位投入,沒有這種身心的投入便不會有對於舞蹈的精彩體驗,所以,應當把電視機前的觀衆調動起來,使他們從冷漠淡然的內摹仿中走出來,用真誠的情感全身心地參與到舞蹈之中,發現和發掘舞蹈的互動潛能。

我曾經觀賞過來自香港一個後現代舞蹈團表演的作品"接觸即興"。這一舞蹈的理念就是舞蹈是人類生命情感互相溝通的最完美形式,它無需技巧、人人都會。它將觀衆邀請到舞臺上與舞者一同表演,--這裏,已經沒有表演者與觀賞者之間的區分,有的只是跳舞者、參與者--是真正的全員參與。"接觸即興"現場指導觀衆兩兩一組背對背緊貼住,雙方互相用背部支撐和接觸。"跳舞"時一方用背部托住另一方的全部身體使其不致倒地。這個舞蹈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方用背部托住另一方軀體而不用手來幫忙是需要有一定練習的。這個舞蹈的哲學意義在於通過舞者背部互相負重接觸,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得到了溝通淨化,而這種通過肉身取得的溝通淨化遠遠超出了以往借助語言的方式。這是因爲"動作可以在身與心之間創造出一種有價值的聯繫……但科學的言詞卻不能如此",這種舞蹈使"人們意識到,能夠通過自己肉體的動作,打開自己的心靈"。

這個舞蹈的互動品格對我們頗有啓示,歷來的電視綜藝晚會尤其是春節聯歡晚會都十分強調"互動性",其目的旨在通過熒屏內劇場審美的調動與熒屏外的電視觀衆一起"互動"、"聯歡"。這一互動概念仿佛約定俗成、毋庸置疑,而這裏我們恰恰要對其提出疑問:隔著熒光屏如何來實現人與人身心的交融接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這是媒介霸權意識的一種反映。在我看來,電視互動的內涵並非是指熒屏內與外的互相交流,在這一觀念裏,電視節目製作者凸顯出自我意識極強的"主體性",它視熒屏外的電視節目接收者爲客體物件,以電視爲中心聚攏在熒光屏前接受它所傳達的資訊,而對於熒屏之外觀衆與觀衆之間的關係則漠不關心、冷若冰霜。其實,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應當是以電視機爲仲介,溝通電視觀衆與觀衆"之間"的情感,在觀衆-電視-觀衆所組成的三角關係中,不應有主客體之分,有的只是平等的"主體間性"關係。在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倪萍呼籲的四次"擁抱"就是某種富有新意的互動形式,她在電視熒屏上呼籲熒屏外的電視觀衆擁抱身邊的親人、朋友、鄰居以及用心靈擁抱海外的僑胞,可見在對於電視互動性的理解上,已經比前有了質的進步。

對於電視舞蹈節目,由於它的動作本性,我們何不以這個目前比較薄弱的藝術形式作爲突破口,大膽改革、銳意創新,通過舞蹈的動作魔力發掘語言和文字都難以達成的情感疏通,緩解與消除人們情感的緊張狀況,創造性地溝通人倫情感,使人與人的身心互相溝通融合,從而實現綜藝節目尤其是春節晚會久違了的"聯歡"?!

注釋:

1歐建平,《舞蹈美學》,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頁

2[德]格羅塞,《藝術的起源》,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65-166頁

3亞裏士多德,《詩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25-26頁

4[美]瓦爾特·索雷爾,《西方舞蹈文化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609頁

5《西方舞蹈文化史》第607頁

6我們作這種限定是專指電視舞蹈,而絕非一般意義上的舞蹈。

7《西方舞蹈文化史》,第521頁

8易中天,《藝術人類學》,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338頁

9《聞一多詩文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141頁

10《藝術人類學》,第339頁

11《藝術的起源》,第156頁

12《藝術人類學》第340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頁

14《藝術的起源》,第171頁

15《西方舞蹈文化史》第6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