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29 04:14:45小彥

蘇軾〈題西林壁〉試詮

◎蘇軾〈題西林壁〉試詮(註一)


壹、詩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貳、試詮:一個現象學(Phenomenology)式的理解



  盧山之「橫看成嶺」與「側看成峰」,乃是就人之作為一觀察賞玩的主體而說其「橫看成嶺」、「側看成峰」,然而廬山本是廬山,嶺與峰是其呈現於吾人眼中之現象,為廬山本質之不同面向。廬山本質所呈顯的各種面向,亦即映入吾人眼中的各種現象,也會因吾人的位置,甚至是吾人的感官經驗,而有不同的樣貌。



  我們無法知道廬山之所以為廬山的純粹先驗本質究竟為何,只知道映入我們眼中的關於廬山的各種面向乃是廬山本質之某個面向的顯現,是雜染各種因素而產生的現象;然而,我們卻得以透過吾人的經驗現象而呈顯之各個面向的廬山,漸漸把握了廬山之所以為廬山。



參、說明


  盧山之「橫看成嶺」與「側看成峰」,乃是就人之作為一觀察賞玩的主體而說其「橫看成嶺」、「側看成峰」,此為因吾人「意識」(Bewusstsein)之對廬山此一客體對象產生一「意向性」(intentionality)(註二)而生的「經驗現象」,此般「經驗現象」因吾人的高低位置、感官能力……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樣貌。這些「經驗現象」紛呈於吾人意識之中,此乃吾人之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然而這些經驗現象仍是那廬山之為廬山之先驗本質的呈顯。是以儘管不能識得廬山的真面目,吾人仍舊可以對諸多經驗現象「存而不論」,或「懸置」(epochē)(註三),而走在把握廬山之所以為廬山的先驗本質的路上,只是先驗本質究竟為何,吾人或終不得而知,而「只緣身在此山中」了!


註一:本文草擬於23:28:48/09/04/2003,修改於03:00/09/29/2003。


註二:無論我們是否透過感官覺察到外在事物,起心動念之間都是我們意識的運作,意識必有其所思維的對象,必有所指,這便是意識的「意向性」。


註三:在《觀念》一書的第一卷《純粹現象學通論》中,Husserl談到了「懸置」的概念。他認為現象學的「懸置」能使我們「完全隔絕於任何關於時空事實性存在的判斷」。然而「懸置」並不是要如笛卡兒般對於懷疑一切存在之物,也不是否定或改變我們原有的信念或態度,而是「試圖去懷疑」,將所有關於自然經驗的活動排除在外,也就是所謂的「置入括號」,使所有的判斷「失去作用」,回到事物先驗純粹的本質之上。惟此一「懸置」並不是像科學研究一樣要排除主觀價值的判斷或偏見,也不是擺脫理論的建構,而只是將呈現於感官經驗者放入括號之中、存而不論。請參考該書中譯本,頁89- 98。(李幼蒸譯。純粹現象學通論。北京: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