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4 10:47:42小彥

對孟子「四端之心」的嘗試性說明

  《孟子‧公孫丑》: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對於上述段落,我們或可作如是之說明: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此「怵惕惻隱之心」乃是就「乍見」「孺子將入於井」而「乍現」(註) 的「不忍人之心」,此為人所共有之心,或人皆有之的四善端之心。而此乍現的不忍人之心可說是那最本然純粹的道德意識,此純粹道德意識之純粹意向性乃指向那做為其意識對象之具體事例,即「孺子之將入於井」;當此純粹道德意識乍現之際,它並未意識到經驗世界中個人名聲、人情、利害等考量,所以是純粹的。而依孟子所說,此四端或純粹之道德意識仍須擴而充之,即因其面對真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之乍現而把握其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或如孟子所說:「存其心,養其性」);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其四善端之心或不忍人之心也可能因為雜染了人世經驗界的各種因素而往而不復(或如孟子所說:「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因而除了擴充四端之心,孟子也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心」則或可詮解為:試著去除經驗界的染執以求一意識本質的還原,而臻於最純粹的意識狀態的過程。


註:古字「見」、「現」二字通用,「見」原意為「目視」,就是「看到」,「現」則是指玉之光彩顯現出來。我們怎麼知道玉之光彩顯現?這要透過「見」,透過我們的眼睛去看,在「見」之中玉之光顯「現」,此時「見」與「現」二者是不二而為一的,「見」就是「現」,「現」就是「見」


※全文改寫自個人碩士學位論文《牟宗三與康德對於「道德情感」之理解》,頁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