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2 01:56:50Aton

聽風的歌,之後.....

(補記2007/12/15)

因為〈巴布狄倫的七段旅程〉實在令我挫折,我又去看了〈聽風的歌〉。

這二部都以音樂人和他的音樂為主題的電影,確有著明顯的不同。

〈巴布狄倫的七段旅程〉之於我,是如此陌生難以融入,由不同年紀、不同性別、不同人種的人來詮釋巴布狄倫一生中的大事,又不是順時序出現,對不生在那個年代又非道地搖滾樂迷的我來說,越想看懂就越是暈頭轉向。

而Sigur Rós雖然用冰島語唱著我不知詞意的歌聲(翻譯的人也沒翻),卻觸動了我的心。為什麼?

有人以「後搖滾」來歸類Sigur Rós的音樂,似乎帶著「後現代」解構意味,認為用搖滾來戰鬥、批判、重視歌詞的內容已是前一世代的形式。

屬於這個世代的Sigur Rós的發生方式如此曖昧不明,難以辨識他的詞語,但他的聲響透過我們呼吸的空氣,傳達到頭,到腳,你不禁戰慄,發現他們有更大的野心,想挖掘更深的奧秘。

所以,Sigur Rós不停的尋找更切合的音質,
人的語言可以模糊,
可以撿拾石塊敲擊,
蒼老的枯藤,也是;
孩子的玩具電子琴,
又有何不可?

這個屬於我們世代的聲音似乎並不絕望啊,由於發聲的自由已理所當然,言語伶俐的人已把詞語用盡,思想家已把可發現的體系全部窮盡,逼到了世界盡頭的普通人,決定放下所有的防禦和武器,卻在了無負擔的那刻,發現自己又可以動起來....

這就是Sigur Rós的音樂給我的感覺。


阿魂 2008-07-08 01:25:23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