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30 04:30:36atlantis
獨語
很多文學寫孤獨寂寞,有很多時候不是文學的也寫孤獨寂寞。有時看到這些文字,會覺得一個比一個還冷漠荒涼;描寫人的心理狀態或行為到孤獨的極限時就像是恐怖片一般駭人或,令人腸胃微感不適。
有時看到一篇文字不免開始在心底把它與其他文章片段作對照,好像孤獨寂寞的演譯也可以像恐怖片一樣依驚悚程度排序,然後消費完一篇文章後還可以說說:我覺得她可以寫得更荒蕪些,那個某某人的作品裡的某某主角就更深刻...。
噢,其實我不敢說我懂什麼是孤獨。
小說裡永遠有我不理解的瘋狂或頹敗,面對這些心靈時我實在不敢說我懂。
但是我覺得現在我多懂了一點點。
現在我最愛的事是去翻信箱查看有沒有信,像是電話與瓦斯費帳單還有銀行結算表。浮載浮沉的生活中寫著名字的信變成我唯一與這世界的聯繫,成為偶然憶起自己名字的方法。如果沒有別人的證明,連我都無法肯定自己是不是虛構的,就像是信箱上無數被覆蓋掉的前任房客的名字。其實我想要的只是一封即使名字是用電腦打印的,"寄給我的信"。
因為活在這世界中如此地輕微,沒有任何關聯。
沒有人跟我說話(那些課堂上的聊天不算,用法文聊天對我是折磨),無事時瞪著電腦螢幕觀看別人的生命流,然後讀書,或者是做飯,洗碗,整理房間。當我不想讀書也看膩電腦就會開始東擦西排,把洗碗精放好,毛巾扯平皺折,把水瓶放到另外一邊。坐下來,繼續看著電腦,最後決定還是唸書,等待睡覺時間到來。
睡覺,然後又是白天。
柯裕棻在她的一篇文章"獨語"中寫出了過往她做研究生的人生片段。
「不過是幾年前一個冬天的黃昏稍晚,當日黃昏短暫,匆匆下過小城那一年的第一場大雪。那是一座年年冰封五個月的小城,可是年年沒有人確實做好心理準備,因此第一場雪總是措手不及,如此倉皇進入冬天已成慣例。
那個黃昏我必須走上一座斜坡旁聽一堂關於尼采的課,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晚的主題是憤怒。我在鬆厚的新雪上趕路,薄暮中整排坡道的路燈突然亮起,直達斜坡之頂。四下無人無聲,新降的雪色如同完美的和絃那樣至情至性掩人耳目,使人不辨方位,如果沒有這排金花也似的路燈,恐怕我當晚難以堅持意志走上那片斜坡。
我不記得那晚我們講了尼采什麼,我反而記得那個老師身著苔綠色的大毛衣,整個人綠茸茸彷彿剛剛步出春天的溫室。那綠色的感覺如此奇特,以致於日後只要想起尼采的憤怒,我就直覺那樣的憤怒一定是那樣微妙的綠色。然而如果當天黃昏稍早我沒有循著路燈堅持走上斜坡,那麼稍晚那段關於憤怒之綠的莫名記憶將徹底從生命中錯過。.........幾年之後那個黃昏成了我研究所生活最明確的隱喻。說穿了,就是學習行路以及獨處。
那是一段奇異的歲月,獨處是理所當然,恐懼又如影隨形,人生之中重大的煩憂都是抽象的思考和縹緲的未來,如此活在浩邈學海裡,只有一言難盡的憂鬱,一切固實的事物都化於空中,雖然日子依舊持續春去秋來,可是因為從來沒有明確的起點和結束,記憶中開始獨處的那一天已經過去許久,未來總是尚未發生,人則是活在一點一點的片刻裡,與過往熟悉的秩序脫節。人像是偏離軌道的小星體,不知不覺就獨自走上了一條偏僻的路徑,兩旁的風景越來越陌生,諸事俱寂。這樣走上一陣子,就再也沒辦法回頭進入原有的秩序,再也不能習慣喧鬧和群體。
最後,一種奇特的孤獨會環繞著你,你從未如此深切感到自我的存在,因為他人都不再重要,你只剩下自己。」
這真是一部蠻讚的恐怖片噢。
有時看到一篇文字不免開始在心底把它與其他文章片段作對照,好像孤獨寂寞的演譯也可以像恐怖片一樣依驚悚程度排序,然後消費完一篇文章後還可以說說:我覺得她可以寫得更荒蕪些,那個某某人的作品裡的某某主角就更深刻...。
噢,其實我不敢說我懂什麼是孤獨。
小說裡永遠有我不理解的瘋狂或頹敗,面對這些心靈時我實在不敢說我懂。
但是我覺得現在我多懂了一點點。
現在我最愛的事是去翻信箱查看有沒有信,像是電話與瓦斯費帳單還有銀行結算表。浮載浮沉的生活中寫著名字的信變成我唯一與這世界的聯繫,成為偶然憶起自己名字的方法。如果沒有別人的證明,連我都無法肯定自己是不是虛構的,就像是信箱上無數被覆蓋掉的前任房客的名字。其實我想要的只是一封即使名字是用電腦打印的,"寄給我的信"。
因為活在這世界中如此地輕微,沒有任何關聯。
沒有人跟我說話(那些課堂上的聊天不算,用法文聊天對我是折磨),無事時瞪著電腦螢幕觀看別人的生命流,然後讀書,或者是做飯,洗碗,整理房間。當我不想讀書也看膩電腦就會開始東擦西排,把洗碗精放好,毛巾扯平皺折,把水瓶放到另外一邊。坐下來,繼續看著電腦,最後決定還是唸書,等待睡覺時間到來。
睡覺,然後又是白天。
柯裕棻在她的一篇文章"獨語"中寫出了過往她做研究生的人生片段。
「不過是幾年前一個冬天的黃昏稍晚,當日黃昏短暫,匆匆下過小城那一年的第一場大雪。那是一座年年冰封五個月的小城,可是年年沒有人確實做好心理準備,因此第一場雪總是措手不及,如此倉皇進入冬天已成慣例。
那個黃昏我必須走上一座斜坡旁聽一堂關於尼采的課,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晚的主題是憤怒。我在鬆厚的新雪上趕路,薄暮中整排坡道的路燈突然亮起,直達斜坡之頂。四下無人無聲,新降的雪色如同完美的和絃那樣至情至性掩人耳目,使人不辨方位,如果沒有這排金花也似的路燈,恐怕我當晚難以堅持意志走上那片斜坡。
我不記得那晚我們講了尼采什麼,我反而記得那個老師身著苔綠色的大毛衣,整個人綠茸茸彷彿剛剛步出春天的溫室。那綠色的感覺如此奇特,以致於日後只要想起尼采的憤怒,我就直覺那樣的憤怒一定是那樣微妙的綠色。然而如果當天黃昏稍早我沒有循著路燈堅持走上斜坡,那麼稍晚那段關於憤怒之綠的莫名記憶將徹底從生命中錯過。.........幾年之後那個黃昏成了我研究所生活最明確的隱喻。說穿了,就是學習行路以及獨處。
那是一段奇異的歲月,獨處是理所當然,恐懼又如影隨形,人生之中重大的煩憂都是抽象的思考和縹緲的未來,如此活在浩邈學海裡,只有一言難盡的憂鬱,一切固實的事物都化於空中,雖然日子依舊持續春去秋來,可是因為從來沒有明確的起點和結束,記憶中開始獨處的那一天已經過去許久,未來總是尚未發生,人則是活在一點一點的片刻裡,與過往熟悉的秩序脫節。人像是偏離軌道的小星體,不知不覺就獨自走上了一條偏僻的路徑,兩旁的風景越來越陌生,諸事俱寂。這樣走上一陣子,就再也沒辦法回頭進入原有的秩序,再也不能習慣喧鬧和群體。
最後,一種奇特的孤獨會環繞著你,你從未如此深切感到自我的存在,因為他人都不再重要,你只剩下自己。」
這真是一部蠻讚的恐怖片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