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30 22:45:37

整理


總是喜歡於季節交換之際整理自己的衣服,將一些幾乎不穿的衣服拿去回收。有些衣服雖然很喜歡但是很舊了,穿出去實在不得體。有些衣服則是一個季節下來都原封不動的放在那裡,也許那就是我不喜歡的樣式吧!

現在的穿一習慣已經不同於以前,出去的時候總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整體感,能夠得體,所以衣服方面已經不想要不斷的納入所有的衣服--自己買的或是姐姐的。覺得這樣子越來越可以去感受自己適合的樣式,自己喜歡的穿著方式以及與時尚的區別。所以我的衣服一直沒有佔很多的空間,盡量保持在最佳的狀況,讓自己的房間清爽,也讓自己漸漸學習一個較佳的穿著。

衣服的穿著是在二十歲之後才懂得如何為自己搭配,為衣服的數量和品質保持在最佳的狀態。那麼對於生命的追求呢?要如何去質化與量化?我想量化是很難的,一輩子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必須不斷的吸納、吸收,所以質化上也許就得細膩的去斟酌。

我相信結構主義所認為的,在自然界的標徵下面有一定的結構性存在,結構之上有許多的表徵狀態,但是在結構之中確是有特定的元素在支撐著這個結構。這就是我們出民社會的神話如此多元,但是在在都顯示著我們人類心靈的共同屬性,與人腦的普遍性結構。既然如此,就不應該表面的狀態所牽引而產生不知所措的狀況。也或許就是佛家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的看法。自然界的循環不過就是在「無」之下作用的。既然如此,不就應該保持著一個平靜的心靈去看待所有的事情。

所以我對學術的階序的正面性功能就要提出強烈的質疑,那定不是一種功能性作用,而只是既得利益者為一個現有位置的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