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03 14:52:42astraes
張飛廟碑刻與繁簡雜談
朋友從大陸回來,為我帶回兩本碑帖,皆為雲陽縣張桓侯廟之藏碑,其一收錄了廟中樓閣、字畫廊中所收藏自漢代以來的碑刻字畫,另一本則專為前後出師表的拓印本。
去年前往三峽一遊時,乘坐遊輪並未停靠張飛廟,僅隨船隻緩緩而過捕捉其風采,未能下船一遊令人深感遺憾。因為此處亦將為三峽大壩工程所波及,屆時將為大水淹沒,雲陽縣已陸續搬至新縣城。而張飛廟,有人說亦將隨之搬遷;有人說將留置原地,成為江中小島,然不論何種結果,目前廟前江中之龍脊石將被淹沒,石上歷代文人雅士題字石刻亦將隨之沈於水中,不管大陸當局是否有將其遷移之意,都難再呈現江上石刻的風貌,也是我未能親見之遺憾。
碑帖中收藏有許多名家大作,分別以木刻、石刻方式展出,所收錄的大家有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鄭燮、何紹基等人的作品,廟中並收藏有朱元璋的「洪武御書」,這是朱元璋以「純正不曲、書如其人」讚揚岳飛之作,是當時雲陽縣人彭聚星在張飛廟刻製出師表時購得,送回雲陽翻刻,隨之收藏廟中。
其實我個人並不是很懂書法,但卻非常喜愛書法展現的藝術之美,不管是蒼勁、厚實、抑或婉約的筆法,都深深讓人著迷不已。佩服的不僅是書寫之人,能將字刻上木、石之材之人更讓人深感佩服。如何忠實呈現手書,那一筆一劃轉折之處,可見匠心獨具,或許是自刻、或許是他刻,金石與書法的藝術巍然呈現,不得不讓人感嘆其為古代藝術之精華!
與書法的結緣起於小學時,家的對面是法院宿舍,宿舍中有間「逸雲書法館」,教授附近的孩童學習書法,館中有父女兩人,我們分別稱之為大、小老師。兩位老師會先讓我們練字一段時間,然後依照我們書寫的感覺,教我們分別臨摹各大家的作品。我的字向來比較厚實(當然反方面來說,我的字也較為拘謹),因此大老師為我挑選了顏真卿的作品作為臨摹的範本。那段時間學習書法可說是一件快樂的事,除了老師的稱讚外,只要一個字能夠獲得一個圈,就能擁有一支棒棒糖,每當下課時,每個小孩總是滿載而歸,書法課成了最最開心的課外學習。
然而隨著成長,進入國中的課業壓得人喘不過氣,於是極少在練習書法,不過當時每週的書法作業,讓我迷上了小楷的細緻,如何將一個字,濃縮在小小的方格中,仍保有其一撇一捺,成了最大的挑戰!前些時在中研院工作的那段時日,因工作需要大量地檢閱了清朝各代的奏摺,翻閱了康、雍、乾、嘉、道、咸的文件,對於當時不論文武官員,皆能寫得一手好字讚佩不已,雖說是蠅頭小楷,亦有個人之特色,就連皇帝手諭也各有其風格!
去年赴大陸一遊,許多名勝上皆能見到附庸風雅的文人題字,這些字刻,不但為名勝增添知名度,更有許多的故事在其中。只是放眼望去,大陸除了這些古蹟保留書法之美外,觸目所及皆為簡體字所漫延。對於簡體字,一剛開始我並不是很能接受,因為許多的字經過簡化後,原字的本義不是消失就是改變了,更遑論失去了書法的藝術美。當然,不可諱言簡體字有其便利性存在,我自己在書寫時也使用了不少。但令人憂心的是,縱然目前大陸的課程另闢有書法課來教授學生,讓一般人由書法課學習書法,也認識了繁體,但這畢竟是少數的時間,許多人漸漸看不懂、亦不認識繁體字,不得不讓我有了此種聯想:會不會在一段時間後,古文只有學院中的研究者才看得懂,書法不再是雅俗共賞的藝術,而哪天當向外國人介紹石碑上的文字時,得拿著「繁簡對照表」才能解說……
或許是我杞人憂天,但我多麼希望,不會有那天的到來!
#原撰於2002.04.11#
去年前往三峽一遊時,乘坐遊輪並未停靠張飛廟,僅隨船隻緩緩而過捕捉其風采,未能下船一遊令人深感遺憾。因為此處亦將為三峽大壩工程所波及,屆時將為大水淹沒,雲陽縣已陸續搬至新縣城。而張飛廟,有人說亦將隨之搬遷;有人說將留置原地,成為江中小島,然不論何種結果,目前廟前江中之龍脊石將被淹沒,石上歷代文人雅士題字石刻亦將隨之沈於水中,不管大陸當局是否有將其遷移之意,都難再呈現江上石刻的風貌,也是我未能親見之遺憾。
碑帖中收藏有許多名家大作,分別以木刻、石刻方式展出,所收錄的大家有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鄭燮、何紹基等人的作品,廟中並收藏有朱元璋的「洪武御書」,這是朱元璋以「純正不曲、書如其人」讚揚岳飛之作,是當時雲陽縣人彭聚星在張飛廟刻製出師表時購得,送回雲陽翻刻,隨之收藏廟中。
其實我個人並不是很懂書法,但卻非常喜愛書法展現的藝術之美,不管是蒼勁、厚實、抑或婉約的筆法,都深深讓人著迷不已。佩服的不僅是書寫之人,能將字刻上木、石之材之人更讓人深感佩服。如何忠實呈現手書,那一筆一劃轉折之處,可見匠心獨具,或許是自刻、或許是他刻,金石與書法的藝術巍然呈現,不得不讓人感嘆其為古代藝術之精華!
與書法的結緣起於小學時,家的對面是法院宿舍,宿舍中有間「逸雲書法館」,教授附近的孩童學習書法,館中有父女兩人,我們分別稱之為大、小老師。兩位老師會先讓我們練字一段時間,然後依照我們書寫的感覺,教我們分別臨摹各大家的作品。我的字向來比較厚實(當然反方面來說,我的字也較為拘謹),因此大老師為我挑選了顏真卿的作品作為臨摹的範本。那段時間學習書法可說是一件快樂的事,除了老師的稱讚外,只要一個字能夠獲得一個圈,就能擁有一支棒棒糖,每當下課時,每個小孩總是滿載而歸,書法課成了最最開心的課外學習。
然而隨著成長,進入國中的課業壓得人喘不過氣,於是極少在練習書法,不過當時每週的書法作業,讓我迷上了小楷的細緻,如何將一個字,濃縮在小小的方格中,仍保有其一撇一捺,成了最大的挑戰!前些時在中研院工作的那段時日,因工作需要大量地檢閱了清朝各代的奏摺,翻閱了康、雍、乾、嘉、道、咸的文件,對於當時不論文武官員,皆能寫得一手好字讚佩不已,雖說是蠅頭小楷,亦有個人之特色,就連皇帝手諭也各有其風格!
去年赴大陸一遊,許多名勝上皆能見到附庸風雅的文人題字,這些字刻,不但為名勝增添知名度,更有許多的故事在其中。只是放眼望去,大陸除了這些古蹟保留書法之美外,觸目所及皆為簡體字所漫延。對於簡體字,一剛開始我並不是很能接受,因為許多的字經過簡化後,原字的本義不是消失就是改變了,更遑論失去了書法的藝術美。當然,不可諱言簡體字有其便利性存在,我自己在書寫時也使用了不少。但令人憂心的是,縱然目前大陸的課程另闢有書法課來教授學生,讓一般人由書法課學習書法,也認識了繁體,但這畢竟是少數的時間,許多人漸漸看不懂、亦不認識繁體字,不得不讓我有了此種聯想:會不會在一段時間後,古文只有學院中的研究者才看得懂,書法不再是雅俗共賞的藝術,而哪天當向外國人介紹石碑上的文字時,得拿著「繁簡對照表」才能解說……
或許是我杞人憂天,但我多麼希望,不會有那天的到來!
#原撰於2002.04.11#
上一篇:我在“鳳凰”—江畔人家
下一篇:從旅行中找書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