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11 23:58:15雲居山人

心經與禪宗 聊天室 2005/5/11

心經與禪宗 聊天室 2005/5/11

心經,是心法,重點在「照見五蘊皆空」,這是身心脫落的現象。因五蘊是緣影, 故是本空,不是修成空的。所以,能於一切法無礙,因為是影子故。也因此,當然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脫落身心,習氣要立足於何處呢?
習氣只幻生的,因執著才會存在。若知習氣是幻生,知幻即離,不復更離。如果看到自已還有習氣,表示尚未通達,仍須再借讀經來洗滌,一直到完全純熟,動靜皆自如,二六時中恒處那伽定中,方是圓滿修學。

在禪宗,禪師的徹悟與諸佛同,所以禪師等同佛,禪宗的禪堂叫選佛場,執法的禪師便是「佛」。所以,禪宗的要求,便是「一悟至佛地」,不落階級次第的。
在傳心法要中,只問見性,不教修行,因本具故,無可修,所以是省力的事!

性境
性境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看東西時,第一念所得的境界就是「性境」。此時,沒有善惡美醜的分別,它是如何,就顯示如何,最如實的境界。所以,也是現量境。

現量境一定是「性境」,而前五識的自性分別,就是性境現量。如果是「五俱識意識」,那就會墮入分別取捨中,產生的三性的善惡無記的差別,這就是「性境現量通三性 」。

三性是什麼?善性,惡性,無記性。無記性是癡的表現,因是與五識同時作用,其實,三性都是癡,沒有般若故,只是,無記更嚴重,所以更強調些。


有情意,則有偏私,所以是癡,所謂:情之一字,害死天下眾生喔!
有情就有執著情,是盲目的,故是癡,覺有情,是菩薩,此是脫落身心之執的。

金磺的譬喻
金磺的譬喻,是用相來說明,這有語病,會讓人以為須要「煉」。但心法不是相,只是知見的迷與悟。且心法無相,請問從哪裏修?從哪裏煉?所以,學佛是知見觀念的扭轉,不是從相上下手。如果相修,永遠沒完沒了,因為有相則蒙塵
永遠擦不完。

思想帶動行為。知見正,故行為得體。形於外,其實只是「平常」罷了,明、暗的氣色,有時是身體的狀況,當然心境是主要的



無非 2009-06-12 18:57:10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