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9 22:35:16魚鰭

談維納斯唱片(Venus Records)--下

Steve Kuhn

老牌的鋼琴手Steve Kuhn近年的錄音大多以傳統鋼琴三重奏最為表演的型式,像是他在Concord唱片的組合就是搭配David Finck、Lewis Nash,98年轉到Reservoir唱片後鼓手改由Billy Drummond入替,期間陸續也幫維納斯唱片錄音,出過許多相當經典的專輯。他自陳道:「近年來我表演曲目的編排多半八成是傳統的標準曲,剩下兩成則為自創曲。」「我希望這些伴隨著我演奏生涯的曲目能帶給自己更多的感動,而事實上,這幾年不斷的演奏熟悉的旋律也讓我對於本身的演奏有著更進一步的體認與了解,有一種重回原點的灑脫!」。

在他所發行的維納斯唱片內,尤其以02年所出的兩張專輯最為著名,分別為「Waltz Red Side」和「Waltz Blue Side」。這兩張專輯的錄音時間都一樣,九軌曲目當中有八軌相同,差異在於藍色的專輯貝司手是Gary Peacock,紅色的則邀請到Eddis Gomez。這樣的編排相當的有趣,樂迷可以從兩張幾乎相同的曲目當中比較不同樂手帶來的激盪與衝擊,或是其間即興的差異與樂句的演譯,另外貝司手在相同樂段當中不同的思考方法,也是值得樂迷們關注的焦點所在。音樂性固然無庸置疑,另外值得一提的便是此張兩張專輯的封面,他是由日本書法大師岡安千尋所提三個類似象形文字的書法為中心搭配美編設計而成。沉勁的筆勢透漏著深遠的意境,黑白相間,紅藍交雜,相互映襯,簡單幾筆卻讓人無限回味,確實相當漂亮。傳統的爵士唱片封面多半以人物的照片為主,像是Blue Note唱片就是個很好的範例,新近的前衛爵士唱片封面多半以抽象的圖樣為主,維納斯唱片則自成一格。

做為唯一與John Coltrane合作的白人鋼琴手,Steve Kuhn出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五歲的時候便學習古典音樂,但他很快即不安於室,開始把曲目作即興的更動以及添加切分音的改編,果然是骨子裡即流著爵士的血液!青春期,他師承Margaret Chaloff(知名baritone薩克斯風手Serge Chaloff的母親)名下,Margaret傳授他特殊的秘笈「俄羅斯技法」(Russian Technique),對於鋼琴聲調的創造與流動有著相當的幫助,也因於此,聽他的鋼琴聲有股特殊的韻味,特別強調左右手的和諧與平衡。之後,他留連在許多樂團與大師之間發展,吸取各家之精華於一身便決定遠赴歐陸尋求更跨越的音樂探索之旅。Steve Kuhn為人所熟知大部分是70年代他在ECM唱片所灌錄一系列的唱片,期間他選用樂團的組合也多半是以簡單的樂器配置,三重奏加上單獨的管樂或是僅以鋼琴做獨奏的表演,冷調的曲風維持著ECM唱片貫性的風格論述,而與知名人聲演唱家Sheila Jordan的搭配也廣受好評,事業可說是如日中天。Ted Gioia在史丹福日報的評論上這樣形容Kuhn的音樂「最令人驚訝的是Kuhn對鋼琴觸鍵的感覺,動靜分明,大概只有古典鋼琴大師霍洛維茲才能達到這種對於音調的控制力。」舊金山灣區的駐地鋼琴家Marian McPartland也曾經在Down Beat雜誌上如此的說到「他的音樂中你彷彿聽到好似右手有六跟指頭,他的聲調所創造的音樂張力與刺激,往往帶給聽眾巨大的衝擊力。」

這並非過度恭維,只要聽過他的錄音就知所言不假。

Stefano Bollani

義大利的爵士樂發展相當的蓬勃,在歐洲地區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許多美國知名的樂手在70年代以降爵士樂式微的年代均轉戰半島發展,該地也孕育出許多知名的唱片公司,像是Red Records、Soul Note、Black Saint、Philology、Cam Jazz等,均為硬蕊樂迷所稱道,前陣子台灣代理進口的EGEA唱片便是一個質量均佳的例子。義大利的爵士並不侷限在傳統Bop的風格當中,時而結合當地民謠歌曲,時而融入古典的詠嘆調,有時卻以自由前衛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曲風相當多變。而年僅33歲的鋼琴家Stefano Bollani便是箇中翹楚。他曾經獲選2003年日本重要爵士雜誌Swing Journal的「新星賞(New Star Award)」,是第一位拿到這項獎項的歐洲樂手。也因為這樣,所以他在維納斯唱片所灌錄的專輯也受到樂迷們的好評,並持續有新的作品出現。像是02年的7月間所灌錄的兩張專輯「Volare」和「Black and Tan Fantasy」即充滿著歐陸鋼琴手的思維,「Volare」專輯裡面大多選擇古典的曲目與地方的民謠居多,另一張專輯的曲目編排則以傳統的爵士經典曲為主,二者分層,相互輝映。Volare在義大利文裡面就是「飛」的意思,是一首相當著名的民謠,旋律起奏,便知道曾經在某個地方聽過,一開始貝司以慢板的律章出現,漸漸地將圖像描繪出來,接者鋼琴隨替而上,輕快動聽。第九軌Te Vojo Bene Assaje則屬輕快小品,音符好似跳動在光影間,饒富趣味。而另張專輯當中的同名曲則是爵士大師Ellington的作品,這黑色與棕色的幻想曲在他的手下雖然樂團的編制簡單許多,但豐富的層次感卻絲毫不減,妙音分呈,餘音綿延,意猶未盡。Stefano Bollani在法國的另一家廠牌Label Bleu中也有不少的專輯,像是他與知名小號手Enrico Rava合作的「Montreal Diary」A與B便是樂迷們爭相走告的佳作,甚至在另一張專輯當中「Les Fleurs Bleues」當中還大展歌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他的風格相當的多變,在維納斯唱片裡面適度的壓抑配合著其他伴奏樂手的表現,在Label Blue當中卻展露外顯的前衛風格,實力不容忽視。

維納斯唱片有著日本廣大爵士樂迷作為後盾,當然也成為歐陸樂手想要進軍國際的跳板之一,這位新萌生的鋼琴家值得大家持續注意。

David Hazeltine

「Bill Evans的模仿者」,這是大部分樂迷第一時間聽到David Hazeltine的印象。他在維納斯唱片的錄製的第一張專輯名稱即是向Evans致敬的「Waltz for Debby」,Evans對他的影響可見一般。樂評 Aaron Steinberg在知名爵士樂雜誌Jazz Time裡面說到對他的評價「他是一位具有完美旋律線條的樂手,他能夠把合聲與節奏融入在一起,雖然不引人注意,但是從演奏中都可以發現他不斷的在挖掘新的創意,甚至能把傳統的曲目編排的如如新曲一般。」當然,作為鋼琴家的後進,不免受到其他大師的影響,維納斯唱片發行的第二張專輯「Senor Blues」便是向另一位藍調靈魂樂風的鋼琴巨將Horace Silver致敬。他的風格維繫著維納斯唱片的傳統,舉措優雅,深邃幹練,意境幽遠,有著學院派的氣質,聽罷之後不會感覺全身燥熱,或有股揮之不去的黏膩,很適合晚間獨自賞聆。

他的專輯大部分是在Criss Cross廠牌中錄製,由於並非屬於主流的大廠,因此能見度不高。近年來他致力於爵士音樂教育活動的推廣,在他的故鄉密爾瓦基(Milwaukee),他發起了The Jazz School和Program Coordinator of Jazz Studies的活動,之後又擔任Wisconsin Conservatory of Music的主席,最近也身兼知名音樂學府百克里音樂學院(Berklee Collage of Music)的助理教授職務,化育英才,悔人不倦。也許就像他自己對自己的期許「20世紀爵士樂的發展毋寧讓人感到驚奇,對我而言,如何的保持傳統的脈絡並隨之衍生,是我迫不及待想要去做的事情。」





日本的民族性是壓抑的,從戰國時代以降的武士,不斷被塑造成為禁欲、效忠、責任、犧牲等精神的個體,尤以最後統一王國的德川家康「等待杜鵑啼」最具代表。也因此,日本的情色藝術變相的成為一種抒發的窗口,至今已發展成有系統的情色工業。像是不斷被塑造的SM(Sadism & Masochism)的施負綑綁、鞭打燒灼,或是曾經被流行一時的裸體餐桌等,均可以歸類到這潮流下所衍生的產物。女性裸體被父權的傳統價值塑造成為去性慾的一種審美觀,激進的女性主義運動者反對的主要訴求及是要打破「男性支配,女性從屬」的傳統以男性建立的價值觀,他們不認為情色藝術有什麼不對,主要的癥結是在於它將女性的身體形同物品對待,用商業化的包裝賦予特殊的符碼,男性可以名正言順的恣意取用,並被社會的價值所默許,進而男女階級的觀念被強化與放大。從這個觀點著眼,維納斯唱片的封面設計無疑是相當政治不正確的。

不過假設我們放寬歷史的深縱,從社會階級與財富地位來看,爵士樂是在下方;以理念論述與政治主張來看,爵士樂是在左方。這左下方的地位一直是爵士樂發展的根基。從爵士之都紐奧良的發跡,他一直是留連在酒吧、舞廳、妓院等聲色場所的幽黃昏暗地帶。縱然之後的發展加入白人系統的資源,甚至能夠登台表演,感覺上社經地位有所提昇,不過多數的非裔樂手表演場所仍停留在煙氳繚繞的地下室內,人聲鼎沸,嘈雜喧嚷,彷彿爵士樂就是在這個環境裡面才能吸收養分的滋補。非裔樂手的窮困潦倒時有所聞,吸毒為求振奮精神以利日夜顛倒的生活,或是菸不離口酒不離手以麻醉自己的心神,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甚至流浪到異鄉僅為求糊口,在爵士樂史上有太多這種案例,難以盡數。60年代以降的自由前衛爵士更是如此,異議言譔往往是驅策著樂手們奮力向前的動力之一,樂手們把手中的樂器當成是論述的工具,尖銳的音響刺激著環境的變遷,社會的脈動隨之大步前進。不過時至今日,爵士樂的地位已從過往的左下方移往右上方。當今天爵士樂已變成「布爾喬亞」(Bourgeois)新階級的產物,爵士的史觀遂有著重大的轉變。中產階級捍衛著傳統的階級論述,他們誠實、秩序、謹慎、冷靜、勤勉、毅力、自制、沉靜和謙虛,揚棄舊有貴族的奢糜風華,追求自然、手工及簡樸,但他們也注重生活品質,強調專業與科技的形象。因此,爵士樂往往紅酒、雪茄、咖啡等象徵性的事務連動。順著這論述延續下來,我們可以把爵士樂跟「品味」、「格調」等綁在一起,甚至可以將嗜聽爵士、喜好爵士的族群明確定義為:中年男性,在企業內擔任要職,有閒錢,高學歷,喜好旅遊,注重心靈成長等。從商業的觀點切入,要吸引這族群的爵士唱片該是怎樣的,是激烈抗爭與衝突的非和絃行進音樂?或是照著音樂鋪陳脈絡而走的鋼琴三重奏?答案不言而喻。再進一步想,要吸引這族群的唱片封面要選用紅艷紫冽的通俗劇照?還是狀似唯美的女體藝術?答案也呼之欲出。當然,對女神的崇拜已經來到新的時代分界,各種新興的話題或發明接圍繞著女性的符碼做延展,當音樂的本質已經變成需要與商業活動的行為放在同一個天秤上做考量時,維納斯唱片的封面照片選用策略,除對女神形象的投射外,更應該負起藝術對於性別符號的正向作為,而不僅是扭曲身體認同所帶來的壓抑與抵制,如此才符合爵士樂一貫的批判精神。

這左下到右上的板塊移動,與其說是爵士樂的改變,到不如說是整體社會價值觀的變異。新的階級期望能保有社會主義的批判精神,但是卻深陷在資本主義的漩渦當中,他們的處世心態保有著波希米亞(Bohemia)式的浪漫,崇尚自由,不喜拘束,卻不斷的被現有的框架所囿限著,無力轉乾坤,只能在既定的模式中找到新的方向。

也許爵士樂長期所代表著左下方板塊的批判精神,便是新族群引頸期盼救贖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