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1 10:18:59阿盛

【文友新作】兔毫盞 — 施昭如



攝影/施昭如



     年初四「搶路頭」。當日我造訪老街,見老街停車場車象如流水,周邊街廓人潮熙攘,我似乎能預見店家忙碌的笑臉。我沿著重慶街與尖山埔路走,這一帶是鶯歌陶業最早聚集與發跡地。入口側旁,矗立一座仿百年閩式紅磚建物--「成發居」,比鄰是隻裝置藝術的鶯歌鳥,古厝、大鳥,二景記載象徵著小鎮過往榮光與地標。

 放眼望過:老街的道路乾淨、寬敞,沿街店面整齊,不定點陶瓷座椅、陶製拉圾桶於路旁讓遊客憩息;徒步區的路面以大器美觀的岩磚鋪設;兩側沿路椰樹搖曳頻添老街一股南洋風情。之後我來到陶瓷街的「光點美學館」。這棟集結藝術、文創、工藝、茶香等文創賣場,自四年前開幕便吸睛不少人前來。而實在是巧,竟在館裡遇到鄰居開設的陶瓷店。而熱情的鄰居便邀我至店內話家常。

 鄰居盛情泡茶款待。見他提起一壺熱水注入一只束口盞,旋即,盞內緩緩升起一縷縷輕煙與淡淡茶香。我捧起這只線條流暢的茶盞觀看,它,外緣內凹,弧腹深,圈足小而厚實,盞型飽滿。而杯盞的釉面紺黑晶瑩,盞體內外布滿似繁密針狀的長條紋路,好似纖細的毫毛。如筋脈般的毫紋稹密,而杯盞在茶湯與光線的折射、反射下,突然變得鮮麗起來。我再細看,盞裡紺色的毫毛流紋極其生動,彷如一隻敏捷的兔子,跳躍姿態展現出來的靈動。我啜上一口茶,剎時,碳焙烏龍茶的香氣輕揚撲鼻,入喉後甘醇的茶,化在我齒頰內生香。「茶,真好喝;茶盞很別致,我好喜歡喔。」接著,我喝完盞內的茶。

 空盞在我手中觀賞著,又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它,沉穩、細致、秀美。我遂將杯盞置於桌面打算好好欣賞。看著、看著,我讚嘆起陶藝師傅的巧奪天工,這盞雖小卻蘊含乾坤啊。它的質地、紋路細膩,盞身厚薄均勻。它,美,不是奼紫嫣紅繽紛瑰麗的冶艷,是一種安靜。沉靜中自然地流露一股含蓄內斂的優雅。而茶盞如此晶瑩溫潤,如一位溫婉嫻淑的處子清水芙蓉般的清新。我嘖嘖稱奇,不停地讚嘆這只杯盞,很想多瞭解有關這茶盞的一切,便請教鄰居老闆。

 「這就是盛行於宋朝的鬥茶文化,貴族、文人、雅士、平民,都情有獨鍾的『兔毫盞』。而手中這只茶盞是鶯歌陶藝師林振生老師的作品。」鄰居接著介紹:「『兔毫盞』源於宋朝建州的「建窯」,專為宮廷鬥茶燒製的貢品,製燒中黑釉經過氧化、中性、還原運用,窯內溫度須達一千三百度以上,釉層會流動發生流淌、垂流與鐵分子相互滲透,形成細長條狀似兔毫的紋路,冷卻後結晶便出現黃綠、紺黑等晶體。」鄰居仔細地為我說明,兔毫盞在控溫上的高難度。讓我明白,兔毫盞只要溫度控制不當,胚土破裂率非常高,而成敗關鍵僅十度溫差左右,稍有差池,開窯瞬間心血即化為烏有,所以「兔毫盞」極其珍貴。

 這使我想起早些年曾上過茶道課,老師提及過茶聖蔡襄在《茶錄》寫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那時我未曾見過兔毫盞,無法將茶學上的文字與實物作連結。今兔毫盞在眼前,了解到茶器作為品茗藝術的載體,承載著品茶人精神享受、娛樂的過程,我明白了「器為茶之父」的道理。宋徽宗《大觀茶論》載:「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

 因鬥茶茶色喜白,以黑瓷兔毫盞盛茶湯,能黑白對比,所以鬥茶文化視兔毫盞為上選茶器首選不是沒道理的。

 我試著想像當時古人鬥茶的情景:在沸水之後,點茶、調膏、茶百戲,在茶盞內幻化出各種物象,時而亂雲飛渡,時而寒江照影,鬥茶,品茶,談茶,那悠閒安適的茶時光,人生,夫復何求啊。當鄰居老闆再度為我斟茶,我心裡感到很幸運。在小鎮有許多優秀在地燒製的陶藝師,他們終其一生執著在創作,長期忍受高溫煎熬,只為讓陶瓷藝品完美呈現世人眼前。然而大家只看陶瓷精美的外表,沒看到背後付出的心血。火焰在窯裡流竄坏土,燒出饒富生命力陶藝品,是陶藝師與火的博弈,他們與陶土休戚與共,同等著烈火人生的艱辛。如今一千多年前匠心獨具的茶盞得以復現在我眼前,我實在難掩心中的感動。

 回家時,我請鄰居包好幾只兔毫盞帶回,我要藉著茶盞佐以時光來品嘗,捕捉茗茶的美好於日常。


中華副刊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