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好電影】在高雄海岸,學習以愛道別 — 蔡銀捐導演 / 《心靈時鐘》★11/18全台上映
如何與逝去的親人好好告別,一向是人生艱難的課題,在高雄取景的蔡銀娟導演新作《心靈時鐘》,將以海洋般的溫柔,描繪失親家庭的心路歷程。
關懷失親兒的心靈創傷
蔡銀娟導演對親情題材特別有興趣,處女作《候鳥來的季節》巧妙結合家庭關係與台灣的候鳥生態,即將上映的電影《心靈時鐘》則以高雄沿海為背景,刻劃小男孩葉藍跟媽媽、姊姊,如何從爸爸突然去世的打擊中,透過爸爸過世後寄給每個人的神秘禮物,慢慢面對內心的傷痛,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
當初會想拍攝《心靈時鐘》這樣的故事,起緣於蔡銀娟導演的小姪子驟失父親,看到他們的生活產生劇變,導演很有感觸,因而希望能透過電影,呈現失親兒童與家庭的心靈創傷,讓社會大眾能了解這種沉重的生命失落,以及「來不及告別」的遺憾,進而喚起更多的陪伴與關懷。
《心靈時鐘》內豐富的高雄海洋元素
特別的是,雖然以失親兒為主角,但導演認為台灣四面環海的特質得天獨厚,也有許多與海相關的產業,因此在片中加入大量高雄的海洋元素。
電影裡父母的職業設定就頗具巧思,爸爸(李李仁飾演)是高雄一家船藝品店的老闆,船藝品店起源於過去高雄港興盛的拆船業,店內販售從船隻上拆解下來的大小物件,片中爸爸送給家人的禮物,便是精緻的船藝品;而媽媽(范文芳飾演)的職業,特別設定為遊艇俱樂部的服務生,亦是為了呈現高雄豐富的海洋文化。
「海」是整部電影很重要的背景元素,主角家中的窗戶可以一覽美麗海景、小男孩在礁岩海岸上遠眺海洋思念父親,或是一家人在海邊玩水的昔日快樂時光……透過「海洋」的意象,導演希望讓沉重的議題,能如海一般寬廣而充滿包容,水的溫柔、大海的溫暖色調,也展現在整部電影的視覺風格與氛圍之中。
取景高雄:溫暖、熱情的海洋城市
全片主場景位於高雄柴山海岸,主角一家住在靠近西子灣的面海小山坡上,由於交通不便,劇組需要每天揹著沉重器材爬上半山腰;為了表現海洋的廣闊,劇中特地使用空拍機來捕捉畫面,但因為取景地鄰海,劇組受到颱風的影響也特別大,像是出海拍攝不僅要克服風浪等天候因素,還得面對暈船的痛苦,過程十分艱辛。
不過,《心靈時鐘》的電影拍攝,也在高雄獲得各方面的協助,從高雄市政府的支持,到上街拍攝時熱心又高配合度的高雄民眾,都令導演印象深刻。導演蔡銀娟表示自己十分喜歡高雄,除了美麗的風光與好天氣,高雄人更是非常溫暖與熱情。而李志薔監製本身是高雄人,對高雄深厚的情感,使他最後找到柴山這處鮮為人知的秘境海岸,讓觀眾有機會一窺保留原始風貌的礁岩海灘美景。
《心靈時鐘》是專屬高雄這座海洋城市的故事,藉由導演溫柔的鏡頭,深入理解失親遺族的內心世界,讓海浪洗滌痛失至親的哀愁,在海岸邊,學習用愛告別。
電影資訊 《心靈時鐘》
蔡銀娟導演「心靈三部曲」的第二部,是她繼《候鳥來的季節》後,又一感動人心的電影。《心靈時鐘》描繪小男孩葉藍跟他的媽媽、姊姊,如何從失去爸爸的陰影下,重新走出藍天、邁向希望的過程。
入選高雄電影節「台灣越界」單元,全台上映時間為11/18。
FB:https://www.facebook.com/packagesfromdaddy
文、部份攝影/藍秋惠
成大歷史系,輔系中文系及台文系。 喜歡閱讀、文字,正在尋找平衡。
照片提供/蔡銀娟、李志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