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8 20:36:54阿盛

【文友新作】匿名患者 ─ 林育靖



 


 

     

       



      自從幾年前將自家人染上疥瘡的奮戰經驗寫成散文發表並轉貼在寫作網站上後,每隔一陣便會收到讀者留言,說是讀者,應不是慕散文作者之名而來,卻是被疥蟲擾得苦不堪言,在網路搜尋相關訊息時無意間在廣大網海裡撈到我的。初始幾位是公開留言,大半問那個罕有的口服特效藥名或哪個醫院有藥,有些會附和我文中心情,或感激我給他帶來的希望。後來有位先生用悄悄話留言,我並沒有網站管理權限,因此版主特別來信告知對方所留的E-mail信箱,由我發信給他。私密的通信讓對方有安全感,描述了更多的症狀與苦惱,我也仔仔細細回覆。

 有一就有二,之後尋相似路徑覓得這篇疥瘡貼文的患者總是留下悄悄話,勞煩版主來通知我,我也儘可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雖然我們家的疥瘡史年代愈來愈久遠,有些記憶慢慢消褪,但那種「原來得這個病會讓人精神瀕臨崩潰」的深刻體悟,使我無法不理會這些素昧平生的留言者,想起當時若非以過來人身分來電給我打氣支持的親戚、伸出援手拉我們一把的皮膚科朋友,更不知過程要慘烈幾倍。

 不同時空受疥瘡所苦的人匯聚在我的電子信箱裡,情況大同小異,提問者皆已經過皮膚科醫生確診、努力擦藥消毒環境、歷時一個月以上而症狀未改善,其中有些獨居,有些與或多或少的家人同住,有些家人無恙有些同時染疾。他們既曾循正規醫療途經接受治療,我的回答絕不能是「請親赴皮膚科院所並規則用藥至醫師認定療程結束」──雖然老實說,我的「疥瘡診斷與治療」專業不及皮膚科醫生,我未親眼見到患者病灶亦不能下斷言。

 非但不曾謀面,我連他們的姓名年紀都不知曉,性別則在一兩次通信中還可推測。我僅能這樣回應:江小姐好,我們小朋友也有吃藥,沒有發生什麼副作用;Bear您好,疥瘡的癢真的令人受不了,連疥蟲根除之後都還會持續好一段時間(家人那時就是這樣啊),不過只要服藥治療後便不用太擔心,會漸漸緩和的;M您好,我所知道有口服藥的醫院有……;回覆時我還要上網更新資訊,幾年間各家醫院陸續引進疥瘡口服藥,然網路上能搜尋到的是一小部分,這類公開訊息大家都查詢得到,但對醫療體系較熟悉的我,或許更容易辨識真偽,也感謝這些通信者有時會回報消息:在哪個醫院順利拿到藥了。

 在與疥瘡患者一次次的網路書信互動中,我覺得真需要一個「雲端頑強疥瘡病友會」啊!在奇摩知識線上求助問題中可以找到不少關於疥瘡的篇章,也有許多熱心網友提供專業知識及經驗談,閱讀後發現疥瘡族群可粗分為兩類,一是按照教科書程序可在預期下治療成功,另一群便是我和來找我的這些盡了力抹藥消毒還是不見起色的苦惱人。所以當前者理性教導後者該如何如何做時,論述全對,也出自一片善意,卻反而增添了後者的痛苦──「啊,我每天衣物棉被枕頭都燙洗,物品全用漂白水噴過靜置後擦拭,藥水從脖子到手指腳趾塗得一處不漏……可是還是這樣,一定是我哪裡沒有清潔到對不對?我還能做什麼啊?會不會是遇上超級疥蟲,怎麼殺都殺不死的變異種?」小莉這樣問我,電腦螢幕上幾乎聽見她的啜泣聲了。我不能幫她什麼忙,但就算單純傾聽,讓她知道有人也經歷過這段而且最終一定會痊癒,都是一股支撐的力量。雲端病友會將來或許有成立的可能,但實質的病友會絕對甭談,好不容易從疥瘡陰影裡走出,若親睹正在癢的患者,灰暗的記憶被翻攪出來是相當不愉快的事啊,何況誰都怕疥蟲再度光臨。

 別說病人怕,皮膚科醫生也怕得很。皮膚科醫師朋友曾說他若誤觸疥瘡患者,自身也要連三天塗抹疥寧洗液預防,很刺耶,他說,他的皮膚原本就特別敏感。我當見習醫師在皮膚科跟診時,有位女醫師看診時玉手從不接觸病患,她總是持棉花棒翻、戳、壓患處。也有疥瘡患者說,就診向醫生敘述癢的位置、時間,話還沒說完醫生便下疥瘡診斷速速將他請出診間。幾位通信者曾問我可否介紹合適醫生,恕我這點無法提供協助,相熟的皮膚科醫師,有轉換跑道到大公司擔任主管的,有專事美容兩岸奔波的,有在偏遠地方開小診所的,皆非人選。就算有,一天到晚介紹疥瘡患者去,怕是再好的交情也要翻臉了。

 即使只能提供基本訊息、經驗分享,似乎大部分的留言者都在兩三封信往返後痊癒,我抱著「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的心情祝福大家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但回覆的對象愈來愈多頻率愈來愈密時,我自己卻產生的一種被窺視的感覺,我一回一回向不同的文字符碼所代表的不同個體揭露自家,我的名字初始便在網站貼文中清清楚楚,且我前前後後發表的文章幾可串聯拼湊出我的樣貌,而他們是誰我全然不知。縱使寫下文章之初,我便已決心攤出疥瘡與我的一切仇怨,但為了安慰鼓勵人,信中更多瑣碎的小事,那些可能會跟身旁好友提一提也無傷大雅的事,可是對著毫不相識的人說到底適不適切?我猶豫了起來。

 當然我不覺得他們須用真實姓名與我聯繫,縱使用了真名全名,我對他們的認識也不會更深一點。我理解網路暱稱之必要。當住院醫師期間,科內網站經營一個名為「答客問」的版,歡迎提出醫療方面的疑問,由住院醫師輪流答覆。當時提問者如阿榮、Sally、煩惱極了的人,問題包羅萬象,有難以判斷該掛哪一科門診的後頸不自主顫動、車禍後體重直線上升、年紀輕輕就丟三落四健忘至極;不易啟齒的菜花、不舉、不孕檢查;還有令人生氣的留下電話要我們幫他傳真病歷資料。回答的醫師必具名以示負責,僅限知識層面的答覆,沒有醫師抗議過我明你暗這種不對等的問題。為何我此時會產生幽微的不安呢?

 才發現我一直習慣「醫師權威」的醫病關係,基於診療之必須,醫生有權詢問任何隱私問題,而醫師躲在白袍下,完全不告訴病患關於自己的事。我過往總覺得一切都是為病患好,當他們扭扭捏捏或支支吾吾時實在不開心,暗叨念著我又不是八卦記者如果不是為了找出病因幫你治療才懶得聽哩,現在有點明白了,病患來到我面前,或許有點像我在通信時的角色──我不知道你的性格,我一五一十對你說了真話,你會怎麼看待我這個人呢?

 這樣想來,在醫病關係的摸索中,我又上了一課。

 



    中華副刊2015.12.08
    畫作 / 林玉山
1221 2015-12-21 14:11:52

育靖是好醫師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