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 鄉音毋須改 ─ 阿盛
讀高中以前,我們講北京話一概不發捲舌音,因為喜歡講話省點力氣,懶得撮唇繞舌,再且,我們天生是臺灣人,母語中沒這般麻煩的音例。
我們的小學老師,三十歲以上的,都是日領時期公學校卒業,戰後才新學北京話;讀師範學校時應該受過「正音」訓練,然,他們說北京話時還是一律發音偏重,類似日本人說英語。沒辦法,畢竟學「外語」較難,你不好要求太高。
注音符號,怎麼發音的?我們學到的是這樣:ㄅㄆㄇㄈㄉㄊㄋㄌ,變成剝波摸喝得特呢嘞。其餘就免舉例了。至於ㄓㄔㄕ,那念起來跟ㄗㄘㄙ是完全一樣的。
高中老師,戰後來臺的通常較注意捲舌音,但他們講話不只四聲,南腔北調;有些老師偶爾也會用家鄉話交談,雖未必都聽懂,但沒什麼不順耳。自然本色就好,各有鄉音,所以師生互不嘲笑。彼此尊重,庶幾大同,此之謂也歟?
直到如今仍不習慣捲舌音。我讀中文系,很清楚古漢語根本無此類發音,那已雜入「胡言胡語」。當年東吳大學教聲韻學的林炯陽老師作一解喻: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如果復生,你們用閩南語﹝河洛語﹞跟他們對話,肯定比用北方官話來得容易溝通,甚至對孔子亦然。
當然證據很多。孔子呼叫弟子賜也回也由也,完全等如長輩呼我盛也;孔子與我鄉人一樣稱煮食器曰鼎;孔子絕無可能說話帶捲舌音、兒音、輕唇音;孔子說「其知道乎?」,語氣正若我母親問「爾會曉乎?」
我多少知曉母語大有用於文學,所以寫作時採取雙語思考。我常以母語入文,原則是勿必勿固,音義皆達最好,寧可捨音取義,而避開求音害義。
用電腦打字,我偶爾抓不準拼音,如「中、罩、桌、築、漲」等,一時弄不清應用ㄓ或ㄗ,母語即派上用場;這屬乎「ㄓㄉ之變」例,許多發ㄓ音的北京話,閩南話都發ㄉ音,我因此很快能判選注音符號鍵。要只是說話,我才不去管ㄓㄗ、ㄔㄘ、ㄕㄙ。你若覺得不標準,那麼我學蘇白來解釋:倪搭倷老實說仔罷,臺灣島浪幾幾花花個言話,陸裏有啥個勿好個?倷聽仔倪個言話,心浪勿舒齊,只好請倷包荒點啘,勿要扳倪個差頭囁,阿好?倪到仔臺北個辰光,來裏第搭個人末勿知幾花,倪聽仔俚篤個言話一樣是滿好個嗄,才是倪聽仔電視浪嚮個名嘴嚶嚶喤喤鬧勿清爽,倪故歇再看仔倷篤來裏臉書部落格浪嚮瞎三話四,阿有啥個趣勢末哉?倪要自家過仔好日腳哉哩,再勿肯多說多話,倷想倪個閒話阿對?
劉半農極推崇吳語小說《何典》,理由之一即「善用俚言土語」。我讀《海上花列傳》、《九尾龜》等,也覺得其中蘇白既傳達出地域神味又顯明各種人的口脗情態。今,李喬小說《寒夜》、蕭麗紅《白水湖春夢》、方梓《來去花蓮港》、高翊峰《家,這個牢籠》等,書中使用臺灣在地語,都頗到位有味。而就我所知,客語、吳語、粵語、閩南語,都保留了很多古漢音古文詞,值得寶貴。
惜哉,有些人不知自家母語之可貴,亦聽不出古聲韻之美。我常聽人用閩南語客語吳語粵語讀唐詩宋詞,皆韻腳精確平仄分明,頗得古意趣。盍興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