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我輩煙火歲月 ─ 阿盛
夜市,今昔有些差別。現今較偏向聚集吃穿之物,昔時則物資少量但活動較多元。
一般鄉鎮的夜市,小吃攤通常只有十數,料理很簡單,大約就是平日走街販所賣的,例如肉羹、碗粿、米糕、四神湯、鱔魚麵、粉圓、冬瓜茶......等等。我成年離鄉以前都沒見過炒飯攤,連蚵仔煎也沒聽過。想是,家家皆可自作炒飯,何須另花錢買;至於蚵仔煎之類,也許當年見聞有限,也許實在尚未開始流行。
蚵仔煎必用雞蛋,那算是難得物,我幾次生病,偶獨得一粒,概以針刺破尖端,吸吮久久,直到一乾二淨,乃裂之舔其內膜餘瀋。
北來首都後很快就發現,白天深夜都有小販騎腳踏車叫賣燒肉粽,還真覺得奇怪。印象中,我鄉有人擺攤賣花生粽,附送免費的臺灣式味噌湯,但不復憶得是否他們也賣肉粽。應該沒有吧,豬肉貴參參,即使中產家庭亦鮮少食有肉;若是經常食有肉,那就會被認為脾性帶「參仔氣」。參仔氣,古代本指富戶經常吃喝人參片湯,有錢,講話口氣大也。
在夜市裡討生活的人,賣藥的口氣最大。他們的藥基本上是能治百病的,因為「行氣若通,五臟六腑通,骨勇筋強,萬症除一空」。這推銷詞還押韻的。我的《夜燕相思燈》一書中有記錄,你們買來看就好,免得重複說。而且,寫作賺的是血汗錢,依人情之常,何如順便推銷拙作。
拙作另提及往日夜市的趁食人與活動。年輕人最好去讀一讀,始能明白臺灣曾經比如今的衣索匹亞稍好一點而已,並不是人人出生後便天天可以依靠父母、天天可以隨處買新衣、天天可以用手機講話講到舌根抽筋、天天可以到夜市吃零食增加體重然後怪衣服縮水。嗯。還有,現在的冬瓜茶真是都用冬瓜做的嗎,咦?
零食,臺灣語稱「庶羞」,典出《儀禮》,原意眾佳味。讀音若「四秀」二字。
佳味其實因人而異,因地異情。我自少年起,常吃筒仔米糕,小販當時中年,推一輛兩輪板車徒步繞行街路,只賣米糕碗粿。那辛苦啊,自晨至暮,風雨匪懈,且為人必信必忠,預約一糕粿,定到府奉上。我恆認定,人之可敬不在學歷高權位重鈔票多,教授大官巨賈,若不誠不信,怎麼可能高尚越於米糕伯、崑濱伯?
我尤愛米糕,懸念時時。米糕伯的獨特手藝,有傳人,味猶故。老母在世,常攜之來,見我急食,輒呵呵,偶曰:爾亦大漢矣,吃物猶原少年款也。雙北地區無此物,同名不同實,小友嘗自新營寄來冷凍米糕,俾我解饞;我唯恐彼費事費鈔,乃勸阻,實則衷心希望他不要那麼聽話。
我的小學初中高中同學,多人現在故鄉開小吃店營生,尋常煙火,平凡日子,泰半當祖父祖母了。憶昔時青絲密,料如今白髮稀,縱使相逢應不識;唯情同理同揣想,童少事,我輩舊情綿綿,不思量、自難忘。噫,山河靜默,歲月驚動,人間大改樣,離鄉久矣,無處話暖涼。他們養兒育孫,一心一德,也算有成;而我呢,字堆裡求生,別無他技,雖清廉正直誠信遠勝各類「碩鼠」們,卻大輸伊等賣乖討利賣謊討益之能力,所以,看來只好善養樂觀讀書寫作貫徹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