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劉還月覓得桃源好避秦 ─ 專訪 / 林靈
五十歲那年,劉還月買下一塊位於新竹北埔山區的荒地,自此開始了「救荒本草堂」的山居歲月;這些年來,是既避世亦入世的,劉還月就在北埔鄉水磜村水磜子山上,過著簡單質樸、自然豐美的耕讀生活。
劉還月,本名劉魏銘。自青年時代起始的寫作生涯,使用過不下一百個筆名,最後使用的是取自楞嚴經的「還月」這個名字。
國小五年級開始寫作並發表的劉還月,幼時家貧,自高中起即必須半工半讀以支付學費及生活費。但因長時間耗費體力的勞務工作實是佔去太多時間與精力,劉還月下定決心,這輩子絕不以勞力工作為職志,於是轉換跑道學習職業技藝,曾擔任近二十種工作的學徒,更立下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的紀錄。
為使自己能有更多時間閱讀及寫作,劉還月於青春正盛的17、18歲間,決定挑磚來賺取生活費,雖仍以勞力謀生餬口,但以一年之中挑磚半年的方式,另外半年則用來寫作與閱讀,這樣的生活模式讓劉還月度過了好一段日子。而後也曾在楊逵的東海花園打工,讓劉還月結識許多文學創作者,也給了他另一種相異於往的,對生活以及對文學的想像。
不曾間斷地持續著寫作的習慣,一直到外島金門服役時仍依舊是。由於青少年求學時期的大量創作,在服役分發時輔導長發現並閱讀過其作品,劉還月因此被選派為文書兵,也讓他在服役過程中,擁有較多時間可自由運用。不僅只是利用時間閱讀、寫作,在業務上手後,劉還月跑遍了金門,更因此學會了攝影。
在服役之前女友的離去,讓自己沒有牽掛;再加上實在是因為窮,也沒有朋友,沒有其他因素與任何情感的罣礙,讓劉還月能夠專心致志的創作。回頭看看,原來,很多重要的創作,就是在服役期間完成的──劉還月如是說。
劉還月寫詩,寫小說、評論、散文,也寫戲曲報導與民族報導,作品散見各處,亦囊括各大文學獎項,如教育部文藝獎、梁實秋散文獎及國內各媒體散文、報導文學獎、第十四屆吳三連獎等。劉還月先後出版《尋訪台灣平埔族》、《台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台灣土地傳》、《台灣鄉土誌》、《台灣的客家人》……等眾多著作。
劉還月下鄉田調、深入部落,重新整理並逐步建構漢人歲時節俗的哲理基礎,寫下耆老與在地的精采故事。既是作家、講師、導演、亦是人文旅行主持人,身兼多元身分的劉還月,以如鷹一般的精準與銳利,融會貫通並適時切換每個角色。
曾是全台最年輕的報社主編,也曾創立了以常民百姓的生活、文化為主題的常民文化出版社,在結束出版社的工作以後,劉還月毅然回鄉,在新竹縣北埔水磜子買下含有二間舊三合院的三分多荒地。
一開始,劉還月以「避秦山」為名,架設個人網站,許多人總會問:「何以山名避秦?」早在中國南宋就有詩人謝枋得,說是為了「尋得桃源好避秦」。避秦語出〈桃花源記〉:「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我從來就知道,在這個時代,不該只有避世的桃花源,最需面對的是為了入世而建的避秦地。」「但我不是要建立一個不問世事的桃花源,而是希望在這個沒有價值觀的時代,重新建立生命的價值。」劉還月的避秦山網站上,這麼述明著。
而後,劉還月讀到《救荒本草》,發現《救荒本草》為明周定王朱橚所撰,成書於永樂4年(西元1406年),作者為明太祖朱元璋之第五子。明初的政局混亂,周定王朱橚卻自植草木數百種,並且完成這部全書共收錄了414種可供饑民果腹的野生食用植物,每物一圖,圖文對照。釋文則簡述產地、形態、性味、有毒無毒的部位、食用方法等。
在位於新竹北埔鄉水磜村水磜子的住處,劉還月種了兩百多種原生種植物,其中包含多種飢荒可食的蔬果。在屋後的山坡地上,常見的蔬果如香蕉、百香果、龍眼、長豆等,亦有多種較為罕見的作物如羊奶頭、楊桃豆、台東龍眼、薏米等,足以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救荒本草堂」已然成形。
劉還月自此在「救荒本草堂」開啟了種菜、育果、養樹、讀書、寫作與演說的生活。而迄今已邁入第十年的劉還月人文旅行,亦是劉還月除自學、田調、寫作不輟外,另一項持續堅持的重要環節之一。劉還月關懷人文與產業,傳承歷史與文化,同時深入體驗與探索,不僅重視旅行的內涵、了解旅行的意義,劉還月更是能夠透過旅行豐富人生的人。由劉還月企劃,主辦兼領隊的人文旅行,常常是在公布行程的隔日隨即報名額滿。
參與劉還月人文旅行的成員,年紀最小的是七歲,最年長的則是八十二歲;其中不乏上校、警官、台清交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