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愛情:歷史裡的美麗與哀愁 ─ 石芳瑜
●《花轎、牛車、偉士牌:台灣愛情四百年》自序 ●
二○○五年晚秋,我在戲院裡看了侯孝賢的電影<最好的時光>,電影第一段<戀愛夢>,昏黃的畫面、靦腆的男女情愛,還有記憶裡的撞球間,故事雖是發生在一九六六年,但氣味卻彷如我學生時代所談的戀愛。戲裡簡單的對話、男女主角的眼神,還有最後兩人的牽手畫面,如霧亦如電,勾起了一些年少記憶。
接著,電影的第二段,時間推前至一九一一年,主角是大稻埕的藝旦,那是一個我不熟悉的時代。看完電影後,有人告訴我,片子影射的是藝旦王香禪的故事。一個模糊迷人的時代加上一個我原本不知道的名字,讓我對藝旦的生活起了一些興趣。
約莫是這十幾年來,我斷斷續續聽到一些名字:清水照子與施乾、蔣渭水與陳甜、楊逵與葉陶、鍾浩東與蔣碧玉、謝雪紅與楊克煌……等,我開始好奇他們所經歷的時代與愛情。
關於台灣歷史,在我的求學時期,課本上教得實在太少了,而我竟是為了追索這幾段愛情故事,而開始對台灣歷史產生了興趣,並有了較系統的閱讀,從一個台灣史的門外漢到成為一個興致高昂的研讀者。
這本書,從荷據時代,荷蘭人與平埔族的愛情與婚姻關係說起,一直寫到最近多元開放的網路時代的愛情觀,橫跨了四百多年,資料繁多,對書寫的我而言,是美好的時光旅行,也是冒險。
綜觀這四百多年,台灣早期平埔族母系社會是一個自由戀愛的社會,男女婚前的交往十分自由,生活逍遙自在。到了清治時期,大量的單身男性移民台灣,男多女少,「羅漢腳」滿街,一妻難求。清廷治台灣之後,同時帶來中國的禮教傳統及父權思想,清廷十分致力於表彰貞節婦女,這個時代的婚姻與愛情都變得壓抑而扭曲。
日治時代,仍是父權社會,除了妻、妾之外,還有童養媳,並發展出藝旦文化。同時也免不了產生了許多中日的愛情故事。日人在台的統治經營,也創造不少的輝煌文化,流行歌、社交舞、咖啡廳……等等,許多西方的文明,在此時期,也隨著日本統治,流入了台灣。而隨著西化,知識分子開始提倡自由戀愛及一夫一妻制,加上之後的戰爭與革命,產生了不少革命戀侶,以及許多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戰後,台灣光復,國民黨撤退來台,帶著一百多萬來自中國各省的軍人及民眾,漂洋過海。這次遷入的人口雖是同文同種,但在風俗習慣上卻有很大的隔閡,外省人與本省人聯姻的悲喜故事也就特別多,知名作家朱西甯與劉慕沙便是一例。而直到今日,族群問題仍是政治上經常被挑起的議題。
其後,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美軍開始駐台,直到一九八○年美軍完全撤離,這三十年間,台美聯姻光是登記有案的也高達一萬多人次。當時中山北路是駐台美軍夜生活的重要娛樂場所,今日的中山足球場就是昔日的美軍俱樂部。嬉皮、牛仔褲、搖滾樂等種種美國文化,也在此時深深影響了台灣的流行文化。
一九六○至七○年代,台灣在這個時期,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工業化、都市化,帶來社會各方面的變動,包括了自由戀愛的逐漸盛行。在流行文化上,也出現了兩項重要事件:其一是一九六三年,黃梅調愛情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北的「中國戲院」首映,造成空前轟動;同年,瓊瑤的處女作《窗外》問市,亦大受歡迎,締造了她日後的愛情王國。接著,又有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故事吹起的異國流浪風。一個純愛、浪漫、夢幻並帶有流浪氣息的愛情文化席捲了年輕人的生活。
一九八○及九○年代初期,隨著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原本視為禁忌的同志愛情不斷藉由文學以及一些公眾人物的「出櫃」浮出了檯面。此時,高中生談戀愛的情形也十分普遍,多數人是藉由補習班和救國團活動乃至當時盛行的冰宮,展開高中生靦腆且略帶禁忌的感情生活。
八○年代末到九○年代,由於經濟發展急遽,城鄉藉貧富差距拉大,台灣開始出現來自東南亞的外籍新娘;解嚴之後,台灣政治氣氛也多有改變,一九九三年,政府首次開放大陸配偶來台定居。這些被稱為「外籍新娘」或「大陸新娘」的新移民,帶來了新文化,也注入了新生命,當然也出現了不少融合的問題。
台灣史上幾次人口的遷入,不同的異鄉人造就了台灣多元的風貌,也豐富了台灣的愛情故事。而在四百多年的歷史裡,愛情的發展從母系社會的自由戀愛,轉向保守的指腹為婚、媒妁之言,到西化後的自由戀愛,直到二十一世紀,全球捲入網路所帶來的革命,愛情終於打破了有形的疆界,網路時代也出現了虛擬的愛情與性愛,加上不婚主義以及開放性關係,新一代的感情觀使得許多前所未有的愛情關係正排山倒海而來……
歷史多半以帝王、英雄、戰爭故事為本,然而我總覺得引領我們了解先民生活的,卻常常來自一股更動人的力量──愛情。這些在正史中輕輕帶過,或是不被提起的故事,往往轉入小說或是戲劇之中發揚光大,為人物填血補肉,讓歷史更貼近我們的感情與人生。
人類的故事總不外乎追求權力、財富與愛情,台灣在歷經漢人、西班牙、荷蘭、滿清、日本等各民族的統治與殖民,不同種族的結合,不管是愛情、婚姻或單單只是性,有些故事動人美好,但不少是千瘡百孔,令人感傷。
這本書寫男人也寫女人。歌德說:瞭解女性,才能瞭解歷史的真相。我想,透過愛情,走一趟愛戀之旅,看這些美麗與哀愁的故事,或許是理解歷史的一種比較柔軟的方式。
【名家推薦】
歷史力量的沖刷,可能使許多悲劇與喜劇遭到遺忘,唯細膩的愛情禁得起不斷回望,不斷反芻。這是台灣精神史的一個側面,最堅強與最軟弱的感情,石芳瑜以柔情纖細的文字描繪;在喜悅處帶著苦澀,在悲傷?靈光一閃。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四百年來,台灣的命運是在壓迫與抗爭中,在認同的強制與重建中,在黑夜與白晝交替的天色下,顛簸前行。而戀人們在這一節節吵雜的時代列車中,或品嚐著彼此遙望的曖昧,或在同張座椅上激情狂歡,或者他看著她看著窗外。這本關於「愛台灣」--愛情與台灣--的奇書,讓我們成為車外的幸運觀眾。——張鐵志(作家、文化評論家)
19世紀以降,科學主義勃興,致使分析史學(analytical history)興起,取代了原有悠久傳統的敘事史學(narrative history),使得歷史寫作中的文學性與藝術性大受貶損。但是21世紀的現在,敘事史學又再度復興了,對閱讀者來說,歷史不再味如嚼蠟,而是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興觀群怨,盡在其中,而且仍不失其真義與真相。最近讀到的一本史書《花轎、牛車、偉士牌:台灣愛情四百年》,讓我喜出望外,這是一本相當成功的敘事史學的好著作。作者石芳瑜小姐透過臺灣歷史名人與庶民的愛情書寫,從荷蘭時代一路寫來,以活潑生動的手筆,讓讀者透過情愛的主題,進入台灣歷史的情境。誰還敢污衊這個島國「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 ——李筱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像一幅長條的卷軸,芳瑜以生動的線條,勾勒了島嶼一幕一幕綿綿不絕的男歡女愛。在畫面的背景裡,四百年天雷地火翻天覆地般的變動隱隱相隨。這是一卷扣人心弦、令人銷魂神往的愛戀台灣史。 ——林世煜(作家、文史工作者)
台灣四百多年的歷史愛情故事,交集於台灣多族群的愛情歷史事蹟,可歌可泣的愛情不少,作者從渡台開基組成的本地「外籍新郎」寫到新移民來台成了在地的「外籍新娘」,本土的青春夢、戀愛夢、自由夢,都是有血有淚的,必永不會時移境遷。 ——莊永明(資深文史工作者)
本來很誠意正心嚴肅認真的
不知為什麼
現在也覺得很好笑了
結論:老師比較幽默
幽默的人比較聰明
老師聰明
霞也哦
要是我.也會想賣掉.換麥芽糖
然後一邊吃一邊看蒲公英飄呀飄
飄到瓦窯溝
就會看見有個老先生出來迎接一批批的蒲公英們
噫.每思及此詩
便覺得人生美麗極了.值得活下去
老師&同學,
書名是出版社想的,我沒意見,覺得可愛,
但其實我沒坐過偉士牌,
學生時代坐腳踏車的前座(當時比較瘦...)
忙到快掛了
開店是傻子行為
來看看老師 也祝老師新書大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