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26 14:26:50阿盛

【新鮮貨】編劇─李志薔

Q:台灣的編劇圈到底長甚麼樣子?

A︰台灣的書籍市場有一特異現象,就是作為文學作品的劇本(包括舞台劇本和電影劇本)乏人問津。除了某些被視為經典的劇作有機會被印成紙本閱讀之外,出版社對於出版劇本視如畏途。其原因不外乎讀者小眾,教育體系長期缺乏劇本欣賞的訓練,導致閱讀障礙重重,銷售不佳。這點,一直讓有志於進入編劇領域的學員求助無門。

太早的不講,一九八○年代,文學人直接投入電影編劇的即有吳念真、朱天文和小野等,某種程度促成了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成形。九○年代,作家蔡逸君和編劇楊璧瑩亦曾是蔡明亮電影幕後重要的推手(「愛情萬歲」和「河流」等)。另外,小說家跨足劇本創作而獲得優良劇本獎的也有楊照、王文華、張瀛太、郝譽翔、許榮哲,以及兒童文學作家張友漁等。

但現今國片景氣低靡,作家寫出來的優良劇本除非被導演或電影公司相中,通常也常難有被拍攝的機會,於是許多人轉投到投資報酬率較高的電視圈,為連續劇或單元劇捉刀。比較有名的例子如郭箏和高翊峰「雪地裡的星星」,以及劉中薇「星願」等偶像劇。相較於電影圈,台灣最大的編劇圈其實存在於電視界裡。但電視編劇因為製作量大,編劇群水準參差不齊,且因每每被冠以商業競爭與收視率的壓力,經常難有高水準的演出。

PS︰所以年輕編劇們,趁著還沒卡死,趕快轉行吧!


本文刊於 2005-03-26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百日不斷電」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