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真理觀(仁的啟蒙)- -操作空續>&<善緣行劉宅再訪感- -操作空>
<中國哲學的真理觀(仁的啟蒙)- -操作空續>:
仁的啟蒙者,請參閱拙作《孔子的生命哲學原理「仁」(識仁)之研究˙第四章 志學斅思行的識仁知識論˙第六節 識仁知識論》的內容,這是筆者輔大的博士論文。頁335:
筆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透過《易經》、《論語》、《禮記˙學記》、《史記˙孔子世家》、《乾坤衍》及《孔子傳》,以個人學養、人生及境遇展開基根的生命哲學句讀與研究,以為個人識仁之表詮!
一般以仁標誌孔子、儒家、中國文化的思想核心,[1]熊十力先生《乾坤衍》闡釋孔子思想五十年前後的早晚兩期禮仁特點,最為筆者信服,如「禮→禮之本」、「五十以學易」、「先進→後進」與「性與天道一以貫之安仁利仁仁而已矣」。乃為問仁為仁仁難矣,其後為識仁仁說,當代為仁體體仁,一以貫之百世可知之因也,是謂仁的啟蒙焉。三才的天地人文兼三才:伏羲氏畫卦,乃中國文明的原始啟蒙。制禮作樂,乃中國文化的人文化成啟蒙。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弟子三千,乃中國文化的人文化成正蒙聖功成之者性也用習性禮仁也。故: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習俗性禮矣而不察焉。(《易經》、《孟子》與《荀子》)
但是,時至今日,更是中國哲學,尤其是中國哲學的真理觀,乃應:
化習俗性禮矣而不察焉為察也!
因此:
中國哲學的真理觀!
因為,中國哲學的真理觀乃察的基礎,乃分析如下:
一˙仁的正蒙:
(一)本體:仁。
(二)原理:仁。
(三)仁即無限在有限忠之下學上達的事實論。
(四)方法:斅。
(五)內涵:同一性統一性的符應真理觀、宗聖徵經循因崇本、自明與確定的同一性統一性符應觀、仁的存有分析見證表詮與美例。
二˙同一性統一性的符應真理觀:
(一)同一性:名、實、用(知習俗性禮德)的仁之同一性。
(二)統一性:名、實、用(知習俗性禮德)的仁之一以貫之終始條理統一性。
(三)符應觀:
一同一性的符應論:名實相符的大小前提同一性。
二統一性的符應論:名實相符的結論統一性。
三普遍性的自明與確定之同一性統一性符應論。
四論而觀的論:普遍的自明現象學詮釋學確定,乃此心、理同的虛壹而靜一以貫之終始條理也。
三˙宗聖徵經循因崇本:
(一)本:正當性,即自己、當事人、第一人稱的存在與存有→我們的存在與存有,特為存在或存有自身而為正當性。)
(二)聖、經:合法性,乃聖即聖人如伏羲氏堯舜禹文武周公孔子等,經即《14經》(含《荀子》),實存在存有的專業權威而非軍事政治經濟威權也。
(三)因:合法化,即百世可知之因、5-7百年的治亂循環史、朝代興亡史、藝文誌、禮誌、列傳,乃存在或存有的系列依據也。
(四)宗徵循崇:誠哉是言也的民到於今稱之、民到於今受其賜符應。
四˙自明與確定的同一性統一性符應觀:
(一)直孚信立:一多內外的《論語》質直、《易經》孚浮同一性,《論語》信實而立的整體性統一性,衍為同一性統一性的根本也。
(二)自明:一看、聽、學就懂、會而不需教,更無須證明。
(三)確定:自我等同或檢驗的確定前提,乃無需任何保證或擔保。
(四)名:自明的理性主義現象學意義。(演繹法心即理)
(五)實、用:確定的經驗論詮釋學意義。(歸納法性即理)
(六)內容:不誠無物易有太極萬物絜齊萬物皆相見如見肺肝然吾猶人也無情者不得盡其辭知之為知之修辭立其誠。
五˙仁的存有分析見證表詮:
(一)仁人:仁者,人也、人心也,心的仁義禮智四端。
(二)一與多:一與多的同一性統一性,乃物自身可知及人有智的直覺。若且唯若,多有一的本質與本體性,只是存在與存有不同,是謂和而不同。
(三)存在與存有:存有是存在的本源、過程、動力與歸趣(目的、歧出、反復與自由[獨立而不改、強立而不反])。
(四)未知生焉知死:一切,就是下學上達的存有分析、展示、展現、呈現與見證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盡美盡善,是謂未知生焉知死。
(五)見證盡美盡善的知生死:從心所欲不踰矩見群龍無首吉吾與點也驚喜驚豔不斷而曰盡美盡善也。
六˙美例:
(一)美:從羊、大,本義作甘也。緣此,羊就是我、我們,大就是自我,即文質彬彬也,乃資源開發的創造力展現或呈現而謂價值根源焉。甘就是大的分享,乃貢獻自我價值而有益或增進存在或存有也。
(二)孔子之美:易有太極萬物絜齊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仁在其中美在其中周公才美美之至也成人之美里人為美盡美盡善繪事後素文王操無聲之樂文質彬彬源頭活水從心所欲不踰矩見群龍無首吉吾與點也百世可知之因也。
(三)美的境界:
一一般的美:藝術、藝術品、藝術家。
二美的真諦:展示(本能)、展現(經驗)、呈現(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創見(因見)、創意(自萌)、創造力(現實)、原創力(首出),源頭活水的原創力。展示展現存在或存有而謂美,展示展現成人之美而謂善。呈現存在的存有本質或本體,盡美的從心所欲不踰矩,盡善的見群龍無首吉。
三成人之美:造景與造就藝術家。
四學而不慍見群龍無首吉文質彬彬吾與點也。
五就像一粒種子(仁),我們不知道祂是什麼?惟敬與德,蘭花草的一日看三回,無惡無擾無愛惑如其仁的中節中和中庸時中叩兩三才兼三才照顧祂,春雨東風和煦震雷。種子默默的長根發芽,突破大地柏油路。長出非石非土非鐵非氣的小綠綠,再長枝成幹,綠蔭扶疏。夏至花團錦簇,秋至結實累累,冬至不見一物。來春,我們看到蘭花草,再次成長。後年,我們知道蘭花草,會跟今年和去年一樣,還會再長一次。同理,一樹桃花千朵紅,紅梅白梅笑映雪。大地萬紫千紅,桃李滿天下。我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二人同心,其臭如蘭。一索男女,生與生生。學而時習之,君子淑女大人君子儒。盛矣哉,乾坤翕闢天地仁。至矣哉,安仁利仁天下歸仁焉!
故,同一性統一性的符應真理觀、宗聖徵經循因崇本、自明與確定的同一性統一性符應觀、仁的存有分析見證表詮、美例為中國哲學的真理觀(仁的啟蒙)!
[1] 陳大齊及林義正,以「道」標誌,被筆者保留也。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孔子之基本理論係攝禮歸義與攝義歸仁,可以想見其之「天道觀→人性論→心性論」一系說相映者也。林啓屏先生《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及《孔子思想分期研究》以「文章→性與天道」闡釋,林俊宏<孔子德治思想的開展>孔子的德治思想是由禮到仁的轉折。李哲賢<論荀子之名學與孔子學說之思想關聯- -一種思想史之考察>由禮歸仁,李澤厚《由巫到禮,釋禮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