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8 01:15:59楊冀華

社會運動的真正鼻祖:孔子

    友人,昨日(106.8.3)希望筆者闡釋街頭運動之要,筆者以為善,乃闡述而分享如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1)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2)

    此匹夫之勇(3)

故: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4)

因為:

    一˙一般以馬克思為社會運動的鼻祖,中國早有其人,(5)他就是孔子。

    二˙一般談孔子為周遊列國,實為美學社會運動也。

    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但是,士不可以不弘毅(6)乃非秀才或書生了,更非造反而是批判也,其方式即美學社會運動也。

    四˙美學社會運動:

        (一)正德、利用、厚生、惟和(7)案:這就是一切的標準與重點。

        (二)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盡善盡美(8)案:此乃孔子之美也,猶黑格爾美學(藝術哲學)。

        (三)仁者無敵,近悅遠來遠懷(9)案:仁者無敵者,仁的人,沒有敵人也。

        (四)仁知勇中節中和中庸時中叩兩三才兼三才儒家《書》《禮》大同政治哲學傳統。(10)案:此乃文武兼備的惟和文質彬彬盡善盡美近悅遠來遠懷意義。(11)

        (五)儒家政治哲學傳統:信立民本德治王道仁政選賢與能禪讓聖君賢相寶位與權經權孔孟荀的批判。(12)案:這就是美學社會運動的目的。

        (六)孔孟荀的批判:

              1.一級批判:內省自訟的孔子自我批判(13)

              2.二級批判:子路不說的孔子學生批判孔子(14)

              3.三級批判:女安不仁的孔子批判學生(15)

              4.四級批判:鳴鼓而攻之的孔子率二三子集體批判仕士(16)

              5.五級批判:吾猶人也的法律制裁(17)

              6.六級批判:荀子借孔子殺少正卯(18)

              7.級批判:孟子的誅一夫更嚴厲批判。

              8.八級批判:孔子兵車以對的堕三都國家制裁(19)

              9.級批判:孔孟的罪我春秋歷史批判。(20)

              10.十級批判:孔子的十世不議文化批判。(21)

              11.十一級批判:孔孟的與易順天應人革命最嚴厲批判(22)

              12.十二級批判:孔子的天厭之大罪有六宗教批判(23)

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此匹夫之勇!

故: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實:

    故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但是,曠古迄今,百家僅剩儒家仍在人間。三才兼三才的人間,乃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從心所欲不踰矩見群龍無首吉吾與點也而風調雨順、(24)國泰民安、聖君賢相、享天倫之樂五千年歷史文化儒家政治哲學傳統也。

乃:

    馬克思的異化、剩餘價值、社會運動、共產主義與唯物史觀,讓他看到了西方的根本惡,如宗教乃人民的鴉片。對照孔子,他也看到了禮壞樂崩(異化),乃參照老子、周公與歷史,由是開出了價值的意義。特從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及剩餘價值談起,即:

    工具vs百工

    生產vs創造

    交換vs分享

    階級鬥爭vs天下一家中國一人

    社會革命vs吾與點也享天倫之樂

    無產階級專政vs聖君賢相

的中西馬克思唯物史觀vs傳統中國對列,尤其是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C'C=ΔC,即流通過程中的價值增值額。):m(剩餘價值)=W(商品價值)-c(不變資本)-v(可變資本),乃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指剝削勞動者的勞動價值(勞動和工資差),即勞動者的創造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其應該歸於無產階級所有(/企業家、風險)。又,延長工時的剩餘價值,叫作絕對剩餘價值。縮短工時、改變工日的組成部分,即必要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的量比剩餘價值,叫做相對剩餘價值。唯:

    真正的剩餘價值,係勞動者的自由、情緒、情感、人格、精神、生命的整體被勞動一起拘束的剝削而未計酬,這才是真正的剩餘價值而被非法剝削且巨也。最嚴重的是:人的整體性(主體),因為工作,只計身體的機械化工作報酬。主體性的其他如自由等報酬,被不計的剝削侵蝕掉而異化了,如職業病、職業傷害、喪失自信等,這才是剩餘價值的真諦而馬克思漏思者之大宗也。

尤其是:

    惡!指邪、罪、歪,乃對己、人或事物不利、醜、凶、厭惡、排斥致恐懼、傷或亡者也,其與正、善、理(義)對反而利、美、吉、歡樂、喜歡、怡悅、健、樂活者也,惡乃為對有過失的德行所給予之負面評價。因此,惡之於基督宗教的猶大、亞當夏娃與撒旦背叛,繼為奧古斯丁的缺乏善,近代的選擇惡之自由。尤其是民主自由的根本原理,乃霍布斯自然狀態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更尤其是康德《單在理性範圍內的宗教》[1]的根本惡[2],惡這就叫人頗為懸念了(海德格)。跟祂不相上下的就是佛教觀點:

    四聖諦:苦、集、滅和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苦集十惡業(空明):殺人、盜搶、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嗔(爭強鬥狠)、癡(愚)。(三毒:貪、嗔、癡。)「惡」乃為心理狀態,歸類為二十六種「不善心所」的六種「根本煩惱」與二十種「隨煩惱」,不善心所遠大過善心所。六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二十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明確為善、惡、無記,無記即無法分辨(中觀、不二)。其本為空,其道為明。空下起滅,苦業色相。明辨色相(善惡),佛法真諦(無無記)。菩提涅槃,明慧覺佛。真正不同的是:其是無神的明慧覺佛,乃涅槃的無煩惱大明境。更不同的是儒家:

    惡是不可自拔、人拔的自甘墮落,乃讓己心沒有出口或深墜不可自拔、人拔也。就像大小便排泄不出來一樣,更像吃飯沒得吃一般。因為,就是信孚的要有所表現,乃虛壹而靜信孚。(含攝取)卻沉潛的墜之於物、再墜之於無,呈現自甘墮落的層級:

    一˙墮落。(最:心在亞裡,墜為趨近於零的點。)

    二˙自甘墮落。(有心的墮落)

    三˙不思上進。

    四˙雖思上進卻惰。(不可自拔、人拔)

    五˙不怕艱阻。(跌倒了,即爬起來,東山再起且更加奮力與小心!)

    六˙不怕無成而有功即可。(《易經˙坤卦˙六三》无成有終

    七˙盡己之心與力,其他的就全都交給老天爺了。

    八˙如果人生辛苦、嚴肅、太辛苦、太嚴肅了,這才能或毫無機會的開出炫燦之花,人生便真如佛教的苦集諦了。

惡乃不源於本體、主體與本性,惡亦非本體、主體與本性的善之匱乏,惡還非選擇不善的自由,惡更非康德的根本惡,惡乃:

    心在亞中,沒有出口。其責在己者,謂之惡。其責在人者,謂之罪。乃啞口無言也,實在是良心的批判自我檢驗也。尤其是:心在亞裡,墜為趨近於零的點,乃為罪大惡極矣。但是,正因為自甘墮落的層級,乃有孔孟荀的批判,這就顯現了唯物史觀的異化真諦:

    人心的墮落或迷失(謎思- -喪失或自棄獨立思考或判斷的能力)

    人性的喪失(自棄的

    人文的喪失(過而不改

    的喪失(人而不仁

即異化的內涵,其不僅是:

    工具:求生、生產的工具或財能。

    生產:工業革命,生產工具即被機械取代而由資本家統籌壟斷。

    交換:貿易與資本主義,資本家實質壟斷統籌操盤而無交換且侵向政治。

    階級鬥爭:剩餘價值被剝削的覺醒了。

    社會革命:揪結覺醒群成勢,以勢跟權利進行新三國志,打破官商勾結。勞方由是取得政治權力,即與資方直接談判與協議。

    無產階級專政:勞方經歷上述的覺醒成新官商,其比老官商更快狠準,勞資糾紛乃層出不窮矣。這才是真正的經濟循環理論,乃無產階級專政也,即永恆的勞資糾紛與鬥爭也。

的社會、國家或世界,更是:

    百工:《周禮˙冬官考工記1-3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或坐而論道,或作而行之。或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或飭力以長地財,或治絲麻以成之。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飭力以長地財,謂之農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案:此之謂事,做事保我子孫黎民百姓,萬代不殆,是謂兵食信庶富教齋戰疾天命有德

    創造:工具與生產的重點在創造,即開發資源,乃非機械生產的報酬以謀生或謀利也。

    分享:資源開發了,即無需剝削或鬥爭(搶奪),乃無償分享或低償交換也。既顯己之創造力,更顯己有與大量也。

    天下一家中國一人:最大的創造力、有與大量也。

    吾與點也享天倫之樂:最大的分享。

    聖君賢相:所以能為最大的分享者也,其要即聖君賢相兵食信庶富教齋戰疾天命有德

因此,惡就是:

    有過失的德行,尤其是過矣

    背叛、善的缺乏、擇惡之自由、自然狀態、根本惡。

    苦集的二十六種「不善心所」。(不善的動機、思想、行為或其功效)

    心沒有出口或深墜不可自拔、人拔也。

乃: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此匹夫之勇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的:

    一般以馬克思為社會運動的鼻祖,中國早有其人,他就是孔子,尤其是美學社會運動:

    工作/學或經驗/唯心(哲學的經驗論/理性主義)何者為重之辨,特為本議題的核心。然而,故國向來是重視教育與傳統歷史文化國家。我們再看世界文明,有哪一個國家,叫它的人民生下來就工作的呢?多是先學,此連鳥獸皆然。無以學習或不能、不堪學習,這才叫他去工作。就此,不言而喻,到底是學習為重呢?還是以工作(賺錢、替別人賺錢)為重呢?所重在:

    一鼓作氣匹夫之勇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無書到用時方恨少!

106.8.3《公視新聞》:玉山計畫攬才,優秀學者年薪上看650。筆者106.8.6.1716留言如下:

    楊冀華 在性理大學擔任籌備處主任:畫餅充飢誰都會!唯,靠什麼畫?靠優秀學者?如史明及潘文忠等流,筆禿不說,畫布更被割裂……蓋,教育政策去中國化,第一線教育培育TMB-355天然基本用戶。從上到下,教育專業掃地,650萬元就是畫餅充飢的鐵證自身!尤其是小英擬推教育帳戶,鼓勵18歲先工作再就學,更是愚民新奴隸制度又一鐵證如山!台灣乃成:詐騙輸出國、世界第三無知、喪失的二十年!因此,毛骨悚然的太殘忍空心菜髮夾灣(wonky)爛蘋果蔡英文執政黨!

但是,我們細看(看及反思所看)上文,不難理解下述的差異與意義:

    工具vs百工

    生產vs創造

    交換vs分享

    階級鬥爭vs天下一家中國一人

    社會革命vs吾與點也享天倫之樂

    無產階級專政vs聖君賢相

尤其是: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論語18.5》)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18.7》)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17.5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論語17.7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論語14.32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9.5》)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7.23》)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3.24》)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論語11.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16.2》)

    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獨立東郭門外,或人謂子貢曰: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顙,其頭似堯,其頸似皋繇,其肩似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纍然如喪家之狗。子貢以告,孔子欣然而歎曰:形狀未也,如喪家之狗,然乎哉,然乎哉!(《孔子家語˙困誓8》)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糝。宰予備矣,孔子弦歌於室,顏回擇菜於外。子路與子貢相與而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所醜也若此乎?顏回無以對,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子路與子貢入,子貢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陳、蔡之阨,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虞乎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呂氏春秋˙慎人4》)

可以看出孔子是周遊列國呢?還是孔子的啟蒙運動木鐸天下

    錢穆《孔子傳記》第六章 孔子去魯周遊:

    一、孔子去魯:孔子主墮三都,不啻在魯國政壇上擲下一大炸彈,其爆炸聲遠震四鄰。案:孔子在此深思政治與人的意義。

    二、孔子適衛:在流亡羈旅之中而怡情音樂一如平常,此見孔子之道德人生與藝術人生之融凝。案:孔子在此得到政治與人生的意義。

    三、孔子過匡過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使之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鐸之徇于路而警眾也。案:夫子志於教育救國與救民也,乃為國家培育經營人才、替人民提點與開拓價值與意義也。

    四、孔子反衛出仕:孔子在當時既已名震諸侯,意外招來南子之強見,複增多方之疑嫉,求行道固難,求避禍不失身亦複不易。故,惟求不獲罪於天以期免於今之世也。案:此後即不言自明矣。

    五、孔子去衛:靈公徒慕孔子名,僅是禮遇有加。及是始正式以政事問,乃一語不合,禮貌驟減。

    六、孔子過宋:司馬魋惡孔子,聞其習禮大樹下,遂使人拔其樹。示意不欲孔子久淹于宋,其弟子亦欲孔子速離宋境,孔子乃有桓魋其如予何之歎……後人又疑司馬魋派殺之人已至樹下而孔子猶不速去。

    七、孔子至陳:陳蔡大夫謀曰: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

    八、孔子至蔡:接輿之歌而過孔子,正不喜孔子以中原諸夏有名大人前來楚邦。若果從仕于楚,將更是一危殆之道。

    九、孔子自蔡反陳:孔子當時,本無在楚行道之意向。特以去陳避難,楚為相近,故往遊一觀,而困餓于陳蔡之間。又在途中屢遭接輿、長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之諷勸譏阻。

    十、孔子自陳反衛:把握人心大義原理原則所在來領導現實,不當遷就現實,違反人心大義原理原則而棄之於不顧。孔子在魯主張墮三都,即是如此。

    十一、孔子自衛反魯:季桓子病,輦而見魯城,喟然歎曰: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孔子,故不興也。顧謂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後數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魚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終為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侯笑。康子曰:則誰召而可。曰:必召冉求。於是使使召冉求。

由是可見:

    孔子非周遊列國,乃美學社會運動的木鐸天下啟蒙運動社會運動鼻祖!

 

註:

1.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2》)案:街頭運動之忌。

2.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飭力以長地財,謂之農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周官˙冬官考工記3])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3》)又,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孟子3.2.14》)再,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7.1.26》)案:很多人主張,別說、耍嘴皮子、多說無益,做就對、行動、做出成效。但是,眾人之事,哪那麼簡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前的執政黨,就完全的爆露此癥,乃專業全面掃地也。其結果即爭強鬥狠,徒逞匹夫之勇也,豈是有國有家者之慮。

3.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1.2.10》)案: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1.1.15》)

4.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7.11》)案:這就是永續經營的深謀遠慮,更是百世可知之因的深謀遠慮,最少也是5-7年治亂循環史之慮。

5.中國者:

    一˙中國史:史前時代傳說時代→夏→商→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歷經數度的改朝換代,唯一沒改的就是中國。但是,她們沒有一個叫中國,卻都自稱自己是中國,這就是中國的歷史經源意義。

    二˙中國的歷史經源:

        (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易經˙繫辭下2》)

        (二)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經˙大雅˙民勞1》)

        (三)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書經˙周書˙梓材3》)

        (四)其能改者,反于中國。(《周禮˙秋官司寇57》)

        (五)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禮記˙中庸32》)

        (六)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左傳˙僖公二十五年2》)

        (七)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公羊傳˙僖公四年3》)

        (八)中國不侵伐夷狄,夷狄不入中國。(《穀梁傳˙襄公卅年5》)

        (九)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孟子˙離婁下29》)

        (十)王者之事畢矣。《詩》曰:惠此中國。(《荀子˙致士2》)

        (十一)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孔子家語˙禮運1》)

        (十二)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4》)

        (十三)道統傳統的中國歷史哲學與其精華傳承)

                燧煬氏(文明之始)、包犧氏文化之始)、有巢氏、神農氏、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荀、周朱陸、熊子。(開拓者)

                彛→禮→忎→仁禮學→意象言→學思再→問仁為仁仁難→識仁仁說→仁體體仁→仁的形上學。(內容)

                落實:

                  1.水火草木禽獸

                  2.中國

    三˙中國之所以是中國者乃中國之所以是中國的九百世因:即《易經》初九初六用九用六利永貞見群龍無首吉自古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順性命之理啟迪與呈現中節中和中庸時中叩兩三才兼三才美之至也盡善盡美。(請自行參閱拙作<94中國之所以是中國的九百世因>)

中國由是預防與免疫了《易》之上九上六而為大同百世可知新王矣!否則,即落入《孟子》的治亂歷史循環中,再墜即西方的斷裂鬥爭世俗化多元現代性歷史魔咒夢魘(自由民主)異化。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8.7》)

7.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尚書˙大禹謨6》)

8.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論語19.6》)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易經˙坤卦˙文言13》)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19.25》)

9.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1.1.5》)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論語13.16》)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禮記˙學記4》)

10.請自行參閱拙作<144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者不憂,者不惑,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論語14.28》)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1》)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6.29》)又,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2》)

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噬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易經˙蒙卦˙彖傳》)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9.8》)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易經˙繫辭下10》)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易經˙說卦2》)

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十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佔用二,衍忒。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彊,子孫其逢,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凶。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凶。(《書經˙洪範9》)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游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1》)

11.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6.18》)

12.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12.7》)

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柰何不敬?(《書經˙夏書˙五子之歌2》)

韓子豈不知任德之為善哉?以為世衰事變,民心靡薄,故作法術,專意於刑也。夫世不乏於德,猶歲不絕於春也。謂世衰難以德治,可謂歲亂不可以春生乎?人君治一國,猶天地生萬物。天地不為亂歲去春,人君不以衰世屏德。孔子曰:「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論衡˙非韓15》)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2.1》)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論語16.12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1.1.3》)

喜怒時而當則歲美,不時而妄則歲惡,天地人主一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1》)案:王道之真諦者,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通三才者也。兼三才而兩之,參伍以變,參伍之神

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孟子1.1.19》)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1》)

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擅讓。(《荀子˙正論16》)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民無得而稱焉。(《論語8.1》)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畝,刺屮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守時力民,進事長功,和齊百姓,使人不偷,是將率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而五穀以時孰,是天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凶,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餧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荀子˙富國8》)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易經˙繫辭下1》)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論語9.30》)

秋,七月,葬鄭莊公。九月,宋人執鄭祭仲。祭仲者何?鄭相也。何以不名?賢也。何賢乎祭仲?以為知權也。其為知權奈何?古者鄭國處于留。先鄭伯有善于鄶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而野留。莊公死已葬,祭仲將往省于留,涂出于宋,宋人執之,謂之曰: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從其言,則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少遼緩之,則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是不可得則病,然後有鄭國。古人之有權者,祭仲之權是也。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權之所設,舍死亡無所設。行權有道,自貶損以行權,不害人以行權。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春秋公羊傳˙桓公十一年3》)

1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4.1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5.27》)

14.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6.28》)

15.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17.21》)

16.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6.17》)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7.24》)

曾子曰: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8.7》)

子夏曰:而優則學,學而優則。(《論語19.13》)

17.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論語12.13》)

18.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荀子28.2》)

19.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論語16.1》)

20.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3.2.14》)

21.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16.2》)

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賁卦˙彖傳》)

22.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論語18.6》)

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也。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易經˙革卦˙彖傳

23.大罪有五: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誣文武者,罪及四世。逆人倫者,罪及三世。誣鬼神者,罪及二世。殺人者,罪止其身。故,大罪有五,殺人為下。(《禮記˙本命15》)

大罪有者,義出《禮記˙本命15大罪有五: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誣文武者,罪及四世。逆人倫者,罪及三世。誣鬼神者,罪及二世。殺人者,罪止其身第六大罪自作孽的自宮傳統者,罪及百世千孫亂臣賊子懼、大罪有六、孔孟荀的批判(超「課綱和反課綱」的小四說法&臺禍蔡英文)

2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9.1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2.4》)

見群龍無首吉。(《易經˙乾卦˙用九》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論語11.26》)



[1] 康德著,李秋零譯:《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1.1初版。

[2] 為惡或惡動機,源於人性、尤其是理性而迴震康德,更尤其是受造於上帝的上帝是根本惡本源自身而真謂根本惡,最好的例證即大規模侵害、自大(die Natur des Menschen- -human nature)。乃性癖的「自然」及「性質]本性意義,即人的自然本性(天賦)。如頁63-64:我們說人的為惡,不是因為他作了一些惡的行為[即違犯法則的行為]。而是因為他所作的這些惡行,是這樣的一類行為。我們可以從它們那裏推斷出:存在於他心中那些惡的格言。現在,雖然我們能在經驗中觀察到行為的違犯法則,甚至[至少在我們自己處]亦能觀察到惡行為之為惡[為違犯法則],是有意志[自覺地]的被作成的。但是,我們尚不能在經驗中,觀察到那些惡格言之自身。甚至不能觀察到那些:總是存在於我們自己心中的惡格言自身……先驗的從某些行為,或從一些簡單有意作成的惡行,推斷出一個惡的格言及其基礎,並且從此推斷出其存在於「一切特殊的道德地惡的格言之執行者」心中的那一般的根源[此一般的根源其自身復又是一格言],這是必定可能的。又,頁71:古代道德哲學家幾乎窮盡了一切關於德性所能說者,他們並未忽略去考慮上面所提到的兩問題。他們所表示的第一問題是:德性是否必須被學而得?[如必須被學而得,則人本性上對於德性是不相干的而且是邪惡的。]他們所表示的第二問題是:人是否不只是有德性之一面而在德性一面外還有其他非德性而為邪惡之一面?[換言之,「一個人必定一方面是有德性的而另一方面又是邪惡的」這是否可能?]對此兩問,他們俱以嚴格的決斷來否定地作答,[答之以否],而這樣作答是很正當的;因為他們默想德性在其自身為一理性之理念[如人所應當是者那樣一個理性之理念]。但是,如果我們要想對於現象中的人,[人之如其所顯現者],即,人之如我們因著經驗所知於他者,這種道德的存有,去作一道德判斷,則我們便可肯定地答此兩問題[答之以是]。再,頁:一種自由決意之性格即是善的性格,這善的性格,就像自由決意之每一其他性格一樣,乃是某種只能被獲得[被訓練成]的東西。但是,雖然如此,可是這善的性格之可能性,卻需要在我們本性內有一種才能之存在。在此才能上非本性上而為只能被獲得,絕無什麼是惡的東西可以被接合得上才能無善惡而只是無有鈍熟精美。乃頁88-90:性癖,我理解為一種性好[習慣性的渴望],可能性之主觀根源或根據。只是,人類一般易陷入此性癖……在這裏,我們所要說的只是『性癖於真正的即道德的惡』之性癖,這所謂真正的即道德的惡……道德的惡必須即存於『格言之違離道德法則』底可能性之主觀根據中,如果此性癖可以被假定為普遍地屬於人者[因而普遍地屬於人之族類之特徵者],則它將被名曰人之對於惡之自然性癖。關於性癖於惡之性癖,我們可思議三層不同的級度:第一,那是人心之在遵循被採用的格言中之軟弱無能,或說那是人性之脆弱性。第二,性癖於去把非道德的動力和道德的動力混雜在一起之性癖[甚至有時這是以善的意向並在善之格言下被作成],這是人性之不純淨性。第三,性癖於去採用惡格言之性癖,這是人性或人心之邪惡性。頁97-98:性癖,有關於主體[]之道德性,而且結果亦是被發見於此主體之為一自由活動著的存有中。是故,此性癖必須當作是此主體自己之過錯而可歸咎於此主體,由此主體應該負責。儘管此性癖是如此之深地植根於自由決意中,以至於它被說為是自然地被發現於人之生命中者。其次,此惡之根源亦不能被置於那立道德法則的理性之敗壞中,儼若理性可廢止那在於其自身中的[其自己所有的]法則之威權而且不承認此法則之職責[不承認由此法則而發生的職責]似的;惡之根源之所以不能被置於立法理性之敗壞中,蓋因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去思議一個人自己既思議之為一自由活動著的存有然而他卻又不受那專屬於這樣一個存有的法則[道德法則]之約束』,這必等於『去思議一個無任何法則而運作著的原因[因為『決定』之依自然法則而成者已為自由所排除故]』,而此必是一矛盾。因此,在指派人生命中的道德的惡之根源之目的上,感性所含的太少[說感性是其根源,這說的太少]。因為,在捨棄那發自自由的動力時,感性只使人成為一純然的動物。另一方面,一解除道德法則的理性,一惡性的理性,彷彿一逕直惡的理性意志,這所包含的又太多[說惡的理性是道德的惡之根源,這說的又太多。]。因為,這樣說,『敵對於法則』之敵對其自身,必被弄成是行動之動力[蓋因自由決意不能無動力而被決定故]。這樣,主體[]必被致使成為一惡魔性的存有。以上兩種說法皆不是可適用於人類者。頁100-101:一個人[甚至最好的人]其為惡是只因以下所說之情形而為惡,即:他在採用動力於其格言中時,他逆反了動力之道德次序……現在,如若在人性中存一『性癖於此』之性癖[即性癖於動力逆轉以顛倒道德秩序之性癖],則在人類中即存有一自然的『性癖於惡』之自然性癖;而因為此性癖自身終極地說來,必須在一自由決意中被尋,而因此之故,它又是可被咎責的,是故它即是道德地惡的。此惡是極端而基本的,因為它敗壞了一切格言之根源;而同時又因為它是一自然的性癖,是故它不能因著人的力量而被滅絕,蓋因為其被滅絕只能因著善的格言而作到,而當『依據假設,一切格言之終極的主觀根源是敗壞了的』之時,善的格言又不能存在。縱然如此,『去克服這基本的惡』這必須是可能的,因為這基本的惡是在那『作為一自由活動著的存有』的人生命內被發現的。頁112:邪惡性或愎執性之理性的起源,即是說此種性癖於惡之理性的起源,卻仍然對於我們是不可測度的,難以透視的。因為,此性癖於惡之性癖其自身,必須是歸咎於我們的……敗壞只因著人自己而被敗壞,它不能因著人自己以外的任何其他東西而被敗壞,假若人對於此敗壞負責時;依是,茲並不存有任何『對於我們為可思議』的根源,道德的惡可由之而首先進到我們的心靈中。根本惡的真諦:惡源於理性,如二律悖反等,這可嚇壞了康德頁75:其[惡格言]被接納之主觀根據或原因,不能再進一步為吾人所知[雖然我們不能不追問它]。因為,若非然者,另一格言必須被引出,此另一格言即是『此性向己被納入之於其中」的那格言,而『其被納入於其中』復必須有其理由。既然不能再進一步為吾人所知,如是則因為我們不能從時間中任何原初的[首始的]決意之活動推出此性向,或毋寧說推演出此性向之終極來源。是故,我們名此性向曰決意之一特徵,它自然地[於人生時]繫屬於此決意[雖然事實上它是被見於自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