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冀華的藝術作品
楊冀華的藝術作品者,乃筆者以孔子之美為意義,由是跳脫出現時的藝術家狹義的藝術定義或說法,更企圖由是翻轉該一意義的將藝術還給每一個人,使每一個人都是藝術家。將自己的美,如其仁的自由展示、展現與呈現出來。就拿筆者而言,筆者的藝術作品(以自己為藝術作品)如下:
一˙要旨:此乃繪事後素的意義,特為美與藝術的大前提,其之關鍵僅「學與不學」的差異而已,乃逝者如斯與子在川上之別矣。故,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習俗性禮矣而不察焉。(涵習前的自然、本能- -這就是展示的意義)唯,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天下歸仁焉。蓋,美者,從羊、從大,本義甘也。(《說文》)因此,羊、大、甘乃美的三大要素。就此,自然就是美乃美的弔詭(這就是自然、本能),(自然美與人文美之辨,筆者取《說文˙美》的定義,更以黑格爾《美學》為映。)尤其是客觀主義的自然、本能。因為,其完全無人文的意義而不得謂美矣。蓋,羊是家禽,主人放養而大,以大羊宴客而賓主盡歡,美矣。(這就是展現的意義,乃習俗性禮矣,尤其是禮之本而謂呈現(價值且為終極價值)。呈現者,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也,即識仁聖功從心所欲不踰矩再現焉。由是,乃謂德而曰仁也。蓋,藝術的本質美,美的本質仁,仁的本質仁自身。仁之在人者,習俗性禮矣,尤其是禮之本的德仁。)此中,無一不涉人文也。科學主義,乃切掉人文的意義,羊則為野羊而無美矣。除非,我們說這隻野羊長得真美,自然即與人文相涉乃謂自然美矣。然而,天才人物,其算是自然美嗎?就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及顏淵的既竭卓爾言,儒家是存而不論的不主張也不否定也。因為,使驕且吝、不好學,其餘不足觀也。故,文質彬彬的風度翩翩,里仁為美,禮儀之邦,郁郁乎文哉,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而曰孔子之美矣。
二˙著作:使用語言的觀念或文字的概念,表達思想、精神、價值、信仰、人格、情感及行為等意。當然,包涵思考、觀念、概念及文字的操作與使用,此謂雕心、刻情、塑性、啟智、行為、談吐、儀性、態度、本能、技能、技藝、藝術、物、工具、形式(媒介)、材料的學思再意象言從心所欲不踰矩呈現自我,更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近悅遠來遠懷其臭如蘭。
三˙我個人:運用自己的身體、服儀及態度,(有限)如上的表達與呈現自我,(無限- -美=本質)其要點如下:
(一)化性起偽:射、禮。(庶民)
(二)變化氣質:御、本。(性、德)
(三)源頭活水文質彬彬近悅遠來遠懷風度翩翩。(德)
四˙學:完成上述的意義,其方法有二:
(一)為經驗且累積善經驗。
(二)為學即心、理、性、智、知。其皆斅- -教育也,其要即知識論。知識論的關鍵:清晰明瞭與終始條理。核心意義即述仁:性、天道、一以貫之性與天道。(同一性)因此,學有下列的意義:
(一)本義:斅。
(二)從無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提升知、會、能到化境。
(三)知、會、能、化境不止於自然、本能。
(四)知、會、能尚不囿於經驗。
(五)知、會、能更不制約於風俗習性潮流法律。
(六)知、會、能最少就是化性起偽。
(七)變化氣質就是超越化性起偽的下學上達。
(八)性、德自我如其仁就是下學上達的歸趣。
(九)不靠運氣、不靠老天爺。
(十)尚不全憑自己。
(十一)更不藉情倚毒親身經歷。(用吸毒的方式激發創作,如鄭進一。)
(十二)乃志學志應好學博學弗學弗挫學思再意象言求仁得仁下學上達識仁聖功。
五˙開創現有資源:
(一)表達、呈現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意。
(二)美(意)是什麼?
(三)美的工夫修養與操練而曰藝術。(審美、創作與開創- -超越)
(四)表達、呈現主體的美(特性、關鍵特性)。
(五)既是內在的形於外,更是外在的仁和美同心如蘭。
(六)不僅是投影,尚是感動,更是心靈深處的契合相印。
(七)就像:二人相遇→歸宜家室→精卵結合→染色聯結→一索男女→文質彬彬→庶民性德→生與生生。
(八)這既是情的相說,這尚是愛的相與,這更是仁的相摩相盪太極。
(九)在宇宙論的深處,展現生的真相。既從我們身上展現,更從婚姻展現。
(十)在該意義下,我們從相遇、相說、相與、相摩(生活)的體會或理解了生生的本體意義。
(十一)本體,這就呈現了無限的意義,讓我們驚喜自己的無限,尚驚豔該無限呈現出的美,更驚豔呈現的藝術特質。這就是自我的變化氣質,自我藉有限(自己)藝術的呈現個人無限之美,此之謂明了自己的為己之學。
(十二)在明了自己的基礎下,認識事物與對象,惟敬惟和的太極互動,尤其是天人合一及他者的互動。
(十三)使有限資源滋長充實的擴充或開發,使一粒稻子變成一把稻子,一把稻子變成一堆稻子,一堆稻子變成天下糧倉,更碩美甘甜的天下糧倉,這就是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的源頭活水人性本善而曰<乾卦>。這更是價值,這尤其是意義,由思想、精神及方法的根處開拓,進而惟敬惟和美與藝術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開拓天下萬物且<坤卦>的分享出去,這就逸入了不朽,特為我們傳統迄今一襲的不變信仰。
六˙原理(信仰):仁即無限在有限忠之下學上達的事實論,乃《易經˙乾坤》仁體體仁的即本體即方法,斅的開拓自我與萬物也。特由仁的仁義禮智及義禮知信的智、知開拓,(認知功能)舉一三反的下學上達一以貫之仁義禮智與義禮知信,是謂人而不仁如禮樂何的顯諸仁藏諸用也。蓋,有限、仁(如花生仁等的仁落實在花生上)即事實,事實春雷乍響而誕生及自覺,自覺認識自己的知道了自己的有限。現實逼有限覺醒,有限(自我)即開始探尋超越的出路,歷史、文化與知識的意義就此展現,這就是學。學,就是自己對自己有所期待了,乃變化氣質的開創自己及資源。就此,資源越來越多越美越方便而下學上達,終至盡善盡美,由是發現了最後的真相。真相就是:一路上,它們都是事實,譬如種子是事實,種子發芽抽根也是事實,種子變成大樹這還是事實,大樹開花結果這仍然是事實,結果變成種子這更是事實,如此生與生生的不朽尤為事實。人也是一樣,自己誕生與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事實。重要的是,自己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是要將真實變成現實為事實,是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惟敬惟和德施普不欲勿施的己人立達道濟天下。其要,就是將意象言的意呈現出來:
(一)本體意:天意或本體仁。
(二)主體意:人意或主體仁。
(三)客體意:對象(他人、群體)或客體仁。
(四)附體意:賦予歷史、經典、藝術品特性而存在,乃為附體仁。
(五)實體意:以上各意皆實體的意義,其皆事實的存在物,更由是一以貫之矣,乃為實體仁。既是從事實或真實經現實而為事實的一以貫之,更是本體、主體、客體、附體與實體的一以貫之。故,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顯諸仁藏諸用。因此,仁義禮智四端,義禮知信皆仁也。
因為,事實的範圍與內涵,不斷的擴大加深提高活化,價值乃不斷的提升至終極價值而為意義。就此,和而不同,我們就與最後的真相,有著本質同一性的驚艷發現。我們與祂不同的是:存在不同。故,從心所欲不踰矩,性與天道下學上達的一以貫之了。也此,儒和道就不同了,儒尚跟空不同,仁仍跟罪愛不同,仁更跟第一因不同,特闡釋了無限的真相。其,無所不在,尚在此處,更在自己身上,全看自己呈現出來沒。因此:
神
↑
聖
↑
大
↑
美
↑
信
↑
善
↑
義
↑
人
↑
禽獸
↑
草木
↑
水火
↑
氣
這全套就是仁,更是「從此一事實或真實經現實而為彼一事實」的層級下學上達向上提升也。因為,斅(下學上達)就是:當我們說(呈現或表達)美,首先自己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其次自己清楚的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了)接著教他自己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內在美。然後,引導他、期勉他、鼓勵他找到自己操作、表達及呈現自我的媒介,(繪事)學而時習之的訓練與磨練自己的技藝,(後素方法)藝術與美的將自己的內在美呈現出來。自我就從心所欲不踰矩的:
出入有無之境
運用一切資源的出入
化有限為無限
協助一切可能入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