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3 04:31:01楊冀華

扼煞莫迪以靈魂帶領歐洲走出異化的可能(電影《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觀感與莫迪研究的深契)

筆者最近勤於研究孔子之美,數月前重看《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電影。昨天,(105.12.12)在北大圖書館,友人特邀晚間《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影片欣賞與分享,筆者僅做下列兩點分享,特謂<厄煞莫迪以靈魂帶領歐洲走出異化的可能(電影《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觀感與莫迪研究的深契)>:

導演:米克.戴維斯(Mick Davis) 演員:安迪.賈西亞(Andy Garcia)
艾沙.齊柏斯汀(Elsa Zylberstein) 美國 / 2005年 / 127分鐘
珍妮看著畫中的自己說:我的眼睛呢?莫迪里亞尼望進她的雙眼說:等我認出妳的靈魂時,就會畫出妳的眼睛。說完依然深深地凝視著她,深深地。珍妮在他的眼眸中看到了自己的眼睛,但不確定是否看到了自己的靈魂,她只知道在他的注視下,自己的靈魂在顫抖。因為,第一次有人這麼深刻地凝視著自己。她顫抖,因為他用畫捕捉到自己的靈魂。故,小珍妮在《莫迪里亞尼:人與神話》(Modigliani: Homme et mythe),轉述母親在札記中轉述爸爸對媽媽說的話:等我認出妳的靈魂時,就會畫出妳的眼睛。案:這一段非常的重要。因為,珍在莫迪的畫作揭曉時,痛哭失聲。因為,珍看到了自己的眼睛,那是莫迪畫下懷孕的自己。珍從畫中,看到當時作畫的莫迪:莫迪發現深愛自己的珍(珍妮的靈魂,看著畫自己的莫迪,太極互動的其臭如蘭時光。比徐志摩的偶然,深刻感人多了:此時無聲勝有聲,鼻息一氣。早忘了彼此的潦倒,更忘了自己的哀愁……難怪,珍會抱歉跟肚裡的孩子說:抱歉了,媽媽先走了……因為,人被掏空、心空、靈魂被莫迪帶走的珍,怎麼會不隨莫迪而去呢?),莫迪就畫這個深邃的發現。就此,莫迪向珍求婚了,這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心心相印。
珍的純真,莫迪里亞尼的超越,畢卡索的世故,雷諾瓦的庸俗,成了強烈的對比與警世。繪畫比賽後,畢卡索震撼於莫迪的畫而不自主的鼓掌了,由衷的感佩莫迪而甘拜下風。因為,畢卡索畫的是有眼無珠的珍,莫迪畫的是有眼有珠有靈魂(深情望向自己)的珍,畫他們倆心靈深深交會的溫馨。(莫迪向珍求婚,珍應允了。)畢卡索看到了這個,珍更知道莫迪抓到了自己的靈魂而深愛著這顆靈魂……這,豈能不讓人感動呢?這,豈能不讓珍放聲大哭呢?這,豈能不讓畢卡索佩服與妒嫉呢?我們比比看畢卡索與達利、張大千、莫迪的互動,此中的深邃意義,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只有當事人深感體溫,尤其是生命的澎湃……莫迪喝酒,他知道自己勝利了。但是,人間世的無知與庸俗,(含畢卡索的世故及雷諾瓦的庸俗)扼煞了莫迪以靈魂帶領歐洲走出異化的可能……張大千遺恨梅園,聊以《盧山圖》寄意:花果飄零,何時落葉歸根!(特為中國人永恆的鄉愁[徐復觀先生《中國藝術精神》])同樣的,莫迪知道自己超越了畢卡索及雷諾瓦,更擁有珍的真愛(靈魂),(愛的真諦=心+受,受=受+授,受=接受,授=授予,心=真愛、靈魂。故,心心相印珍與莫迪。)滿載而歸!唯一遺憾的是:未出世的孩子。唯一抱歉的是:愧對小珍妮!存在的真實與永恆,在此可以得到了一些慰藉:超越畢卡索雷諾瓦與「愛」(珍妮的歸宿&莫迪的肋骨- -珍妮的真愛或靈魂,乃為愛的真諦及藝術的本質。心心相印,就是莫迪與珍妮的兩顆心相互授受,如街燈下共舞。),衍為西方人永恆的鄉愁:虛無主義、人也死了……我們由是回看高更的《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不難理解莫迪堅持的意義與珍妮深愛莫迪的意義:超越畢卡索雷諾瓦與「愛」。
 
畢卡索與莫迪里亞尼

利比多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