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3 22:52:23楊冀華

探賾索隱鈎深致遠河洛文明二(從一事實、一文本與一事象析證中國文化的本體意義與真實現實)

文獻分析

 

    文明的開創,[1]是必然之舉。只是深高廣博厚亙續斷有別,尤其是從現今的文明、文化反溯起,[2]其意義不難探究,是謂探賾索隱鈎深致遠。此中,標籤性的參考資料即:

    一˙雅斯培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華夏出版社,1989第1版。

    二˙金觀濤&劉青峰著:《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0.4初版。

    三˙金觀濤&劉青峰著:《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2010》,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第1版。

 

然而,前者反證了自己的軸心突破論述,歐洲文化本身及印度文化即其實例。後二者,雖然極力的闡釋與維護超穩定結構,卻總叫人有標籤貼不住之感。就此,我們不得不擴散的研究出去:

    鄭致毅等(《文化傳承的紐帶: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實錄˙第1-12屆》)開展了河洛文明的論述主軸、梁啟超(1873.2.23-1929.1.19《歐遊心影錄節錄》)開啟了近代中國的自覺,梁漱溟(1893.10.18-1988.6.23《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繼之啟動了覺醒卻走不出覺悟,譚嗣同(《仁學》)的中西體用掙扎,孫中山(三民主義)的革命躁進,熊十力(《讀經示要》及《乾坤衍》)呈現了覺悟的契機(四大弟子)與真實(物質生命心靈複雜乾坤一元實體),茲後為唐君毅的三向九境、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的踐仁知天道德形上學、方東美的雙迴向、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的彝禮仁、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的天道觀人性論心性論、筆者(《孔子的生命哲學原理「仁[識仁]」之研究》)問仁為仁仁難識仁仁說仁體體仁仁的形上學、葉仁昌(《儒家的階層秩序論:先秦原型的探討》)、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蘇曉康&王魯湘(《河殤》)、錢穆(《中國思想史》及《孔子傳》)、陳咏明(《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1卷》)、許倬雲(1930.7.10~《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余英時(1930.1.22~《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陳來(1952~《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史作檉(1934~《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及《讀老子:筆記62則》精神沒有思想,精神是空的,既撐不起來,更不勘一窺或一擊。或:拜託,它不是要您窺擊,是要您滲入、滴入。)、我(家族、民族、國家、傳統、文化、神)是誰的反省、建構、認同與確定(貢獻)!劉述先(《中國哲學與現代化》)、吳建明(《先秦儒家「天人合德」哲學之探究》)等。[3]決不是一時碰巧辦法創造新型帝國新型經濟釋放石化中的能源,有點像後發優勢[4]有點像於:

    雅斯培及金觀濤→新百家爭鳴如譚嗣同等→牟宗三唐君毅張君勱史作檉劉述先陳來及吳建民等→徐復觀及勞思光→熊十力→孔子→周公→河洛文明→黃河、洛水與河洛人

的反溯意義……

    尤其是:人類的手是一切美的起點,在曙光照耀下,一雙雙的手開始了玉石雕刻,陶土搏揉,開始了編織,開始了切、磋、琢、磨。孔子喜歡玉,喜歡玉是經由切、磋、琢、磨完成的晶瑩圓潤……玉石文化便成為黃河、長江兩岸曙光裡最早的美學記憶。[5]

案:這是文明的曙光,不是美學的意義,乃藝贊生命本能,尤其是求偶舞的利比多情懷、驚嘆大地奇蹟的宗教俯仰,實委身相許與皈依而葬身於與神聖崇高如康德- -美的謊言。尼采首先提出了嚴正的異議,黑格爾歷史哲學用絕對精神默默發言- -美學。然而,阿瑪迪斯為自己譜出了安魂曲,尼采自己更永恆回歸的悲劇誕生了。看來,只是我們自我陶醉或安慰的鴉片或三級片,的命運逃脫不了唐吉軻德、浮士德及撒旦的枷鎖。看來,真的還是達利聰明,逃離拉康的分裂伊底帕斯偏執納希瑟斯。但是,達利的最後作品,功敗垂成的不如林冠華及梵谷。、藝術與文明,在西方一直掙扎著仰望曙光,卻兩度功敗垂成。第一次是美學哲學的原哲學難溯,第二次是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主體性危機難開展。藝術在找在找她自己。,她不願意自己當楊貴妃,她也不要當李白,她更鄙視戴奧尼索斯及宙斯,她像達利的那希瑟斯ㄟ叩,瞬間如泡泡破碎的什麼都沒有了……作者跟史作檉一樣,追尋泡泡破碎之後、什麼都沒有之前,這一霎那的曙光,迷炫了逝者如斯。梁溯溟乃說幼稚型西方文化,卻嚮往早熟印度目的文化而如王陽明的效貧兒了。然而,王陽明說的無盡藏,到底是什麼呢?她既不是致良知,可以簡單證道的悟道,卻頗像涯中草花其臭如蘭。美,她自己這就跳出了韶舞,驚豔、驚喜的驚叫說:這就是她自己、這就是我。,在這一霎那,確立了她自己……<文王操>的《易經˙乾卦》用九關鍵歷程,正映著《論語》繪事後素的永恆盡善盡美,美既是靜態目的的永恆太揚,更是動態歷史的日日之旦。讓每一樣事物都是藝術品,叫每一個人都是自身,傳承開創無窮無限的驚豔、驚喜與驚叫。這就是孔子之,徐復觀的《中國藝術精神》,頂多看到了藝術自身,卻無以自覺、發現藝術的靈魂(本質),上述的藝贊或迷炫,衍為樞軸時代的藝術精神。美學幽靈,藝術成了永恆的孤兒,與藝術無以以仁安宅矣。因為,藝術的本質是美,美的本質是仁,仁的本質是自身。就像一粒蘭花種,脫離母株隨風飄,偶而的投映到涯中波心,更命中注定的投映到王陽明師生的心中。乃:蘭花種是,風也是,溫柔的對待蘭花種。涯、大地也是,陽光更是,熱情的對待蘭花和王陽明師生。它們一時明白起來的認識了大家,更透析了不遠人,大家驚豔、驚喜的驚叫你好、妳好美,很高興認識你、很高興跟你做朋友,更高興跟妳結婚……世世代代的動靜皆如是,皆如是於驚豔、驚喜的驚叫此起彼落且不斷。杞柳如此,桮棬更如此,是謂易有太極繪事後素<文王操>,這就是孔子的形上美學。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盡善盡美,成人之美,里仁為美。文明的曙光,需要文化來涵養,驚豔、驚喜的驚叫才會此起彼落且不斷。故,學而非啟蒙,就是最好的對待,是謂里仁為美見群龍無首吉。因為,志學志應的傳承開創,驚豔、驚喜的驚叫便真的此起彼落且不斷矣。故,它不是康德天才的專利,也不是達利金蛋的呢喃,乃萬物(陽光風與水)皆備於我(蘭花種)的為仁由己志學志應求仁得仁聖功(桮棬),實非贊天而係三才兼三才天人合一。又:

    《詩經˙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意思是:一隻黑色的鳥下降到人間,並生下了商代的祖先……人類藝術的第一個階段,往往以動物圖像為始……藝術史第一個動作是創造[6]

案:這是非《詩》的說法!因為,《詩》明明說天命玄鳥,此中的,到哪裡去了呢?應說的是:此乃故國個體化原理的具體實踐,即形而上道、器形而下歷程,其介質即氣。玄鳥氣,天道,商。這是多麼清楚的個體化原理啊!唯一堪慮的是個別化原理,此即孔子的意義。既非老莊的自然,還非釋迦的自力,仍非基督的他力,尚非科學及社會學的制式化,更非哲學的美學沉思(渾沌多元),乃彝禮仁意象言學思再終始條理。即:以手指或執棍畫線開始,這是身體本能,意識還沒萌發。當陰爻出現時,意識自覺,重爻。但是,我們無從記憶,當初本能與自覺的意義。覺醒而為結繩,意識蒙發,古今一時明白起來。你我的相遇與相欲,亦復記憶為承諾。實踐承諾而為覺悟,逃避承諾即覺醒的墮落墜回自覺,遊走在承諾的實踐而為覺醒的掙扎。藝術的本質,就此完全朗現,端看自己在此如何自我定位而已。唯,人不學,不知道,多數人不知道而已矣!

 

問題意識與研究

    然而:

    孔子及墨子→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禮壞樂崩先進後進禮之本[7]禮亂首→古今文→名教自然→愛蓮說(花王菊君子)→漢宋之爭→天理人欲心即理性即理[8]以理殺人訓詁考據禮教吃人(訓詁考據義理文史哲)→現代性挑戰的體用掙扎(馬恩史列)→[9]陌生人異鄉人流浪者乞丐奴隸的現代性詭計得逞[10]

文明、反自我而為精神意識的墜落衰頹,特應深刻的反省與批判而該自覺、覺醒與覺悟者,乃為歷史的認識與時代的實踐。因此:

    什麼叫做河洛文明

    什麼叫做中國文化

    河洛文明中國文化有著什麼樣的關係與傳承?

    到底是什麼在傳承呢?(人、仁文化)傳承後,現時呈現了什麼意義呢?(人、仁文化)時代的意義,又為何呢?(識仁為仁源頭活水)每一個時代的意義,[11]還為何呢?(為仁由己求仁得仁如其仁盡善盡美) [12]它像我們發現了一顆種子,我們好奇的將它種在土裡,每日小心的侍候它,期望它將來長出個什麼的驚喜來。還是我們生出了孩子,我們更小心的侍候他與教養他,[13]期望他將來做個有用的、不要變壞!本研究發現:

    對於孩子,我們小心的侍候他與教養他,期望他將來做個有用的、不要變壞,這是一件非常艱鉅的偉大工程!

單憑個人的力量,是辦不了的事。傾國家所有的力量,勉強而為之也。有了文明的歷史,國家與國民,做起來就輕鬆多了。有了文化的歷史,國家與國民,做起來就為仁由己求仁得仁了。但是,人不學不知道[14]尤其是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15]唯,我們要如何知道呢?

    筆者在闡釋與論證孔子的生命哲學時,歷時性與共時性的以《易經》、《論語》、《禮記˙學記》、《史記˙孔子世家》、《乾坤衍》及《孔子傳》為對象,呈現了現象學詮釋學的文本基根句讀自得自道而為的形上學。[16]拙作,在此一基礎下,進一步闡釋與論證河洛文明中國文化的本體意義與真實現實。乃:乘著思想的翅膀,往上回溯:

    一˙徐復觀:彝→禮→仁

    二˙勞思光:天道觀→人性論→心性論。

點撥,一股從:

    熊十力《乾坤衍》:物質生命心靈複雜乾坤一元實體

開展:

    問仁為仁仁難→識仁仁說→仁體體仁→仁的形上學

的海闊天空:

    聖可學而至志學志應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識仁聖功利永貞見群龍無首吉從心所欲不踰矩[17]

非泛神論及天才,乃三才兼三才天人合一也。[18]就此,我們就從的形上學及天人合一探究起,尤其是的:

 



[1] 文明者,辭出《易經》。案:此乃中國文明的文本依據。

[2] 同上註。

[3] 梁啟超著:《歐遊心影錄節錄》,臺北:中華書局,49.1臺一版。

熊十力:《十力語要》,臺北:廣文,1962年。

任卓宣著:《孔孟學說底真相和辨正》,臺北:帕米爾書店,57.12再版。

蘇曉康、王魯湘著:《河殤》,臺北:風雲時代、金楓出版公司,1983.12廿版。

錢穆著:《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書局,77.10初版。

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78.10臺一版。

許倬雲著:《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香港:中文大學,1992初版。

史作檉著:《美學生命與原始的中國》,臺北:書鄉文化公司,82.10一版。

陳榮捷著:《中國哲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83.8初版。

牟宗三:《人文講習錄》,臺北:臺灣學生,1996年。

葉仁昌著:《儒家的階層秩序論:先秦原型的探討》,臺北:瑞興圖書公司,85.8初版。

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第1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4第1版。

金觀濤&劉青峰著:《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0.4初版。

吳銳著:《中國思想的起源》,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1第1版。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

紀登斯著,趙旭東等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臺北:左岸文化公司,2002.4初版。

陳咏明著:《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6第1版。

韋政通著:《中國思想史(上)》,臺北:水牛圖書公司,2004.10.15初版。

陳來著:《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5.6.10初版。

吳建明著:《先秦儒家「天人合德」哲學之探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3初版。

金觀濤&劉青峰著:《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2010》,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第1版。

鄭致毅等編:《文化傳承的紐帶: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實錄.第10屆》,臺北::中華僑聯總會,100.11初版。

余英時&陳來著:《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中研院聯經出版公司,2012.9初版。

陳文團等著:《教育哲學2012》,臺北:學富文化公司,2013.12初版。

史作檉著:《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臺北:典藏藝術家公司,2014.6初版。

陳瑞麟著:《科學哲學:假設的推理》,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4.10初版。

[4] 摩里士著,潘勛等譯:《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臺北:雅言文化公司,2015.3初版,頁16-17、22-23&30-31。案:作者實無知於中國。蓋,後發優勢乃國民素質及文化內涵。

[5] 蔣勳著:《美的曙光》,臺北:有鹿文化公司,2009.7初版,頁5-6。

[6] 同上註,頁34&37。

[7] 禮壞樂崩、先進後進、禮之本者,辭全出於《論語》。案:此乃儒學探本與務本之始。

[8] 天理人欲、心即理、性即理者,辭全出於《宋明學案》。案:此乃宋明儒學的標誌。

[9] 體用者,辭出熊十力《體用論》與《乾坤衍》。案:此乃中國文化的本體與現實的最佳詮釋,其特可從《易經》與《論語》找到依據。

[10] 陌生人異鄉人流浪者乞丐奴隸的現代性詭計得逞者,格林《教師即陌生人》、卡繆《異鄉人》、尼采流浪者。乞丐者,王陽明《詠良知四首》之四: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奴隸,唐君毅著:《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05.1初版,頁30-31&38-39。現代性詭計得逞者,現代性的斷裂性與進步性,使他者跟自己的歷史傳統割裂,他者在此竟甘於當陌生人異鄉人流浪者乞丐奴隸,真是現代性的詭計得逞及祂者的悲哀。這一路,就是故國的仁難歷史軌跡,特為我等後世子孫識仁為仁不逮所致。

[11] 源頭活水者,辭出《朱子語類》。案:此乃儒學與儒家探本之柢。

[12] 為仁由己、求仁得仁、盡善盡美者,辭全出於《論語》。案:此乃儒學探本與務本之本末。

[13] 教養者,上施下效、長善救失及養子使做善也。重點是:做出所教與所學也。

[14] 人不學不知道者,辭出《荀子》。案:此乃儒學之要。

[15] 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者,辭出《論語》。案:此乃儒學探本與而質無以究本也。

[16] 自得自道者,辭出《論語》。案:此乃儒學為學目的- -開本的源頭活水也。

[17] 聖可學而至者,辭出《宋元學案》。案:此乃儒學為學的意義。志學、志應者,辭出《論語》及《易經》。案:此乃儒學之要。識仁者,辭出《宋元學案》。案:此乃儒學為學之鑰。聖功者,辭出《易經˙蒙卦》。案:此乃儒學為學的終砥。從心所欲不踰矩者,辭出《論語》。案:此乃儒學的目的。

[18] 三才兼三才者,辭出《易經˙繫辭傳》。案:此乃儒學的形上學意義也。天人合一者,辭出《正蒙》。案:此乃儒學的形上意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