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6 03:25:30楊冀華

儒家與儒學之盛- -人性論(滿詭計的傅佩榮論)

            儒家與儒學之盛者,即盛於儒家與儒學的人性論傳統與開展,其要義乃對人的定位之定義。就此:

    可善可惡者,義出《孟子6.1.3》的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道性善者,辭出《孟子3.1.1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人性本惡辭出《荀子˙性惡》的人之性,惡(音ㄨ,何也。)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人性本善辭出《四書集注˙論語17.3》的程子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

    善惡混者,辭出揚雄《法言˙修身》的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傅佩榮著:《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臺北:天下文化公司,2007.10.31初版。

    http://tpa.hss.nthu.edu.tw/committee/tpaseminar/2007/1A_2.pdf:楊晨輝著,<從《孟子》評人性向善論>。

    從上述的文本看人性論是儒學儒家的強項,其本義即回應哲學認識你自己的提問孔子的回答孟子的追述與荀子的圓成盛亞里斯多德之人是理性的動物多多別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分類就連人的定義都盛於所有至今的主張與其論點這是人的自我定位與證明的同一性表徵其與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義理對比不難理解其乃笛卡兒清晰明瞭的基礎前提與開展儒家一開始便定位此為價值問題其方法乃認識論的定義與其標準(價值論)的同時呈現由是為同一性的形上學與知識論宇宙論與本體論及存在與本質同一的綜合命題符應真理觀意旨此即而曰順性命之理。就此,中國文化在人類的歷史文化中,就呈現了人類文明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璀璨之花。因為,易有太極,仁在其中,為仁由己,求仁得仁,人而不仁如禮、樂何,顯諸仁藏諸用,仁者人也、人心也,仁義禮智根於心。故,隆禮勸學,化性起偽,儒學圓成。其真諦是:人文立三才兼三才焉,人的價值、自我的價值由是可能矣。人生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由是有意義與其真實也。因此,儒家與儒學傳承開創的即異於三代傳統,更易於現今的所有文明文化,此其關鍵核心也。(原始天人合一制禮作樂天人合一三才兼三才天人合一)蓋,易有太極即肯定存在與存有也(哲學謂之實在論、事實論或科學觀),仁在其中即可能縕涵於其中如花蘊含在花苞中,為仁由己即開花靠的是花本身的力量(主力量是花本身而謂為仁由己萬物皆備於我)求仁得仁即人就再加這一條而須恪外的努力(自我實現尤其是如其仁)人而不仁如禮、樂何即人的直接定義而加其言也訒乃若且唯若矣,顯諸仁藏諸用即體用論的宇宙論關鍵核心(熊十力先生的物質生命心靈複雜乾坤一元實體不敢不敬恭明了自己),仁者人也、人心也即人的若且唯若定義追述與其可能臻實,仁義禮智根於心即化臻實為真實其方法即學孔子求放心存之集義養心養性養氣充實。荀子制度化該方法,這就是隆禮勸學、化性起偽的意義。所以,儒學開創於孔孟,圓成於荀子。孔子、孟子、荀子及三千二三子即儒家,《十四經》(含《荀子》)、歷史詮釋及時代詮釋與討論即儒學,其實踐亦儒家也。

    就此,傅佩榮的論點是強姦儒家與儒學的原點:最少就是儒家的植物向陽化而異化人、儒家與儒學,其次即其基督宗教信仰的隱扭人、儒家與儒學。真能說的就是:他個人對人、儒家與儒學的詮釋。因此,傅佩榮談孟子。真是聰明,卻也滿詭計的耶。



儒家與儒學之盛(人性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