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躊躇、認識自己、自我認同與自我安頓(教育的真諦- -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再現)
103.11.23,筆者赴國家圖書館參加臺師大全球華文寫作中心主辦的「2014第一屆全球華文作家論壇」研討會,第一場由陳列教授闡釋他自己的人生歷程,石曉楓教授回應發表〈理想與自我的安頓- -陳列散文中的空間經驗〉,蘇敏逸教授回應發表〈鏤刻愛與傷害的生命之書- -論陳列的長篇散文《躊躇之歌》〉。筆者當場做了如下的回應:
謝謝主持人,謝謝大會,謝謝陳教授,謝謝兩位發表人,受教了。您們讓我更釐清了我的想法,讓我這樣的來請教陳教授:
您的說法及兩位發表人的觀點,我用:
沙特《存在與虛無》
海德格《存在與時間》
來請教您:
您用什麼方式展現您的存在呢?尤其是文字、政治和社會運動?
您到底是什麼存在呢?
當代美國有位教育哲學家叫格尼納,她寫了一本書叫《教師即陌生人》,它意喻了:
卡繆的異鄉人。
尼采的流浪者。
佛洛依德的放逐者。
尼采的流浪者。(含永恆的渡者)
佛洛依德的放逐者。
達利的納西瑟斯。
唐君毅的奴隸。
王陽明的乞丐。
宦官的自宮。
武士的切腹。
撒旦的薛西弗斯宿命。
耶穌的十字架吶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的人類命運探尋。然而,在探索自我、自我追尋與追求真理中,人總是躊躇在《存在與虛無》及《存在與時間》之間,人乃永遠在存在之外了。因此,拉康分裂主體的意義就出來了,乃人格同一性的瓦解,自我在認同裡謎思而迷失。格尼納在此說的教師,有三個意義:
一˙教師就是一般的教師。
二˙教師義喻了先知。
三˙教師隱喻了上帝。
這是說:
不認識自己的教師,上述的異鄉人、流浪者、放逐者、納西瑟斯、奴隸、乞丐、自宮、切腹及宿命吶喊,像這樣的教師。請問:
他教出了什麼樣的學生來呢?案:如果您是上帝,您請來耶穌、穆罕默德、釋迦摩尼、蘇柏亞、老子及孔子來當老師。教室裏,第一排坐的是星辰宇宙塵,第二排坐的是梅菊蘭芒,第三排是螞蟻,第四排是老鼠,第五排是獅子,第六排是天使精靈,第七排是人。祂們教了三年,一起來跟您說:他們教完了,學生學得也很好。上帝,您現在可以來畢業考了。請問您:
結果怎麼樣呢?
請賜教,謝謝!
主持人回應稱:請這位先生,你介紹一下你自己。
謝謝主持人,我叫楊冀華,我的專長是中國哲學。
陳教授回應稱:楊先生問的問題,都是大哉問,我沒有辦法回答……(陳教授有一些激動)它有點震撼了我!
接著,第二場由張大春教授闡釋他自己的人生歷程,徐秀慧教授回應發表〈外省第二代作家張大春的歷史意識與文化認同- -《聆聽父親》及其後〉,黃文倩教授回應發表〈後現代的復古救贖- -汪曾祺、陸文夫、張大春的一種比較〉。筆者當場做了如下的回應:
謝謝主持人,我想請教張教授,您有開展女性主義書寫、女書的很大企圖,亦即開展後現代的出路。您的方式是:繞過了西方,回到父親。我想請教您:您的父親是朱自清的背影呢?還是什麼呢?我在這裡,有一個比喻,那就是孔子的大孝,善繼人之志的大孝。謝謝!
主持人接話了:他有意調侃筆者,特說明筆者的哲學之文學提問,頗扭擰了筆者的問題。
張教授回應稱:沒有大孝,沒有志。但是,張教授回應杜甫的儒家畫像時:即闡釋杜甫是假儒家。真是……
案:扭擰者,學問之道,未現代化前,哲學是文學的一支,即思想、義理或性命系統。主持人的接話,既汙辱了文學,更扭擰了筆者的提問。因為,探討安頓與認同,關鍵即:
生命躊躇
認識自己
自我認同
自我安頓
亦即:
追求存在
追求存在的本質
追求存在自身本體的本質
追求存在自身本體本質的意義
追求存在自身本體本質意義的美
這樣的美
既是本質
也是現實
這就是藝術
存在與認同同一即美
即自我同一性的認同
乃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這就是意義
因為
我思故我在
在受到壓迫
我才出現
思我
虛無
時間
壓迫來於現代性
壓迫來於資本主義(政治)
壓迫來於私有制(社會文化歧視)
故
共產主義(解放異化還原能力)
壓迫來於存在自身
壓迫來於宗教觀念
壓迫來於愚民奴隸制度
故
社會運動
所以
永久和平
只有在坟場有
人文的蘄嚮
是人類永恆的魔咒夢魘
因此
張大春回到父親
卻又想開拓女性主義
未善繼其志
開拓為不可能也
因為,此處明顯呈現了儒仁的宗旨,乃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大孝,特千古相傳只此心,此心同、此理同、同於仁也。仁即:無限在有限忠之下學上達的事實論也。(《我思故我在》的我在故我思)因此,百世可知之因,誠哉是言也,民到于今受其賜,利永貞從心所欲不踰矩見群龍無首吉如其仁再現。蓋,儒以學為本,學以識仁為終始過程動力歧出反復目的及自由,由是為變化氣質的教育宗旨,如毛毛蟲羽化為鳳蝶。唯,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幾希即學。學首重志學志應。所以,《論語》以學為始,《易經》以窮理盡興以至於命順性命之理為本,學此志此而為己之學也,乃謂儒學儒家。其要即《易經˙乾卦》經文的終始過程歧出動力反復目的及自由即乾坤兩卦及其他62卦,是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顯諸仁藏諸用潛龍飛龍群龍也。因此,教育的真諦即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再現,是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志學志應好學博學弗學弗措舉一三反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識仁聖功如其仁見群龍無首吉利永貞。
變化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