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3 00:00:00楊冀華

孔 子 之 美

    孔子之

這個命題或概念,能成立嗎?成立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呢?內容是什麼呢?成立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又:

    為什麼是孔子呢?

因為:

    的對象是自己、自己的心,我們更用自己的身體為媒介,拿天地萬物為材料,以自我為內涵及意義呈現自己之,自己由是便是一件不朽的藝術傑作。自己由是就是藝術品、活的藝術體,自己走在任何地方、想任何事、作任何事,都是與藝術的不朽藝術傑作。

因此:

    射御

         文王操

    繪事後素

    愛羊愛禮

    盡善盡美

    如其仁

    見群龍無首吉

更是:

    易有太極

    萬物絜齊

    仁在其中

    美在其中

    美之至也

    為仁由己

    求仁得仁

         如其仁

然而,這樣的意義,歷來無人闡釋,所以:

    中國人,認識自己,不認識中國,無以認識自己。認識中國,不認識孔子,無以認識中國

我們的思索,稍微慢一點:

    既便是認識了孔子,認識孔子後他跟有什麼關係呢?尤其是孔子之?更尤其是孔子之,與我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應該怎麼思考這些問題呢?蓋,這些問題有著嚴肅的意義:

    認識自己就是認識孔子,認識孔子就是認識自己,認識孔子之就是認識自己之。認識孔子之就是認識孔子之是什麼?認識孔子之更是認識孔子怎麼把他的美呈現出來?讓我們由是也認識了自己的,尚如孟子的學孔子呈現了自己的,更誠哉是言也的以自己替孔子做見證:

         吾與點也

    禮之本

    不仁如禮樂何

    不費怨貪驕猛

    文質彬彬

    君子儒

    從心所欲不踰矩

    見群龍無首吉

更叫人訝異的是:

    美利天下

         盡善盡美

    如其仁

這是說:在自己替孔子做見證時,自我竟然呈現出來了。因為,的本質,即藝術的本質,儒學即藝術的將自己的美呈現出來,是謂為己之學說實了,這正是拙作該交代的要點。這是說,與藝術的意義是:

    一˙識仁之竟: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另,此猶道家道教的契道融入於道,卻也是一滴水滴回到海中而淹沒了自我。

    二˙《中庸》之贊參的欣賞之,這樣的意義即識仁契道。

    三˙《論語》之從心所欲不踰矩吾與點也

    四˙《易經》之見群龍無首吉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五˙《禮記˙大學&學記》之誠不欺人也意象言學思再小成大成大學之道

其之根本意義是:

    一˙身家受到保障。

    二˙心神受到安頓。

    三˙性德(精神)超拔從心所欲不踰矩(自由)。

其之基本意義是:

    一˙美與藝術的客觀性意義:即與藝術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如私人收藏家的價格斐然藝術品,還如傅柯的集體意識流行時尚風潮……,尚如美術館珍藏的藝術品,更如故宮裏的國寶。其至,即宗教意涵的藝術品,尤其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更尤其是康德的天才,展現了客觀精神的絕對化,乃不得不證出超絕的啟示他者。哲學的無限後退逼瘋了超絕的他者,達利乃偏執狂的以佛洛伊德及拉康自我合法化。但是,達利卻是浮士德的唐吉軻德,乃未解尼采的真諦而墜向了純粹慾望,情緒與情感的酒神自身被謀殺了,美與藝術死了。畫衣、畫皮、畫肉、畫脛、畫骨卻無神,聚集的眾物更如萊布尼茲的單子,死寂的技巧地呆在畫面上,毫無氣韻生動,更無主題宗旨。故,達利最後帶著未完成的遺作而遺憾的離世了。未完成的遺作即晚年自焚,若成即驚世駭俗之作,更是永恆討論的議題- -自焚的奧秘探索爭議,成就了主體的絕對客體化。但是,自焚的詭計被揭穿,不得不說是意外而為未完成的遺作。

    二˙與藝術的主觀性意義:即與藝術是主觀意識呈現的存在物,乃個人意識、思想、精神、非意識、情緒或技巧等的展現或呈現,正如美術館或故宮珍藏的藝術品述說著宗教意涵、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客觀社會意識或啟示他者等的個人思想、觀點、精神、評價、喜好或技巧等。但是,無自我、虛空的自性,我們能說什麼呢?尤其是科技及科學已證明,根本的沒有自我,個人的思想、觀點、精神、評價、喜好或技巧等是什麼呢?到最後只留下了名及藝術品,在故事或史裏被閱讀、解說及操作的出現。否則,什麼都不是,什麼也沒留下,逝者如斯的無痕畫過存在,達利美術館是浮士德的唐吉軻德追逐,猶哲學無限後退的盡向內自我,乃佛洛伊德及拉康的利比多及小它物,人如馬克思的異化而徹底被物化了,與藝術由是徹底死亡。

    三˙主客合一:

        (一)事實的同一性整體:

               1.一般的簡單容易本能或經驗合一,在事實的基礎下,合一乃常識及本能的將任何事物結合起來。能合即合,不能合就算了。別人質疑或反詰了,自己也不反駁或爭辯,隨即放棄、修正或依然故我。

              2.科學、康德及儒學的事實觀:

                 (1)科學的事實觀:蒐集客體或與料,對其進行事實的大膽假設與實驗而驗證客體或與料的假設為真或假。

                 (2)康德的事實觀:蒐集客體或與料,更參照歷史研究,亦對其進行事實的小心假設而論證客體或與料(現象)的假設為真或假。

                 (3)儒學的事實觀:以科學的事實觀作基礎,進行康德的事實觀驗證與論證客體或與料的自得自道。論證者,既是儒家文本的引證及其詮釋論證,還是儒家文本的歷史詮釋論證,仍是儒家文本及歷史詮釋的時代詮釋論證,尚是儒家文本、歷史詮釋及時代詮釋的時代討論論證,更是詮釋者自身對以上的文本句讀及研究論證。驗證者,上述的論證,最後回到自身身上,以個人的實踐驗證論證,這就是儒學化的儒家或中國人也。故,誠哉是言也,民到于今稱之,民到於今受其賜,大家及中國就是它的歷時性與共時性見證者矣。

        (二)由上而下的統一:這是宗教、威權、暴力及傳統等的強勢統一,乃對蒐集到的諸客體或與料做強勢的為統一而統一。

        (三)由下而上的融合:

              1.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科學事實觀的各科科學與科技的共相抽象作用,對其進行事實的大膽假設與論證而得神或第一因者也。

              2.奧古斯丁的進路:修辭學→哲學→神學。

              3.黑格爾的正反合樂觀絕對精神辯證: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

              4.儒學的進路:以儒學的事實觀作基礎,進行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志學識仁聖功,是謂舉一三反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誠哉是言也民到於今受其賜見群龍無首吉

        (四)與藝術自身的贊參共鳴:即的本質,是藝術的本質,藝術呈現仁。又,和、柔、順、慈的特性,乃易於接近而接受也。其至有二:

              1.《易經》易簡如蘭

                (1)易簡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2)如蘭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2.《中庸》天命贊參

                (1)天命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2)贊參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然而,僅就認識自己、自己嗎而言,我們有什麼必要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美、呈現自己的嗎?我們看:

    哲學的起點是人存在和他的世界……存有的意義只對於人存在才展開,對於其他的存有根本就不成問題……人可以逃避問這樣的問題,但在他真實的存有狀況之中,他終無法不問這樣的問題[1]

劉述先先生給出了很好的參考案,讓我們深刻的理解:

    人存在,其實就是自己的存在。他的世界,這句話的意義是:自己是這個世界裏的一份子。但是,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的東西,自己到底是什麼東西呢?自己在這個世界裏,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呢?因此,存有的意義,(回答前面三個問號的問題,就是存有的意義)只對於人存在才展開,對於其他的存有根本就不成問題。就有了重要的意義了:這就是認識自己的問題。一般而言,認識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蓋,它自然就會讓我們認識自己,這就是自明的意義。即:我們一看就知道,自己跟別的東西不一樣,是謂人之異於禽獸而不用說明、不用證明即自知、自明。唯,劉述先先生,為什麼還會說那些話呢?尤其是:人可以逃避問這樣的問題,但在他真實的存有狀況之中,他終無法不問這樣的問題。這是說:前面所說的自然就會認識自己,這不算是認識自己,這是生命本能的種差,即人之異於禽獸的自然區別。認識自己最簡單的說法即心理學的自我實現,乃勤奮努力一生的追求與創造個人幸福也。然而,追求與創造個人幸福,是需要能力的,尤其須要特殊的能力。如此,自己才能在肩負自己的幸福外,兼負一些別人的期許,尤其是為國家民族開拓幸福,更尤其是為存有開拓意義。尤尤其是擾與不食嗟來食的義意,更更尤其的是送者大方、受者實惠近悅遠來遠懷,此之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也。這就是:自己在這個世界裏,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地位或價值而自我定位,定位於自己對自己的價值反思、承諾與實踐,定位於自己對家庭的貢獻反思、承諾與實踐,定位於自己對家族的貢獻反思、承諾與實踐,定位於自己對國家的貢獻反思、承諾與實踐,定位於自己對文化的傳承及開創反思、承諾與實踐,定位於自己對人類的貢獻反思、承諾與實踐,定位於自己對存有的價值及意義反思、承諾與實踐。因此: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路深刻的認識自己歷程,實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真諦,更是領袖或領導者才能肩負國家民族及歷史未來的幸福與希望,這也就是認識自己的真諦了,這更是劉述先先生那段引文的深義:安頓自己、安定國家人類矣。

    就在這個歷程、真諦、幸福、希望與深義裏,我們可以看到認識自己的意義而真切的自我定位、充實自己、掌握自己而貢獻自我,尤其是我們、更尤其是中國人的我們,讓我們深刻的認識與體認自己、中國中國人。因為,中國人之,就由孔子之開拓,更由歷代的中國近悅遠來遠懷的繼承與開拓著。蓋,我們讓自己在中國誕生,中國就是我們的世界,我們就在這個世界裏追求幸福與開拓希望,既循繹著孔子的祖述憲章,更由是開出孔子之而以新王背書。因此,當時就有3000多人跟著他走,既為自己的幸福奮鬥,更為彼此共同承諾的幸福奮鬥。由是,他既不像釋迦牟尼,亦不像耶穌,更不像馬克思,他就是士不可不弘毅的喪家之狗孔子,卻百世可知之因誠哉是言也民到於今受其賜見群龍無首吉從心所欲不踰矩與吾與點也。故:

    中國人,認識自己,不認識中國,無以認識自己。認識中國,不認識孔子,無以認識中國

尤其是: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讓自己肩負自己的幸福,進而肩負家人的幸福與希望,終而肩負與開拓國家、民族的幸福,更超時空與超向度的肩負與開拓存有而永祀永錫。就此,我們先來看孔子:

    今日的世界文明,尤其是後現代的全球化,皆為E=MC2的產物,展現了史賓格勒、胡塞爾及尼采的:文明的墮落、科學危機及上帝死亡。譬如:筆者的質量M=56kg而物理量E=MC2=5033029000926180000公斤-公尺/秒,其與56公斤沙的物理量5033029000926180000公斤-公尺/秒有何區別呢?[2]

    假如有人跟你說:你現在身體是兩千多年前至聖先師孔子用過的,你相信嗎?理由為何呢?科學的知性之旅中處處充滿問題,但也隨處出現驚奇。就讓我們開始踏上「原子」之旅,沿著科學家的腳印,去發現這個問題的奧秘吧……隨著科學與科技的進步,科學家正不斷嘗試著透過改變、重組原子、分子的技術,以生產不同的物質或材料,來製造具有更多功能的新產品。而現在你能回答孔老夫子身上的原子、分子為何有可能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了嗎?[3]

就科學、物理及數學言,56公斤的我和沙,毫無區別。後引文,在此即充滿了意義,卻也反教育之至焉。因為,就化學而言,56公斤的我和沙,開始了天壤之別。蓋,56公斤的沙是自然的事實,56公斤的我是自然中的另一個自然,乃逝者如斯的感受春夏秋冬而子在川是的我。然而,于子在川上的我,生理與心理的意義便開顯了,乃有了相濡以沫、鯈魚出游、鮭魚溯溪、鯉躍龍門及見群龍無首吉的意義,此之謂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而性相遠的性、德也。就此,後引文的荒謬就全都顯現出來了,乃原子如何闡釋望子成龍或鯉躍龍門呢?這也就是說:教育,它是自然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理變化及心理變化呢?還是,它別有所指呢?但是,不論是教自然或教國語等,這都是教育。唯,教育的重點不僅是盡可能的客觀闡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理變化及心理變化等,更重要的是闡釋教育之別有所指。就此,性理、性與天道一以貫之的惟敬與德意義,才真的呈現了。就此,亦開展了:

    道家道教

    基督宗教

    佛教

    哲學

    儒家

的不同意義,此實筆者深究儒家、道家、哲學(含科學)及研究佛學、神學後,最化約的表述為無自然、罪愛、空緣起、論驗(哲科)假設及仁的各自終極性定位與開展矣。因此,5033029000926180000公斤-公尺/秒就有了不同,不同於道家、佛學、神學、哲學及儒家的各自主張與論述,更不同於其讓筆者由是仰慕孔子而歸宗儒家也。



[1] 劉述先著:《中西哲學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76.7初版,頁312-314

[2] 此乃筆者99.5.4謹呈教育部長及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人的品質>的內容要點。另,1公克質量的E=MC290000000000000焦耳=8.3萬戶月用電量。(《牛頓:量子力學雜誌》,第34號,2010.8出版,頁26。)

[3] 國家教育研究院者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部編本教科書研發編輯委員會主編:《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一上)》,95.8修訂版,頁1924。)案:這是荒謬而反教育的論述,更是無事實根據與反科學的謬誤想像。因為,正是科學與科技,誰能確定,今日的說法就是真理呢?即:有誰能證明,原子是物質的基本元素呢?我們怎麼看原子核呢?到底是原子、質子、中子與電子,哪個才是物質的基本元素呢?其實,原子是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它跟引文的說法,毫不相關。因此,更荒謬的是:你現在身體是兩千多年前至聖先師孔子用過的……能回答孔老夫子身上的原子、分子為何有可能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前者是你現在身體,後者是原子、分子的一部分,二者的邏輯論證與想像邏輯,實在是荒謬而反教育、無事實根據與反科學的謬誤想像。尤其是:至聖先師孔子用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