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易經》的先備基本原理(五)
這是我101.11.25在臺北專題演講的最後錄音稿,此段講述的重點是:
一˙朱熹的一物一太極、統體一太極格物。
二˙《易》賾的開始 ´ 。
三˙開始以後的繼續。
四˙炁、氣、器、无及無。
五˙「身+心」→忎→仁。
六˙Ω和∞。
七˙所以,《易經》。
請繼續看:
我們要了解、我們要怎麼樣的了解、研究,這個世界上一個一個的東西呢?他的方法就是一日格一物,即我們認識或研究任何東西,對它慢慢的進行個別的研究理解。對於這些東西,我們只要能夠抓到物理原則(特性)、化學原則(特性)、生理原則(特性)、心理原則(特性)及性理原則(特性)以後,我們就把這些原則(特性)暫時擺下,再去研究第二個東西,同樣的抓到這個東西的那些原則(特性)。最後,比較這兩個東西的這些原則(特性),在比較中,抽出相同的原則(特性),擺下不同的原則(特性)。就此,研究與比較到了最後,我們將蒐集到的那麼多原則(特性),將它匯集在一起。啊!終了,我們會發現,原來它們及這些原則(特性),竟然有那麼多共通的原則及特性。所以,朱熹就把它叫做豁然貫通。豁然貫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涵義,它就是我們了解了自己,進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又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我們從自己開始。然後,那就是自己的家了,最少也就是夫妻兩個人。接著,我們生下了小孩,家就開始擴大了。年紀大了,我們就當了爺爺奶奶,乃有了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及親家,這就形成了家族。這個家族再擴大,那就變成了氏族或宗族,再擴大就是民族、國家了。這樣擴大的重點即:仁。仁,乃可以全部予以掌握、運用及回應回去,即正心的從自己開始。即:自己有仁心,家人即父嚴母慈兄友弟恭,家族有信有和,國家有忠有平,整個都是仁的個別狀況回應。然而,我們如何正自己的心呢?那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後,超越上去,那就是整個的存有(涵超越的存有),這就是仁愛的仁。這些東西就是:性與天道下學上達的一以貫之,乃為最後、最高的一個原則。當我們理解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乃到最後乃能理解到這些義涵了。這樣的義涵,它後面的意義是:仁!這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仁來鑑定自己,如我仁慈否、仁愛否、仁厚否等?也就是:我們可以用仁來界定人,我們也可以用仁來界定性,我們還可以用仁來界定上帝(故國傳統的意義),我們更可以用仁來界定天道。因此,當我們理解了這樣的意義後,乃舉一三反、豁然貫通的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儒家整個的義涵就完全的構成了。從這以後,中國就從此整個的開展了起來。這樣的着定、基礎、開始、開啟、開展、過程、動力、操作、歧出、反復、目地、自由、結束與未濟(循環與自由的開展乃為和而不同),就是《易經》詮釋的重點,也是我們學習、研究與運用《易經》的意義。這個道理,我們就從上面的:
´ →—→- -→→→其他62卦→→ ´
開始,也就是從我的書面資料第4頁、最後一行開始,這是非常重要的《易》賾,乃仁即其着定與開展之本。首先:
最前面的是一點,這一點就是有、就是開始、就是基礎、就是立場、就是實體、就是本體,就是自己最後、最深刻而真正存在的東西,我們就叫它是存有,我們今天就說它是我、自己,最後便說是自我,傳統謂之性、德。我們想要拿出來的東西,也正是這個自我,這就是〈乾〉的完全開展矣。也此,當我們想要保留住什麼的時候,〈坤〉就會把它保留下來。《易經》,祂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我們乃先思考:
這個開始、這個有,它到底是死的呢?還是活的呢?傳統、《易經》的說法是動靜、翕闢、乾坤,其意義是一樣的,簡單的說即活的。如果說是死的,也就是靜,它最後就不見了,也就不用說了。因為,它將隨著物理、化學及生理變化而消失,此即風蝕的意義,更是逝者如斯的意義。乃:我們將腳置於流水中,每一刻流經我們腳的水,絕不是同一個水。就此,根本的就沒有了我,那就更別談我的腳了,一切都是流水,一切都是逝者如斯。因此,也就沒有必要開始了,一開始就結束了。所以,我們用物理、化學及生理原則來看,很易簡的一推,就可以把死、靜去除掉了。所以,它就是活的了。那我們會不會說:伏羲氏、文王、周公、孔子,我們可不可以把死活、動靜加起來呢?他們是會同意這樣的加的,他們都會同意的!但是,在我們做如是思考的時候,那些死、靜的東西就暫時擺下,我們用活的東西、動的方式來思考。既然它是那一點,當然就是k這樣的活了,∟這種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也是有的!但是,k的可能性最大。因為,既然它是一點,而且它還是活的。因此,這一點的運動、這一點的行為,絕對就是線、絕對就是必然的應然(應該)。那麼,這個線、這個應該,它到底的可能性是什麼呢?當然,那就是不規則線、應然了,這就是k、應該的意義。然而,這個不規則線、應該,它就包含了另一個義涵即規則與必然。為什麼呢?蓋,我們把不規則線拉開、我們把應該習性化。所以,線就可以從k這邊、變成直線的那一邊,應該也變成了必然。這樣的說明,大家應該會接受的。既然,這個地方可以從 ´ 變化變成一。它,繼續的變化,它又會是怎麼樣的變呢?當然,很易簡嘛。那就是一斷掉了,這就是- -。也因此,在這裏面,重一或兼一就出現了。因為,這是繼續變下去的意義,先天八卦或經卦的就出現了。或著是,重- -或兼- -也就出現了。其再繼續變下去,先天八卦或經卦的就出現了。因為,在這裏顯現了- -變的一義。然而,這又回復到一上去了。所以,下一個變、下一個邏輯、下一個因果關係,那就是重一、重- -、一與- -交疊了。但是,我們怎麼來確定該一意義呢?《易經》就以兼、重及下為意義。故,先天八卦或經卦的或就出現了。也正是兼、重及下,先天八卦或經卦的或就確定為卦了。也就在這個時候,我希望大家運用自己的大腦思考、想像及創造開始想:既然是從 ´ 開始,很清楚的必以 ´ 為基礎。另外,《易經》確實從下面開始。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從上面開始思考呢?當然可以啊!《易經》更希望大家如此!但是,我們今天在介紹《易經》,我們就必需從下面開始。因此,《易經》的變是什麼呢?
´ 就出現了!再過來就是一,接著再過來就是- -。
因此:
´ →—→- -
就可以理解了。同樣的,從一、- -這個地方到乾、坤那個地方,就出現了這樣的義涵:
重卦、兼三才而兩之。
且從下面開始兼重。就此,我們從「 ´ →—」開始,「—」我們就把它叫做陽爻,又叫做九。九,就是數之極,就隱含了剛的意義。陽爻,就直接象徵了太陽,力量非常的壯大且剛健不易,即直示了剛的意義。所以,〈乾卦〉就以剛來暗示了存在與存有的意義,孔子乃能以剛健來詮釋〈乾卦〉,此忠的意義即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真諦,乃同一性的事實基礎,更重要的意義是存在的確定性同一性。因此,笛卡兒乃說我思故我在,即迥異於奧古斯丁的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了。因為,奧古斯丁的存在確定性來至於他者,笛卡兒的存在確定性來至於笛卡兒自身的存在與本質、形上學與知識論及宇宙論與本體論的自明同一性,乃存在以本質及形上學以本體論自證自身,本質、形上學及本體論以存在、知識論與宇宙論確定存在的自證。當然,這有套套邏輯或循環定義之嫌。所以,它以普遍性及種差為同一意義,前述的疑慮即解矣。故,〈乾卦〉一開始即隱含了該一意義。然後,「- -」我們把它叫做陰爻,又叫做六,特與陽「一」相應的對照著。這個六,就包含了這個意義。所以,柔、順,就整個的出現了,六乃象徵了柔、順的意義,大家即說六六大順。故,我們中國人在講自己的思考、胸懷及意義的時候,都回返到我們現在所說的各種意義及原理時。就此,我們便可以知道與理解了,在這邊就都可以找到思想的源頭了……蕭先生問:博士,不好意思,炁是不是我們的思想源頭呢?應該是這一個字吧:无!不,它是道教氣功的炁,不是無。非常的抱歉,你們用道教來解釋,在此就比較難以溝通了,猶如孔子問禮於老耼而老子失望的出關了,莊子譏諷孔子的誰與而不認同於士不可不弘毅焉,孔子雖如喪家之狗而仍不改其志。在這個部分中,當初我跟幾位老師在學習的時候,既有著孔子的同樣胸懷。尚有著自己的價值選取及其人生實踐,更有著該學習、選取與實踐的一以貫之功效而為如其仁意義,由是代代見證了誠哉是言也的民到於今受其賜之見群龍無首吉及吾與點也。所以,學到最後,我把道家的東西就放下了,學術上謂之存而不論。因為,它無法說明及詮釋中國,它本身更反陽儒陰道。實質的意義是:無道儒骨儒風儒行也。不食人間煙火,乃成出關或悠然而道骨仙風矣。但是,這不是中國的主流,這更不是中國的原始情懷,乃格義的援引互濟所致。更重要的是:出關與悠然見南山,這豈是年少雄心、青年壯志應有之胸懷呢?學問豈可因咽廢食乎?實在應該像〈乾〉健一般的初九而九五與用九地指引年青人也,由教育、自我要求與家人期許超越禮為亂之首,由是乃為郁郁乎文哉者也,其之道骨仙風及悠然南山亦有了仙踪及鄉情。就此,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由是開展了美學境界矣。陳先生:剛才那個字就是炁,對對對!這個炁,其實就是无的意思,乃構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就此,它雖然是無。但是,它卻是有,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無。然而,它也不是道,它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空),是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強名之道。唯,還是《易傳》及《荀子》說得好: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惟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最為天下貴。
讓我們清楚的理解炁、氣、器、无及無的意義了。因為,炁、氣與无同義,卻易與道混淆,器則清清楚楚的是水火、草木、禽獸與人而道就是義了。因此,道義、道義,這又找到了《易經》的思想源頭矣……蕭先生問:男女有別,陰陽有分。如果照字面的解釋話,男是陽、女是陰,博士以為如何呢?你的這個觀念,我是沒有辦法接受的……哈哈哈,全講堂笑起來,我們用這些字來看:
「身+心」→忎→仁。
蓋,「身+心」者,身在上,心在下,此二字合成一字即仁,該字乃仁的原型,簡帛中多用它為文。忎者,這是身的千之意義,乃直喻了群體的意義,由是為義的真諦,尤其是義的客觀性與超越性。故,我們回看這些字,它是男女有別、陰陽有分、男是陽女是陰嗎?它是嗎?它不是,它不是男女有別、陰陽有分、男是陽女是陰,它是陰陽合,很清楚的陰陽合。我為什麼在研究與體驗它的時候,會特別的把它拉出來。因為,從「身+心」而主張身者,謂之唯物論。同理,從「身+心」而主張心者,謂之唯心論。但是,「身+心」很清楚的是心物合一論。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心物合一論,是以事實為基礎的,尤其是事實論。「身+心」這個字,在忎這個字之前。忎這個字,在仁這個字之前。因此,「身+心」這個字和仁之間的字便是忎,這三個字都是同一個意思,都是仁的意思。我們到簡帛去看,大部分都是「身+心」這個字。我們的古聖先賢們,在思考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怎麼形成的?他們很清楚的都說:這是心物合一論。「身+心」這一個字,我們跟人家講的時候,很清楚的就是心物合一論。然而,忎是什麼呢?忎既是社會學的意義,忎尚是政治學的意義,忎更是民之父母的意義,乃為《書經》與《禮經》大同禮運,是謂德治承諾與權經權的享天倫之樂也。因為,每一個人都是「身+心」的意義,集合「身+心」的每一個人,那就是群體。所以,它就叫做千心,千心於每一個人都有相同的結構、相同的本質與相同的儀行(儀樣與行為),久而久之就有了共同認同、堅持與信仰的歷史、傳統與文化了,這就呈現了忎的深刻與真諦來。所以,千心指一心,那就是仁這個字了。為什麼到了孔子,他把他的學問,在中年以後總歸於仁,《論語》由是呈現了問仁為仁的教學中心。由是,孔子的學問就此結束了,孔子的世界亦由是呈現與開展了,是謂近悅遠來遠懷的赫赫萬仞宮牆矣。那就是這樣的一句話了: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即:孔子在五十多歲深刻的反省自己時,他發現自己在思考、籌畫及作為的時候,過、錯、迷思或漏失等不良、不利的情況,仍然還會發生。但是,孔子在這時候已經開始接觸《易經》了。學了《易經》以後,情況就改善了。因此,孔子反省他自己的說:如果我從五十歲就開始學習《易經》,我的人生就沒有大過失了。這就是孔子的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所以,孔子後來教學生的時候,非常的重視教《易經》,原因也就在這裡了。因為,我們在這裏研討《易經》,前面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二者聯結起來,也就可以理解了這樣的義涵,也可以了解了人與上帝、人與自然、人與國家、人與家庭、人與自己的關係。就此,人與上帝、人與自然、人與國家、人與家庭、人與自己以仁為基礎的時候,人跟人之間、人在群體之中及人在天地間,基本上就不會壞到哪裏去了。假如說:我們不在這樣的關係之下,如基督宗教是從罪的意義下來說。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他們把人界定為原罪。就此,更奇怪的事情就發生了:人,為什麼會有原罪呢?因為,在伊甸園裏有一條蛇,還有一位夏娃。這位夏娃,有一個特性,就是很容易被誘惑。超極奇怪的是:亞當很容易被夏娃誘惑。因此,這幾個特殊特性加起來,人(亞當和夏娃的後代)就變成了原罪。到最後,人還被趕出了伊甸園。我們這就來看,我們剛剛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尤其是一群人,更尤其是周公。大家試想看看:自己的二哥剛剛打下天下,侄兒還在襁褓中,百事待興。更重要的是:讓所有可能背叛他的人,不背叛他,更心悅臣服的被其領導,這就是仁,這就是從仁開始。這個仁,我們再把它拿到這個世界來看,這個仁就是茄苳樹,也就是我。這樣的一個意義,一以貫之的意義就出來了,即茄苳樹是仁,我們也是仁,茄苳樹與我們就以仁舉一三反的一以貫之了。現在,我們再回到第4頁,非常的重要。蕭先生問:
博士,可不可以這樣說,在伊甸園的時候,不愁吃、不愁穿,沒有羞恥心。我的意思是說:其實,上帝是非常自私的,祂不希望祂的子民(羊群)跨出伊甸園。我跟您說:不需要您去解釋,歷史上已經有很多人做如是的質疑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尊重《聖經》文本,《聖經》文本沒有說這些,我們還是要尊敬它,不要過分詮釋。因為,哪一天當我們面對他們的時候,雙方會很容易的就打起來的。這個打起來,非常有名的就是十字軍東征,這就是宗教戰爭……蕭先生說:這是非常嚴重的排他性,乃信我者得永生。所以,就我的認知來講:所有的宗教都一樣,都有很強烈的排他性。這個,我們還是暫時的把它擺下,回到前述的《易》賾及Ω來看:
´ →—→- -→→→其他63卦→→ ´
Ω
Ω叫做omaga,它是希臘的最後一個大寫字母,祂包含了終結的意思。另外一個是:
∞
∞叫做無限,Ω和∞結合起來就是完美終結的意思。有一部電影叫做《星際奇兵》,它演的就是這樣的故事。Ω就是星際之門,就是通向∞的星際之門。我們為什麼要把它們拉出來談呢?我們現在看:
´ →—→- -→→→其他63卦→→ ´
再看:
→ ´ →—→- -→→→其他63卦→→ ´ →
即在上式中,我們可以同理的追問 ´ 是怎麼來的?更可追問 ´ 之後又是什麼?所以,第二式的意義就出現了。也此,第一個箭頭之前與最後一個箭頭之後,它到底又是什麼呢?這正是宗教及哲學探索的重點,其更是各文化所以不同且不朽之所在。《易經》即緼涵了該一意義,Ω和∞亦蘊含了該一意義,我們現在即把這三個意義結合起來,由是讓我們更清楚的理解《易經》在說什麼了。因此,我們把:
→ ´ →—→- -→→→其他63卦→→ ´ →
就Ω的拗起來,像拗竹子的拗成圓形,那就是Ω的意義,這也正是《易經》〈既濟〉、〈未濟〉及上爻用九、用六的意義。這更是從Ω通向∞的意義,即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見群龍無首吉也,乃為《論語》的從心所欲不踰矩及吾與點也。另,Ω亦隱喻了門前的在變化之前,此即《易》賾的第一個箭頭之前的意義。同理,Ω亦隱喻了門後的在變化之後或完成,此即《易》賾的最後一個箭頭之後的意義。所以,這就叫做終結了,加上了∞,便完美的終結了……蕭先生說:這是一個循環?不,沒有……那是結束?也不是,您不要忘了:
小狗咬自己的尾巴!
更可怕的是:
兩頭蛇,互吃!
嗯!其實,它是:
Ω的∞
的意思,更是: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見群龍無首吉
從心所欲不踰矩及吾與點
的意思。對於此,西方除了叫困思律外,康德、黑格爾及尼采,都把它叫做矛盾統一的美學。只是,康德為由上而下的天才美學,黑格爾是由下而上的正反合樂觀絕對精神美學,尼采是重拾伊底帕斯的悲劇感動美學,達利是偏執狂的分裂藝匠。因此,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在這裡就非常不同了。
今天,我跟大家講的《易經》先備知識,乃做了如是的一個基本介紹。大家有了對《易經》後面的這樣基本原理認識後,對中國的東西和西方的東西兩個的不同點,到了最後便可以用:
經
來做標誌而結束了。所以,我們就叫這樣的學問做《易經》。這個《易經》,我們留待《易經》簡介再作解釋,這是下個禮拜的課程,今天就講解到這裏。這樣的《易經》講解,你們是在任何地方及書面資料上,都是聽不到與看不到的。謝謝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