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30 05:00:00楊冀華

真理、宗教與美學

        真理即我思故我在的意義!否則,石頭,如何存在呢?同理,感情,亦如何存在呢?宗教,能否因為荒謬而存在呢?這是奧古斯丁的思想,乃將存在信仰化矣。故,因為荒謬,所以我相信。也此,笛卡兒乃轉化的說:我思故我在。大家便跟著說:我哭故我在、我愛故我在……因此,宗教乃存在自身或感情(純粹精神或神祕主義),讓真理以符應說成立者,進而給融貫說、實用說及唯名論等以基礎也。否則,認知官能無意義也。美學即意義也,尤其是情趣與價值也,尚尤其是價值根源而藝術也,更尤其是繪事後素的韶舞其臭如蘭性與天道和而不同。因為:為什麼?研究哲學,研究到最後,都是在研究真理?宗教?美學(價值)呢?終了,更都匯歸到價值上,乃謂和而不同的舉一三反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見群龍無首吉。蓋:

    真理者,是我們認識、思考、說與討論的方法、內容、對象與目的,是融貫論的符應說或實用說而為真理。即:我說的,就是我想說的。(既無隱藏,亦無他心,更無包藏禍心,是謂內省自訟批判制裁的無惡罪吝悔過擾也。)我的說,除了我可以印證外,(符應說及反省)您們(聽者)也可以印證,(融貫說及批判)大家都可以印證,(實用說及普遍性)歷史及未來更可以印證,(時間性)這就是真理。更重要的是:不僅我是「我說的,就是我想說的。」,大家都是「我說的,就是我想說的。」,歷史及未來還是「我說的,就是我想說的。」,這才真的是真理而為我們說的基礎。尤其是我們說的是性與天道,亦即介紹自己及個人信仰或立場,我們即秉持著真理說,大家更秉持著真理而互相印證彼此的說,是謂民無信不立。(國家與個人)

    宗教者,是我們認識、思考、說與討論的對象,是回到對象自身的融貫論之符應說或實用說而如其仁,是謂客觀。對象之至者,性與天道也,尤其是二者的一以貫之。這就是下學上達的意義,乃不同於信仰、天才或靈感矣。

    美學者,是我們以自己為對象實施真理與宗教的認識、探究與呈現自己的本質- -德或自我也,乃將自己的美(本質)呈現出來而為一件藝術品,是謂美與藝術的美學也,更是藝術人生、人生之美- -韶舞。因此,美學即我們學習如何美與藝術的認識、探究與呈現自我也。故,藝術的本質是美,美的本質是仁,仁的本質是仁自身。何以故呢?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盡善盡美如其仁也,乃即本體即方法的體驗自我、分析自我與反省自我(回憶或反溯的不貳過存菁去蕪- -懈惰、好逸惡勞)而掌握自我的呈現自我也。蓋,仁在其中即存在或存有物的萬物,(易太極、易有太極)美在其中即萬物都各有自己的本質- -美,(萬物絜齊)如桃樹不會開李花,更如:

    一˙桃仁:發芽抽根→生枝幹→長葉→開花→結果。

    二˙鳳蝶:卵→毛毛蟲→蛹→鳳蝶→卵。

每一個階段都美、全程的階段更美,乃每一階段皆緼涵全程的階段,階段只是全程階段的歷時性展示、展現與呈現也。展示是自然或本能的顯現本質或功能也,展現是學的顯現本質或功能也,呈現是下學上達的顯現本質或功能也。人,若何呢?其道有二:

    一˙自然發展:受精卵→胎兒→嬰兒→兒童→青年(孕育精卵)→壯年→老年。(受精卵→女嬰→女孩【第二性開始發育】→小姐【女生- -排卵】→媽媽【生育子女】→婆婆【停經】)。[1]

    二˙成人成長(人文成長):人→仁。(D[2]

自然發展乃人與桃仁、鳳蝶都一樣的自然發展展示,不同的是人獨有的心理及人格(人性)成熟發展展現,更不同的是我跟一般人不同的自我成人成長或人文成長呈現,乃毋未知生焉知死的下學上達識仁與呈現仁也。因為,識仁與呈現仁就是認識自己的呈現自我。由是,我才存在,我以自我存在而不同於一般人- -我,更不同於歷史上的人或未來的人,是謂下學上達的呈現自我而曰藝術也。此一意義的典範人物即孔子:

    志學→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踰矩

尤其是其所開拓的儒家,更在三千弟子身上開花結果而為中國:

    彝→禮→→忎→仁。[3]

更尤其是孟子與荀子的繼承與開拓,乃為原儒而百世可知的中國文化也,特為深緼而感人的盡善盡美之美與藝術,孕育了世世代代文質彬彬的中國人。美與藝術者,即以最容易叫人感受、感動、共鳴、接受的方式及媒介如畫等,下學上達的文質彬彬呈現自我而自抒卻其臭如蘭,尤其是民到於今受其賜的其臭如蘭。這就是美之至也,尤其是人的媒介而曰自我,是謂未知生焉知死。同理,生命全程都展示或展現出來,這也是美之至也。因此,未克展示或展現美之至也,是謂吾憂吾醜的未知生焉知死自惕自勵也,尤其是四十無聞五十見惡。盡善盡美者,既然自我是美之至也,尤其自我是性與天道一以貫之的下學上達自我,自我由是盡美矣。然而,如是的自我,難免相互碰撞,甚而矛盾衝突,更甚而你死我活,乃亢龍有悔或其血玄黃也。因此,未善也,尤其未盡善也,下學上達乃最大的惡罪吝悔過擾也。何以如此呢?乃成人成長走岔了,在培育自我的歷程中,雖然成就了自我,自我卻是惡罪吝悔過擾而亢龍有悔或其血玄黃,尤其是不知敬畏的自我絕對化也。乃:斅而無教的僅是學也,即死背、死記而無理解的輸入,尤其無同情(批判的認同)的理解。就此,我們看現代性、現代化及全球化以來的教育,尤其以康德的知性、理性與感性來看:

    遍見知性的輸入,卻缺乏(刻意割斷、知性以外不可教)理性的輸入。感性或美育更偷偷的放在情意教學中,甚而刻意的擱下了情意教學。感性與理性已被知性格式化或程式化,甚而被知性假設化及預設化。倫理道德及美與藝術,都被分析或積分成莊子的渾沌(倫理道德及美與藝術)死。那就更別說自我了,此之謂惡罪吝悔過擾也!

因此,我們應該找回傳統的教育- -斅,不僅是學學半的學而不教的學,更不僅是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實布伯的《我與你》及康德的「以人為目的」傳統人師意義:[4]

    勿忽略體貼、關心、溫暖、熱忱、不忍、惻隱、羞惡、辭讓、廉恥、真誠,不要不懂互相、不支持對方、太自我,要相親相愛相幫助、相信對方,總歸一句話即人性本善的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

讓生命處處惡罪吝悔過擾,自己還不知道自己怎麼四十無聞五十見惡而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枉費了大好的文化傳統、歷史智慧及未知生焉知死,人生乏味無趣極了。蓋:

    故國給了我們非常好的硬體- -中國,硬體一直都存在著。(至今只是改朝換代而已)裏面的人,只是一代代走過一代代。重要的是,裡面的精神、思想、美與藝術,如何一直都存在呢?更傳承不殆的充實擴充呢?尤其是:讓一代代的人如一代代的人呢?更尤其是:讓一代代的人傳承開創不殆的如一代代的人呢?叫每一代在其時代都盡善盡美的充滿意義呢?

如其仁,闡釋的就是這樣的意義,和而不同的叫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自我,各個凡事進退有據:

    美與藝術!

蓋,美就是每一代每一個人的自我藝術就是自我其臭如蘭的呈現出來也。即:我們以美與藝術進,以惡罪吝悔過擾退,進退恰到好處即美與藝術尤其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更尤其是民到于今稱之的誠哉是言也!讓自我:

    既是歷史的見證,尚是時代的代言人見證與言更是自己要作的事與要說的話是謂如其仁也!


[1] 楊冀華撰:《孔子的生命哲學原理「仁」(識仁)之研究》,臺北:輔大哲學所博士論文,頁362。

[2] 同前註,頁83

[3] 同前註,頁163

[4] 布伯著,陳維剛譯:《我與你》,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初版。

 張再林著:《我與你和我與它》,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9.71版。

 人格不單是主觀目的,而是客觀目的,也就是其存在本身即目的的東西,而且是一項無法以其他目的取代的目的。因為,若非如此,就根本不會有任何東西具有絕對價值。但如果一切價值均是有條件的,亦即偶然的,則理性根本無法有最高的實踐原則……作為目的自身而存在,人類必然如此設想他自己的存在……無論在你的人格還是其他每個人底人格中的人(人之所以為人),你始終同時當作目的,決不只當作工具(康德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79.3初版,頁52-53

 把創造的目的建立在上帝的榮耀中的人,也許是找到了最好的表達……在這個目的秩序中,人就是自在的目的本身,亦即他永遠不能被某個人(甚至不能被上帝)單純用作手段而不是在此同時自身又是目的。所以,在我們人格中的人性對我們來說本身必定是神聖的(康德著,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4初版,頁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