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6 04:00:00楊冀華

美與藝術的最佳詮釋文本:哲學躍動的出路

        在〈的當代危機、的辨證、翻轉還原的從辨證中走出危機〉中,已知美乃羊、大、甘的意義,西方雖然將美納入哲學,卻後發展的離開了美的主體,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認識你自己哲學原形乃漸走漸遠,卻在中世哲學以罪人復活。近代以來,其更以意識、主體性、自由、存在主義、人生哲學及生命哲學不斷的躍動,乃被倫理學、知識論及科學梗來梗去,雖然有卡西勒的人學、傅柯的主體解釋學(生存美學)及人類學等,要為人從西方找尋出路、尤其是哲學,仍有難度。因此,從人的存在、人心(德、自我)的存有、國家的存有及禮的存有來談人、國家與文化(禮),還是中國哲學、儒家、仁來得命與天命的美之至也盡善盡美三才兼三才,讓美由繪事後素、文王操、學思再及變化氣質逐步藝術的真實了。因為,哲學躍動的出路由是呈現人類生活的第三條路參照系:的形上學。蓋:美與藝術的最佳文本即繪事後素、文王操、學思再及變化氣質,繪事後素是原理,文王操是歷程,學思再是方法,變化氣質是方法及歷程的內容及結果,可以清楚的讓我們理解有為者亦若是的誠哉是言也地民到於今受其賜。此處,單就變化氣質來看:能使畫夜不息,理會得六七年,則自無可得看。若義理則儘無窮,待自家長得一格則又見得別。今之性,滅天理而窮人欲,今復反歸其天理。古之學者,便立天理。孔孟而後,其心不傳,如荀揚皆不能知。學貴心悟,守舊無功。為學大益,在自能變化氣質。不爾,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奧。故,學者先須變化氯質,變化氣質與虛心相表裏……讀書少,則無由考校得義精。蓋,書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讀書則此心常在,不讀書則終看義理不見。書須成誦,精思多在夜中或靜坐得之,不記則思不起。但通貫得大原後,書亦易記。所以觀書者,釋己之疑,明己之未達。每見每知所益,則學進矣。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書多閱而好忘者,只為理未精耳,理精則須記了無去處也。仲尼:一以貫之。蓋,只著一義理都貫卻。學者,但養心識明靜,自然可見。死生存亡皆知所從來,胸中瑩然無疑,止此理爾。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蓋,畧言之。死之事,只生是也,更無別理……慕學之始,猶聞都會紛華盛麗,未見其美而知其有美不疑,步步進則漸到,畫則自棄也。觀書解大義,非聞也,必以了悟為聞。今人為學,如登山麓。方其迤邐之時,莫不闊步大走,及到峻峭之處便止,須是要剛決果敢以進。心清時,常少。亂時,常多。其清時,即視明聽聰,四體不待羈束而自然恭謹。其亂時,反是。如此者何也?蓋,用心未熟,客慮多而常心少也,習俗之心未去而實心未全也。有時如失者,只為心生。若熟後,自不然。心不可勢,當存其大者,存之熟後,小者可畧……以鏡居中則盡照,只為天理常在,身與物均見則自不私。己亦是一物,人常脫去己身則自明。然身與心常相隨,無奈何。有此身,假以接物則舉措須要是。今見人意、我、固、必,以為當絕,于己乃不能絕,即是私己。是以,大人正已而物正。須待自已者,皆是著見于人,物自然而正。以誠而明者,既實而行之明也,明則民斯信矣。己未正而正人,便是有意、我、固、必。鑒己與物皆見則自然心弘而公平。意、我、固、必,只為有身,便有此。至如恐懼、憂患、忿懥、好樂,亦只是為其身處。亦欲忘其身,賊害而不顧,只是兩公平,不私于己,無適無莫,義之與比也。學者,不論天資美惡,亦不專在勤苦,但觀其趨嚮著心處如何……學者,只是于義理中求。譬如農夫,是穂是裘,雖有饑饉,必有豐年。蓋,求之則須有所得。凡所當為,一事意不過則推類。如此,善也。一事意得過,以為且休則百事廢,其病常在。謂之病者,為其不虛心也。又,病隨所居而長,至死只依舊。為子弟則不能安灑掃應對,在朋友則不能下朋友,有官長不能下官長,為宰相不能下天下之賢,甚則至于徇私意,義理都喪,也只為病根不去,隨所居所接而長。人須一事事消了病則常勝。故,要克已。克己,下學也。下學,上達、交相培養。蓋,不行則成何德行哉。顧諟謹案:明道程子曰:天理二字,是自家體貼出來。先生亦拈天理,而曰歸曰立,發明自家體貼之意,尤為喫緊……此,先生立志之說也。朱子曰: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深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又,變化氣質,孟子曰:居移氣,養移體。況居天下之廣居者平?居仁由義,自然心和而體正。更要約時,但拂去舊日所為,使動作皆中禮,則氟質自然全好。禮曰:心廣體胖。心既弘大,則自然舒泰而樂也。若心但能弘大,不謹敬則不立,若但能謹敬而心不弘大則入于隘。須寬而敬,大抵有諸中者,必形諸外。故,君子心和則氣和,心正則氣正。其始也,固亦須矜持。古之為冠者,以重其首。為履,以重其足。至于盤盂几杖為銘,皆所以慎戒之。(《宋元學案˙橫渠學案》頁756-761755案:此段為美與藝術的最佳詮釋文本。蓋,就美的從羊、大、甘言,羊養得肥大味甘為美,乃聲色味臭觸既逝者如斯,更悅我、人口、手、心之辨也。蓋,口曰欲曰甘,手曰技曰藝術,心曰美。即:我等以聲色味臭觸養身,養身以充實擴充心,充實擴充以技倚學,學則不固而變化氣質,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故,心廣體胖,文質彬彬,既竭卓爾。然而,故國美與藝術在禮運大同下,已經崎嶇坎坷的探索了兩千多年。理雖具備,識者,鮮矣。近代,故國及該理在現代性、現代化及全球化挑戰以來,益行幽賾隱退。因此,知之者更寡矣。蓋,工業革命已唯物論化,美與藝術已趨口欲聲色味臭觸。工具理性第三波革命,美與藝術已登上唯技的殿堂,該殿堂更以聲色味臭觸極盡為勝。乃:為求表現、求議題或勝出,便或躍在淵的不擇手段揠苗助長。因此,美與藝術離理益遠,美與藝術多無魂、沒體、無骨的為逝者如斯之聲色味臭觸增減(藝術)流,一切多數位化了。敦煌藝術,似喻其義而為先例,乃敦煌蛻去了佛理而似為真也。當今的德國,柏林波茲坦廣場亦似其例,頗為計藝矣。也此,以理殺人乎?禮後乎?真乃:禮壞樂崩也。美,更殆矣。蓋,在美與藝術中,我們已經理解自然非美或藝術,其乃天工也。然而,人的自我絕對化如小人不知命而不畏的人定勝天,竭盡計算的呈現美、藝術、自我、人生,人由是被形式化了。每一個人都期望:自己擁有一項永恆不變又不被剝奪的東西,既使天命於此亦不被剝奪。此之謂也,動態主義及多元主義已革命掉了它,特以幸福快樂取代它,甚而以當下的暢意或爽為目的的極度虛無主義矣,人已徹底的遺忘自我成佛洛依德及拉康的慾望絕爽小它物。然而,這是錯亂的時代而非悲慘的時代,更非詭計得逞的M型社會- -政經法軍社教的愚民新奴隸制度而不正義無公平的壟斷資源,劫貧上M爭奪。錯亂者,即價值的錯亂,既錯亂於當下的暢意或爽代替了幸福快樂,更錯亂了幸福快樂代替了。人離幸福快樂既遠矣,人離更遠矣。因為,在每一個人期望而永不被剝奪的東西,那就是自己、更是自我價值的自我,自我既可在限的意義下突破而為人所不能輕,自我更可在天命的絕境中超越死亡而呈現不朽的自我價值,畏聖人之言的意義由是呈現而為美、藝術、神聖的民到于今受其賜之有為者亦若是。因此,文明、文化無論如何進步與成熟,無不以回應人為要,人又以命限及天命為關鍵,此關鍵特呈現為個人的存在與自我價值的開發與呈現。國家的責任即此,讓每一個人正義公平(政正)的開發與呈現個人的存在與自我的價值,是謂美與藝術的翻轉與環原。就此,人民才有盡義務的意義,國家也才有權利要求人民盡義務,此之謂承諾德治政正寶位與權經權矣。也此,由我們開拓出的人類生活第三條路參照系,即給出了「人人憑恃他自己從心所欲不踰矩盡善盡美呈現自我之藝術品」的機會及真實。翻轉還原者,翻轉祈求啟發、尋找靈感、挖掘異稟、發現天才,還原學志學好學下學上達源頭活水聖功奠基、繪事後素文王操學思再變化氣質。更翻轉美的聲色味臭觸技羊、大、甘,還原藝術本源的人心,讓我們是自身的而為藝術主體的隨處呈現藝術品,是謂從心所欲不踰矩盡善盡美呈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