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美與藝術的漸層
美與藝術漸層的意義在教學及習作上,特呈現了意義,尤其是美學原理,乃為藝術哲學的意義。因此,美與藝術的深度由是呈現,是謂繪事後素,《中庸》的贊參由是真實,文王操乃造就了孔子、成就了文王及師襄子。所以:關於中國畫史的重建工作,嚴格說來大約進行了半個世紀。在這個期間,學界雖然取得了某些成果,但也存在著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尤其是在早期發展部分,仍舊陷在迷離之境而無法突破。即以山水畫而言,不要說是隋唐的發軔期,連北宋之前的五代,都還充滿疑問,無能釐清而達共識……中國古史的文獻記載由於無法通過實證推理的檢驗,而受到普遍的懷疑。[1]中國繪畫史研究的狀況亦有類似之處……在此種實證取向的學風中,風格研究提供了一個最具說服力的途徑,由此來探討中國山水畫在早期的發展歷史。它的發展原來出自西方藝術的研究,當運用到中國繪畫史的研究時還經過了一番修改,以求適應一個不同的研究情境。風格研究的骨幹係立基於對作品中形式的比較分析之上,研究者既對傳世古畫的真偽產生疑懼,便轉而求諸像敦煌洞窟壁畫,或日本正倉院收藏的那種年代不受爭議的材料,藉由對這些「基點」作品分析比較,建立對中國早期繪畫風格的形式理解,並進一步使用這個理解來重新理清傳世古畫的時代問題。(頁89)就美而言,(僅正面價值而無善惡)美就是:
一˙美的內容元素:愛、善、美麗、美的事物、美的、完結性、調和性、具象性(直觀性)、靜觀性(無關心性)、創造性、快感性、比例、對稱、形式、和諧、恰當、秩序、明確、光、創造力(普羅丁、人心所生的美- -黑格爾、Shaftesbury)、完整、完美、和諧、適當、鮮明、讚佩、關係、悅樂、燦爛的、動人、簡單、自然、熱情、客觀性、真、變化、目的(康德)、美感特質、美感價值、純粹的不可定義的性質、愉悅、統一性、特優性、美感態度、取捨態度、心靈境界、精緻的、豔麗的、優雅的、平衡的、迷人的、宏偉的、品味(風格- -社會)、美、想像力、有力的、高貴的、歡暢、再現、模倣、表現(海德格)、表現力、纖小、表面之平滑、輪廓的變化、色彩的細緻、明亮及柔和、嬉戲、趣味、好玩、自我(謝林- -無限)、人的美、美學的美、藝術的美、自然的美、人文的美、滿足感、反應- -印象(休姆)、裝飾、奢侈、休閒、附屬、特殊的須要和能力、幸福、理想、神聖、永恆、不朽、洗滌心靈(亞理斯多德)。
二˙藝術哲學:傳統是藝術與實有的關係、近代是藝術與感受的關係、海德格指出藝術與真理的觀系、笛卡兒藝術與思維的關係、高達美美感性質與美感意識。
三˙當代藝術:海德格認為,詩與思考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說出。這是說,它們都是說出存有。它們是鄰居,是由於它們以不同的方式說出存有,但這不表示它們各在不同的領域,而是互相關連的。不過,海德格清楚指出,卻無法說明它們的真正關係。高達美進一步的說:在藝術經驗裡,人可以得到存有的知識,那即表示,無論藝術與哲學,都可以得到存有的知識。然而,這不是說,藝術和哲學是兩條不同的管道。他的意思是說,哲學思考是藝術經驗,而藝術經驗是哲學思考。在《真理與方法》的最後部份,高達美指出美是光照,它帶來真理,這是說,詮釋者是在美中得到真理的知識。如果我們認為,哲學思考能得到真理,則它是在美中得到的,因此哲學思考是藝術的。同理的,藝術經驗是在美中得到真理,因此藝術經驗是哲學的。知識的真,是在藝術之美中;在藝術之美中,呈現出知識的真。在高達美詮釋學,美與真是合一的,藝術與知識也是合一的。(林榮華著:〈高達美詮釋學:藝術與知識〉,《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7期,2008.7。)
就此,美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清楚的從上述的意義看出,定義美、詮釋美或描述美,一般從物質面、精神面、心物合一面及超越面為之。然而,美,如果從物質、元質、原料或東西的堆積或消除成悅樂、比例或調和等而曰美。我想,這樣定義美、詮釋美或描述美,大家會很不以為然的。相反的,我們從精神、元形、條件、原則、內涵或能力的培育或改善為悅樂、充實或精緻等而曰美。我想,這樣定義美、詮釋美或描述美,大家也會不以為然的。很自然的,我們就心物合一來定義美、詮釋美或描述美,美由是從天人合一、心物合一、形質論或一元論為悅樂、調合或統一而曰美。我想,這樣定義美、詮釋美或描述美,大家會有感覺的。但是,這樣定義美、詮釋美或描述美,實有從本質來定義美、詮釋美或描述美的意義,更有自然發展論、恩典論或自悟論的天才說法。美,就這樣美上天了。因此,超級特性。唯,美就這樣的被異化成能力了,美也就可遇不可求了。故,抽菸、喝酒、老鬧戀愛、甚而嗑藥……所以,天才與白癡或瘋子,只是一線之間,如孤僻病態的塞尚及發瘋的梵谷。(光復書局編:《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1&2》,臺北:光復書局,80.2初版,頁139&109。案:共同要點是主題、人性、自我的發現與呈現,技巧是基礎與花俏。)唯,原始儒家絕不以為然,新儒家更不以為然,我也不以為然,尤其是朱子的格物致知補傳和而不同源頭活水,更尤其是鳴鼓而攻之可、既竭吾才卓爾及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乃:誠哉是言也的和而不同己人立達志學志應聖功民到於今受其賜見群龍無首吉也。這是說:我們從現象(作品)直觀、呈現或賦予美,(美的哲學知識論基礎)進而從悅樂直觀、呈現或共感美,(美獨立於哲學之外而只關於第三者的情感)三而從物質(技巧)直觀、呈現或賦予美,(藝術)四而從精神(作品- -風格、畫意、氣韻)直觀、呈現或賦予美,(美的主體或本體而涉美自身,時間是前者的殺手,時間在此處是開拓者。)五而從合一(心與物、作者與作品)直觀、呈現或賦予美,(兩橛而竭的中節中和中庸時中超時空)六而從本質(美與藝術自身- -主體)直觀、呈現或賦予美,(能入能出的轉化入而出美乃謂創造力)七而從源頭活水直觀、呈現或賦予美,(源源不止的創造力)八而從和而不同直觀、呈現或賦予美。(和而不同的創造力)這也就是說:現代性對故國的認識論及知識論有絕佳的助益,獨不可在中西體用的掙扎中中計而淹死了自己啊!因為,從西方的美學詮釋系統理解美,不無上述的現象與悅樂理解意義,呈現了美與美學的哲學知識論意義。但是,此後的意義及內容即越來越不同了。然而,唯物論及唯心論的意義仍在,時間也是中西相同的關鍵因素,二者之異在於西方重物而故國重心。心物合一論,這是故國特有的士傳統,呈現了我國美與藝術的一元論特色。從本質下手者,乃從美與藝術的主體或本體下手,由是呈現了美與藝術的原因探究,如《中國藝術精神》主張是孔子與莊子。然而,我們尚該從原因上究原理,為原因找原因且找到第一因而曰原理,徐復觀先生乃謂道的莊子主體呈現。也正因為如此,我乃謂翻轉還原,即以仁為原理,是謂仁是美的本質、美是藝術的本質矣。就此,我們看到了孔子之美,尚看到了繪事後素、贊參及文王操的意義,更看到了故國美與藝術的漸層矣。
[1] 此實拋卻自家無盡藏的民族自信心喪失意義,乃清代與現代性的斷裂詭計得逞所致,更是王陽明的歷史感慨再現。即:故國傳統精神價值在乾嘉學風、現代性斷裂特性及孫文革命異化天壇下,已被阻絕、禁止、擱置及轉化等的逐漸消失,讓祂與我們越來越遙遠陌生而喪失了自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