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6 07:00:00楊冀華

美與藝術的厄運:我內心最大的痛而震懾魂魄者也

        原本我以〈美與藝術的氣度- -涵詠深刻的大藝術家〉為題回應,經再三思索後而易為現題。因為,故國文化有四次浩劫,第一次即春秋戰國的禮壞樂崩及其後的焚書坑儒,第二次即佛教乘虛而入,(漢代思想以古今文為主特以焚書坑儒的復古為主形成了故國思想的繼承盛事。隨後為古今文之爭及魏晉玄學,再加上漢末經魏晉南北朝及隋至唐的政治動亂蘇軾褒韓愈曰: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又,819年,唐憲宗迎佛骨入宮中韓愈諫迎佛骨表幾死貶為刺史由是可見,佛教之乘虛而入了。)第三次即當前之現代性的帝國主義及全球化的文化帝國主義,(含孫中山的虛無主義異化天壇第四次即文化大革命簡筆字及去中國化尤其是簡筆字文明乃無文化意涵矣。下引文竟無該意識,我乃不得已的更易矣蓋:畫意的表現離不開作品存在的文化脈絡,當文化脈絡產生鉅變時,畫意的傳承與發展也隨之產生激烈的動盪。這種現象在改朝換代之際,尤其是非漢族勢力入主中國之時,呈現得最為清楚……元、滿對中國原有的漢文化傳統較不熱衷,帝國內因多民族的並存,文化上的多元性也表現得更為強勢。在此情境下的繪畫藝術,所遭受到的最大衝擊應數其主流地位之喪失[1]……繪畫藝術本身、因之不但被逼出了「維繫文化傳統」的新的存在意義,也在風格上產生「復古」、「書法人畫」等對傳統典範進行新詮釋、新整理的途徑。對他們而言,繪畫不僅是凝聚漢族士人階層的媒介,也是向外爭取非漢族人士參預、認同的利器,而他們在風格上的新取?即後人論元代畫史時引為革命性「寫意」轉向之所在,[2]其實也就是這層新畫意的實踐方案。他們的風格之變,可以說根本上呼應著他們面對文化困境的需求而生,[3]因此也必須從其多元文化之脈絡來予理解……不能只歸諸漢文化傳統之內在魅力而已,如趙孟頫等人之努力向外爭取認同[4],其實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趙孟頫到元末四大家的王蒙,他們所作的山水畫,不但皆以隱居為其畫意的根本訴求,而且在風格上形成一個具體可循、層次分明的系統,可說是建立了一個「範式」的基本架構。後來的文人山水畫之所以得發展成一個龐大但又旗幟鮮明的體系,基本上得力於此……原來中國的繪畫並非以個人的抒情感懷為主旨,[5]只有在此種文化衝突深入到個人生活裏層的時候,[6]新的抒情之可能性才被逼發出來,也才能被朋儕所體會、接受進而呼應。[7]如果從畫意的歷史來看,這是個人化畫意在史上第一次蔚然成風,亦自此形成一個繪畫的抒情傳統,其重要性實不言可喻。(頁19-20)此段的標義是多元文化與文士的繪畫,該段以此為論,頗不應故國文化。唯,從民生或民情言,似有其意義。又,文士的繪畫與此聯繫,亦不應。因為,君子學道則愛人。又,我們引三科九旨的意義來看,(何休以為孔子作《春秋》的微言大義或春秋筆法及三科九旨:一科三旨為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二科六旨為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三科九旨為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董仲舒稱:故《春秋》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政黑統,王魯尚黑,絀廈,親周,故宋。衍為:通古今,勵於治,一戎夏。終為:中國一人,天下一家,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中國人的眼光、心胸及志節是頗寬廣高遠的。蓋,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又,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大學11》)故,該段的意義應是:學文、學道後,繪畫是其表現文質彬彬的方式之一,此之謂文士也。說得普遍一些即:受了禮的薰陶者,繪畫是其表現之一或藝術人生者也。另,就禮亂首及禮壞樂崩言,春秋戰國已展現了文化及國家多元主義,乃為諸子百家的義意。就此,學文、求道無以自惕禮亂首、禮壞樂崩、以理殺人、禮教吃人及新禮壞樂崩,那就是小人學道易使人的有辱斯文矣。此,就是中國文化的深緼,既是和而不同的真實,更是仁自身的意義臻實。否則,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因此,不能只歸諸漢文化傳統之內在魅力而已非也。因為,性與天道一以貫之的己人立達和而不同仁文化,乃早熟目的型的文化,完全不同於皈依型文化,亦不同於原子論、資本論、泛神論、虛無主義及絕對精神的自由主義,乃道道地地的仁之和而不同文化矣。更非只有在此種文化衝突深入到個人生活裏層,反而是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更重要的是朕躬有罪罪在朕躬。因為,這是一多之辨,特一多於天人、群體個人、禮(文化傳統)與個人、自由決定、壓迫突破及愚智的透析,乃為性與天道一以貫之的己人立達和而不同早熟目的型的仁文化也。蓋,文化之早熟目的意義,就在天人、我與他人之間辨出意義與早熟否,更由此呈現自由與決定的目的性意義,其統合於和而不同中呈現,乃為人禽之別、義利之辨與王霸之別而臻實也。此,方為故國有哲學素養的大藝術家之氣度、風格、畫意或氣韻也。


[1] 早熟目的型的文化,無此隱憂。有的只是時代對傳統的認識不透,實踐才有了《公羊傳》的《禮運˙大同》〉大同小康幽國亂國疵國歷史現象。但是,《書經˙洪範》的大同意義,必在王者興(通三統- -通古今及通三才)下臻實。

[2] 技巧的點播開創或思想的啟發而還原,張大千的敦煌歷練即其例。

[3] 此即時代對傳統的認識不透的明證。

[4] 技巧的點播開創或思想的啟發而還原,卻不知如宋的返本開新也。蓋,若無深厚的哲學素養,無以為大藝術家也,其氣度、風格、畫意或氣韻乃可想而知矣。

[5] 所言甚是,其旨在個人志節上,尤其是儒者的士不可不弘毅也。如張大千的敦煌歷練,更是其例,尤其是身處抗戰之厄也。

[6] 當前的處境比當初佛教乘虛而入更艱危,乃中西體用的掙扎從洋槍洋砲及文化帝國主義一起夾擊中國,孫中山先生更將天壇異化為觀光景點而落實我國為虛無主義者,實我內心最大的痛而震懾魂魄。中國人,真是何其不了解自己啊!

[7] 歷史傳統文化呢?尤其是:大歷史傳統文化?更尤其是:人類的文明及存有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