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2 05:00:00楊冀華

中國人怎麼真的那麼不了解自己- -自我隔絕於傳統的孔子之美與藝術

        本標題乃脫胎於100.9.28我向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應徵研究員的計畫標題:〈中國人對自己何其不了解啊!〉。實:個人自覺以來一直探尋的問題意識,終於在《孔子的生命哲學原理「仁」(識仁)之研究》清晰明瞭了該結構,尚在誤解、欲望、漩渦及還原獲得清晰明瞭的比較認識,(中研院文哲所100.7.11-8.6舉辦的「2011跨文化理論研習營:何謂主體性?」總結研習報告終於在探訪盡善盡美的原鄉之報告(臺灣的生活、教育、文學、政治、宗教性、儒家哲學及美與藝術點點滴滴)獲得清晰明瞭的實證。100.10.25-12.2523進行全臺25座孔廟健行探訪因此,傅斯年先生當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時,公開說在他的研究所裏不許談到仁義禮智這類問題,即是說,只准研究歷史的零星外殼,不准接觸到歷史內部的精神,這正是反傳統文化的激烈表現。(頁149)更,雪艇先生:(此文係徐復觀先生於1968.6.5的作品,雪艇先生即王世杰先生,其時任中研院院長。)在您們學術的幫口中是佼佼的人物,但對中西的學問,卻是一無所知……您們的幫口,在歷史、社會的探求中,反對談思想,反對談價值,而只能談事實。(黃光國先生更嚴批該一意義,高達美在《真理與方法》中亦極不以為然。)凡是從事實去導出思想、價值,或以思想、價值去評判事實的,都在您們的排斥之列。您們認為凡是有思想性、有價值性的,便都是不科科的……由您們請來的美國法學家霍木教授的演講,他告訴您們,把概念、價值、事實三者綜合、包括在一起,這才是社會的實在,這種話對您們能引起一點反省嗎?。(頁209212)所以,我在:

    一˙葉啟政著:〈本土契合性的另類思考〉,《本土心理學研究》,8期,臺北:臺大心理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7.12初版

    二˙講者:彭榮邦先生(美國杜肯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候選人),講題:批判歷史的必要性—「心理學本土化」論述的失落拼塊,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00.9.14午餐時間。

    三˙楊國樞等著:〈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三論本土契合性:進一步的澄清〉,《本土心理學研究》,第8期,臺北:臺大心理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7.12初版。

    肆˙楊國樞著:《華人本土心理學與華人本土契合性》,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8.6初版。

的系列焦點研究後,匯歸為:

    中國人對自己何其不了解啊!

否則,真是:

    否則,下面的討論就難以進行了《本土心理學研究》128

又,我從100.10.25-12.2523進行全臺孔廟健行探訪,將此處的問題綜合反省出來了。因此,確實是中國人對自己何其不了解啊!乃:中國人怎麼真的那麼不了解自己!

以道德判斷行為,以行為解釋吉凶禍福。(這是道德與人生的混淆,尤其是當代道德觀的道德,更尤其是道德觀斷、續掙扎的道德觀。然而,傳統的道德觀是: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的惟敬惟和信德經事濟世,既超越吉凶禍福,更無法律、規範與禁忌,僅是呈現德的由仁義行地人性本善、但問心之所安、樂觀、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是謂仁的形上學,乃人、己及禮【國家傳統】的信德存在與存有也。這分明是把由神秘與經驗,兩相結合而成的易,特將經驗的一面彰彰出來,示人類行為以難測,這是由宗教落實到人文的顯例。所以,從宋儒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起到熊十力的《新唯識論》止,凡是以陰陽的間架所講的一套形而上學,有學術史的意義,但與孔子思想的性格是無關的。(頁166)此一說法,正與孔子思想的性格相反,禮之本、禮之用、一以貫之、百世可知之因,在在都說明了孔子思想的一套形而上學第一因意義,乃有其原因的原因而謂儒家,為己之學的儒家,天下歸仁的儒家,顯諸仁、藏諸用的儒家,絕非紛紛不知所云的雜家說儒家,更不能無、空、罪、自然等的說儒家,最少該仁、禮、學的說儒家,更該仁的形上學說儒家。因此,中國人世界或社會上變成為零餘的存在,我敢斷言,這不是中國文化害了他,而是傳譯中國文化的人害了他,讓他、她不認識自己,害他、她遠離了明了自己的為己之學。(頁154)絕非:從《論語》看孔子畢生所學所教的,可用一個道字加以概括……道的基本性格,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性格。(頁168)否則,那可真是:中國人世界或社會上變成為零餘的存在,我敢斷言,這不是中國文化害了他,而是傳譯中國文化的人害了他,讓他、她不認識自己,害他、她遠離了明了自己的為己之學。另,此一問題,我在拙作《孔子的生命哲學原理「仁」(識仁)之研究》中已探究,尤其是註3699特向勞思光先生請教該一問題,(陳榮捷先生也有相似的觀點,徐復觀先生在此更直接否定了儒家形上學的意義。)皆儒家形上學性格的反省。就此而言,勞氏《新編中國哲學史》的天道觀→人性論→心性論觀點,其即形上學的書寫。蓋,此一問題的意義是:就人性或國祚(歷史傳統文化)言,其存在的原理是什麼呢?它們的根本原理原則又是什麼呢?天道觀、人性論或心性論的書寫,本身即以形上學的方式書寫而正面的回應了該問題。故,從故國的歷史文獻、當下生活世界及個人學養經驗作研究與相互驗證,其即形上學的心性論第一因探究,尤其是故國的百世可知之因,乃謂舉一三反一以貫之性與天道百世可知之因的得出三才兼三才和而不同之仁。否則,《新編中國哲學史》及《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在寫些什麼呢?豈不成了時代的零餘存在嗎?不同的是:仁以貫之,卻少有仁表述,僅譚嗣同先生著作了《仁學》,其卻未如熊十力先生闡釋了《乾坤衍》,未如熊先生為仁做了古今一襲的仁體體仁闡釋。唯,徐、勞、陳反中國形上學者,猶反儒家者流卻自主張中國文化主流是儒家同義,頗叫人訝異。同理,否定中國形上學之名,可。否定中國形上學之實,正是徐復觀先生自己批評的:只准研究歷史的零星外殼,不准接觸到歷史內部的精神。尤其是歷史內部精神的根本原理原則,其實有嚴守學術分際的缺少形上學訓練者也。就此而言,儒家中國文化主流說及中國心性論,不都是該一學術的產物嗎?否則,真的是《新編中國哲學史》及《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不知道在寫些什麼啊?乃實在是:是在研究歷史的零星外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