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7 17:00:00楊冀華

精神的到達點要高、涵蓋面要大之真正高大:仁

    不僅是技巧問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到達點要高,精神的涵蓋面要大,這便說明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理論,何以必須歸結到人格修養之上。(《中國文學論集續篇》頁82-83。(頁352)不是必須歸結到人格修養,乃於求放心存之充實擴充的基本工上,讓自家的無盡藏能被發現而這才高大,當分析(基根句讀)本質(美)若何?藝術若何?這就是認識自己的求放心存之充實擴充,然後呈現出了什麼樣的美?這就是藝術的如其仁意義而為真實的美。因為,當它呈現出來的時候,呈現之初,我們就能夠知道它之善惡好壞,更能夠知道它呈現出來之後,其之作用或影響之吉凶利弊。因此,我們就對這個呈現採取了決定。如果,我們很清晰,它一路是惡壞凶弊,我們就該阻絕它、腰斬它、抑制它與導正它。否則,就是自己有意的讓惡壞凶弊出來而發生作用及影響,此乃大大的違反「堂堂正正的人:l.不投機取巧,(旁門走道、宵小後門、歪路、邪路、賭等)不趨炎附勢。 2.不假冒知識,不歪曲知識,更不以權勢代替知識。3.不以個人現實中的名利出賣自己的學術良心、淹沒自己的學術良心。」。(《中國人的生命精神》頁138)所以,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傳習錄》頁91)在此,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孟陸之後的王心,心之體即孟孔的仁,意即一般的意識,良知是佛洛伊德及拉岡的潛意識,格物即孔孟荀的志節。其將孔子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清晰明瞭的詮釋出來了,更將孟子的良心良知良能清晰明瞭的有所住定矣。因此,明道說:無須窮索,無須防檢。王陽明乃說:譬之樹木,誠孝的心便是根,(此處宜更深入的體會:誠孝乃仁的發用也。故,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乃:孝弟既是仁的自覺叩門而曰求放心存之,孝弟更是仁的覺醒內容而曰充實擴充,由是乃能格物致知的識仁而為條件矣。)許多條件便是枝葉。(條件是決心的識仁基礎,知個真切篤實處,決心自然生個行來自然生個明覺精察處,知行合一而圓融矣。故,知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王陽明傳習錄》頁33學思再,自相印證,合得而圓融。不合得,內省自訟不貳過,仍得圓融。)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此時的自然,已非莊子的自然矣,更非科學天文學的自然,乃人文化成的自然矣。故,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習矣而不察焉。實:安仁利仁的吾與點也。)蓋,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箇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箇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箇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王陽明傳習錄》頁2)因為,我們很清楚,我們在做、想什麼?我們極期望與賭吉利出現且凶弊不出現,乃於願賭服輸下負責。因此,道德批判與法律制裁,在此即有了充要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矣。在此,一切皆為人文化成的自然了,乃動機、思維及行為,既有自然之理,亦有人文之理,更有自家意思,(孝弟- -順憫前二之理而呈現文質彬彬,或出新而更順憫,或悖之而自私、唯我、無知、幼稚或無奈也。後三者,不貳過且負責到底而值得原諒。前二者,既不值得原諒,更人人得而誅之也。)一以貫之而謂仁與不仁的信與背信也。所以,應然的信已為自然、實然或必然矣,人文化成的真諦由是真實而完成也。故,在此意義下講自信,其已是人文化成的自信而為三才之一矣。唯,現代化以來,尤其是當代的倫理道德,自信已異化為自由的自私或唯我之同義詞及主體意思。因此,我在行文中即忌用自信而用信心,其即該一意義的自信也因為,這既是美這才是美。這既是藝術,這才是藝術。這更是孔子之美,是謂民到於今受其賜的見群龍無首吉:

    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為仁由己求仁得仁,盡善盡美如其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