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美(二)- -為何黃金比例美〉
我這樣說,一定有很多人不服氣,尤其是從事及學藝術、美學、哲學或教育的人,說我將教育與美學、藝術混淆而犯了哲學大忌。說實在的,粗略言之,此詰頗具意義。但是,細究起來,就自慚形穢了。因為,就該詰而言,其乃現代性、現代化及全球化的產物,尤其展現了文化帝國主義的學術霸權心態、甚而搖尾媚外。因此,拙作一開始即標誌了孔子之美,乃清晰明瞭的表徵了異於現代性、現代化及全球化的意義,尤其是顛覆與還原的說法,更直接的明喻了該一意義。所以,拙作乃主張美與藝術應該還原到孔子身上,美與藝術應該由是發展而為美與藝術的真正傳統,此一意義在故國特顯。然而,美與藝術的發展非此道,我乃謂顛覆也。唯,顛覆不是革命,顛覆也不是改革,顛覆是還原,乃重新從孔子的脈絡發展起,由是為美與藝術的傳統。蓋,我們試問:藝術品美,是藝術品自身的性質嗎?然而,此性質是藝術家賦予的,乃沒有此藝術家即無此性質。因為,藝術品的性質是附體,尤其是後生的附體,更尤其是本質。但是,絕對有人會以黃金比例及超極特性(《西洋哲學辭典》,頁547-548。)等反詰此。然而,我想如此的請教大家:為何黃金比例美?五十比五十就不美了嗎?您別告訴我說看起來舒服、快樂等,黃金比例由是美。或又說:我們歸納了千百萬個藝術品,我們發現黃金比例就是他們的共同特徵。或還說:就黃金比例而言,其自身就是美的本體,黃金比例即美。唯,其能若且唯若的說黃金比例就是美嗎?看來,黃金比利的條件還不夠。但是,反過來說卻可成立了,即美就是黃金比例,就美本身而言若且唯若美就是黃金比例。(這就是超級特性的意義:真、善、美、上帝。又,上帝即真善美的統一、根源及目的,故國以聖名之。)但是,斷章取義此一意義,若且唯若美就是黃金比例。因此,若且唯若黃金比例就是美,這是條件不足的偽命題也。正因為是偽命題,美學家乃說這就是美而超越了若且唯若。但是,此說除了自謬的反上述的理路與事實外,其更反美學自身,乃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而反美、非美矣,實宗教的信、哲學的獨斷或藝術的情緒。說實在的,還有什麼美比本質呈現出來更美呢?尤其是無限的本質!還有什麼藝術比美呈現出來更藝術呢?美與藝術在此統一,美更是藝術的本體、藝術即美的呈現及表達。就像一幅畫,它將它的本質呈現出來,這不是美或藝術是什麼呢?既使是大便或撒但,只要它呈現了自己的本質,基本上它就是美與藝術的意義了。只是,這樣的美與藝術,我們多半以醜及惡表徵,乃個人、群體及歷史共同唾棄的事物,實否定其之存在(本質)也。故,以醜或惡名之,給了否定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否定最重要的意義是:當下的呈現或表達,不盡己意或人義。因此,只要不是惡罪,仍有改善或提升的機會。)然而,撒但較麻煩,其不僅是惡且為無而使對象質變跟它一樣、傷殘或死亡,儼然無的代言人或自身,如無子西瓜被吃掉的無或一鍋飯被炸彈炸得一無所有等。故,美與藝術是感染而共鳴的肯定之最,是謂終極價值的一以貫之盡善盡美仁而已矣。這是說:美與藝術是價值之最而為終極價值,此終極價值與宗教價值和而不同乃三才兼三才為美之至也,是謂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就此,其和醜與惡截然不同而為個人、群體及歷史共同所欲、肯定及追求的事物。為了它,甚至乃有可以放棄生命、自尊或自我而堅持它者,是謂士不可不弘毅的如予何終極價值。就此,其已不僅是感染而共鳴的肯定了,更是進一步的尊敬而感動的神聖化,特為人文之至。蓋,生身是父母,再生是夫子(至聖先師,其次是儒,再其次才是師,最後是父母師傅。),自己由是真生而性、德或自我焉。唯,亢龍有悔、其血玄黃的自我,乃敬畏的和而不同也。所以,藝術品、藝術家、藝技、美的概念、藝術的概念、美的歷程、藝術的歷程或藝術作品之本源都只是美與藝術的媒介,發現與開拓美與藝術的本體主體,這才是美與藝術的真諦。將杞柳變成桮棬,其次。化性起偽,又其次。變化氣質的文質彬彬,大學也。(故國的《大學》、《禮記˙學記》的大學及辟雍泮宮之學)就此,發現與開拓一個人的本質,還有什麼比此還美、還藝術呢?因此,學也,乃為不慍的學樂,尤其是志學志應聖功。故,學跟教育就有了典範不可共量性的差異了,特替教育找回了存有的遺忘,尚為教育釐清了即超越即內在的超絕,更為教育還原了亞柏蘇更愛真理的存有神- -儒家義意的神。蓋,教育是現代化的產品,特為美國南北戰爭的產物,實大學(救靈魂與救人的原始神學院與醫學院大學而為今日的全球化大學)改革的科學教育而為人性的普遍化之社會化及政治化,乃另闢了特殊教育而制式化了庶民,實於蘇俄登月驚醒了美國知於的當代產物。就此,教育被化性起偽的為禮壞樂崩、以理殺人及禮教吃人而扼殺了為仁由己、求仁得仁為己如其仁,宋明理學乃正蒙通書識仁的變化氣質而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啟迪了當代及現代新儒家,讓儒學淵遠流長的誠哉是言也民到于今稱之而民到于今受其賜的見群龍無首吉及吾與點也。此即經師的意義,更是聖人設教、夫子學而的宗旨,乃讓人發現、開拓及呈現自己的本質,自己由是存在而毋未知生焉知死矣。就此,君詰即解,該解更可接上現代性且回饋現代性,呈現了典範不可共量性的跨越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