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3 05:28:56Anthony Liu
開啟愛的旅程--->中央車站
第二款英文國際海報
對於一個有家的人,回家是慰藉
對於一個無家的人,回家只是找尋… …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被各地影評家讚為“世界上最好看的電影”。自首映于美國聖丹斯電影節後,榮光裹身,先後榮獲第四十八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第四十八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第四十六屆金球獎和199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及女主角提名。有人用這樣的評語來評價這部影片:當他觸及你內心的時候,他與你的大腦對話(“Central Station”is that film that speaks to your head while it touches your heart.)。
就影片的風格而言,本片可以說是小品的公路電影,演繹了一老一小尋親、尋家的過程,較深度地挖掘了當代巴西人找尋自我認同的主題。在冗繁的“尋根”電影中,《中央車站》以其獨特的手法,讓人滋生了幾多異樣的酸楚。影片講述了一位在裏約熱內盧中央車站靠替人寫信為生的退休教師朵拉目睹了曾代為寫信的男孩——約書亞的母親在車禍中喪生,於是他將約書亞帶回了家。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他又把孩子賣給了人販子,後良心發現,奪回約書亞,開始了帶約書亞尋找未曾謀面父親的慢慢旅途。在旅途中兩人從狐疑、防範到親近和信任,他們之間的關係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劇情簡單,但不失細膩,美麗的巴西風光背後隱藏著幾許酸楚與反思。他在尋找他的家,但家在何方;她在試圖讓心歸依,但心歸何處;這個國家在尋找它的根。但根系何所?
家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具有十足的感染力,電影史上也不乏以“家”為題材的影片,如《回家過年》、《家》、《家和萬事興》、《給我一個爸》、《我想有個家》、《菊次郎的夏天》等。家是魔力強大的東西,這些“家”電影幾乎都能扣動人們的心弦,同樣,看罷《中央車站》,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家”字便滌蕩於懷,揮之不去。“回家”多麼溫馨的兩個字,在不同的人口中說出竟然相差如此懸殊,有家自然可以回家,無家只能不止找尋,只能登高問天:家在何方?約書亞本有一個不完整的家,媽媽死於車禍後,它的家成了泡影,於是找尋父親,尋找屬於自己的家成了他的最高信念。朵拉自小便沒有幸福的家庭,片中的她雖然有一處居所,但仍然是一個孤獨的流浪者,流浪在人流涌動的中車站,流浪在心靈的荒漠裏,她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歸依。事實上,家對他們來說又是什麼呢?只是奔波著找尋或者說是一個意念裏的圖騰。約書亞的父親耶穌始終沒有出現,因此約書亞的家一直沒能完整,他得到的只是長久的等待——變相的找尋。朵拉呢?良心上自然是得到了慰藉,但在他離開了約書亞之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心理狀態呢?特別是在偷一包餅乾都會被當場擊斃的裏約熱內盧,她的離開是不是帶著許多茫然的因素呢?她在心理上的慰藉是不是有點阿Q主義的色彩呢?這個國家在尋找她的根嗎?結果呢,寫信還是要找人替,車站裏仍然是無序、可怖的場面。所以,影片所呈示出來的,只是一個能引發受眾思考的藍本,只是用影像的視聽造型手段,闡述了一個該不該自我認同、怎樣自我認同的提問。僅此而已!
《中央車站》似乎有意把宗教的一些觀念轉嫁到“家”上,試圖將宗教看成是人們所找尋的歸依之所。影片傳遞給我們諸多的有關宗教的資訊,如約書亞和朵拉一直在尋找的對象耶穌,還有約書亞的兩個哥哥的名字賽亞、摩西以及巴西小鎮上令人驚憾的宗教儀式。約書亞一直在找尋耶穌,對他而言,他的爸爸——耶穌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神聖的。因此在朵拉說他的爸爸酗酒、打人的時候,約書亞表現出強烈的反感,並一直堅持父親對自己的喜愛。找尋耶穌的過程是漫長的、艱苦的,就像《聖經》裏描述的“煉獄”。當朵拉和約書亞找到耶穌所居住的鎮子時,他們看見了那麼井然有序、美麗溫馨的平房,那麼悠閒、無爭的場面,與嘈雜混亂的中央車站比起來,宛然一個“天堂”。在約書亞心中那絕對是耶穌的居所。那麼,中央車站呢?喧雜、無序、欺騙、無知,活脫脫一個“地獄”。地獄——煉獄——天堂,編導似乎正是按宗教的程式來拍電影的。轉念一想,宗教給人的又是什麼呢?隱忍、苦修、找尋和期待!家在何方?找尋吧,期待吧… … 合拍!
愛情是家的變種。朵拉迷信著個人王國裏的愛情,或者說不相信愛情,他和女友有著悖反的愛情觀。但在尋找耶穌的過程中,朵拉的愛情復歸了。她愛上了卡車司機,並試圖展開愛情攻堅,從而找到自己的歸宿。等到她抹上了借來的口紅要向卡車司機示愛時,那個人卻悄然離去。於是她的愛情沒有了,她的依靠成了泡影。片中的她也曾一度將約書亞當作自己的依靠,約書亞也一再對他說:“我是個大人,我要照顧你。”這些只在愛情中才有的話語應用於此,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愛情呢?愛情的結果是什麼,結婚、生子、廝守終生,而在此更多的是依靠。如此,愛情恰恰是一個歸宿,是一個能讓心棲息的地方——家。朵拉本應得到這個家,但卡車司機的離開和她自己的離開再一次讓她歸依的念頭變成等待和找尋。朵拉的家沒了,留下幾聲微嘆、幾許憐憫或者還可能是一絲辛酸的微笑。
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成功的細節刻畫。窺斑見豹,影片中的細節最能反映人的真實內心,也最易展露創作者的功底。《中央車站》中的細節描寫無疑是成功的,甚至是經典。朵拉和各類找她寫信的人的面部表情,是那樣的豐富,一笑一顰,都蘊藏個性。那些表情,似乎也在呈示著這個國家的貧瘠。影片開頭約書亞在朵拉的寫信桌上頑煉地玩著陀螺,朵垃幾次將陀螺拿下,約書亞又幾次拿上來,這些似乎預示了兩人扯不清的瓜葛。在尋找第一個“耶穌”時那些被風吹起的各色的衣衫,還有小鎮宗教儀式上縱地而起的煙花,這些細節著實為影片增色不少。
這些年,扭曲了的商業電影充斥了市場,這也讓觀眾對“好電影”的認識近乎扭曲。《中央車站》沒有裸戲、暴力、病毒人種變異等被稱為所謂商業電影的必需因素,但確實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佳作。簡單而細膩的情節,不考究但又不失藝術性的鏡頭,處處散發著樸素的詩意。電影在最大限度的反映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又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內心生活,這種內心生活即可是片中人物的心理,又可加上編導的主觀意圖。較為客觀的現實總能透漏出主觀的理解和經驗。《中央車站》中兩個主要人物最終沒有徹底、圓滿的家,但他們對家的找尋、對家的執著正是觸動我們心弦的第一因素。影片夾雜了編導對宗教的某些認識,並按創作者的主觀意圖而不是附和觀眾拍攝。這些不但無損於影片,反而使影片的淡淡詩意和感人效果倍而加之。
《中央車站》確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遠離了《中央車站》,當我們駐立街頭,憶及美麗的巴西風光,憶及約書亞的睿智和那漫漫的找尋長路,我們會不會倏地在心底發生一個提問:家在何方?
轉載來源:新華網校園頻道
對於一個有家的人,回家是慰藉
對於一個無家的人,回家只是找尋… …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被各地影評家讚為“世界上最好看的電影”。自首映于美國聖丹斯電影節後,榮光裹身,先後榮獲第四十八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第四十八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第四十六屆金球獎和199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及女主角提名。有人用這樣的評語來評價這部影片:當他觸及你內心的時候,他與你的大腦對話(“Central Station”is that film that speaks to your head while it touches your heart.)。
就影片的風格而言,本片可以說是小品的公路電影,演繹了一老一小尋親、尋家的過程,較深度地挖掘了當代巴西人找尋自我認同的主題。在冗繁的“尋根”電影中,《中央車站》以其獨特的手法,讓人滋生了幾多異樣的酸楚。影片講述了一位在裏約熱內盧中央車站靠替人寫信為生的退休教師朵拉目睹了曾代為寫信的男孩——約書亞的母親在車禍中喪生,於是他將約書亞帶回了家。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他又把孩子賣給了人販子,後良心發現,奪回約書亞,開始了帶約書亞尋找未曾謀面父親的慢慢旅途。在旅途中兩人從狐疑、防範到親近和信任,他們之間的關係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劇情簡單,但不失細膩,美麗的巴西風光背後隱藏著幾許酸楚與反思。他在尋找他的家,但家在何方;她在試圖讓心歸依,但心歸何處;這個國家在尋找它的根。但根系何所?
家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具有十足的感染力,電影史上也不乏以“家”為題材的影片,如《回家過年》、《家》、《家和萬事興》、《給我一個爸》、《我想有個家》、《菊次郎的夏天》等。家是魔力強大的東西,這些“家”電影幾乎都能扣動人們的心弦,同樣,看罷《中央車站》,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家”字便滌蕩於懷,揮之不去。“回家”多麼溫馨的兩個字,在不同的人口中說出竟然相差如此懸殊,有家自然可以回家,無家只能不止找尋,只能登高問天:家在何方?約書亞本有一個不完整的家,媽媽死於車禍後,它的家成了泡影,於是找尋父親,尋找屬於自己的家成了他的最高信念。朵拉自小便沒有幸福的家庭,片中的她雖然有一處居所,但仍然是一個孤獨的流浪者,流浪在人流涌動的中車站,流浪在心靈的荒漠裏,她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歸依。事實上,家對他們來說又是什麼呢?只是奔波著找尋或者說是一個意念裏的圖騰。約書亞的父親耶穌始終沒有出現,因此約書亞的家一直沒能完整,他得到的只是長久的等待——變相的找尋。朵拉呢?良心上自然是得到了慰藉,但在他離開了約書亞之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心理狀態呢?特別是在偷一包餅乾都會被當場擊斃的裏約熱內盧,她的離開是不是帶著許多茫然的因素呢?她在心理上的慰藉是不是有點阿Q主義的色彩呢?這個國家在尋找她的根嗎?結果呢,寫信還是要找人替,車站裏仍然是無序、可怖的場面。所以,影片所呈示出來的,只是一個能引發受眾思考的藍本,只是用影像的視聽造型手段,闡述了一個該不該自我認同、怎樣自我認同的提問。僅此而已!
《中央車站》似乎有意把宗教的一些觀念轉嫁到“家”上,試圖將宗教看成是人們所找尋的歸依之所。影片傳遞給我們諸多的有關宗教的資訊,如約書亞和朵拉一直在尋找的對象耶穌,還有約書亞的兩個哥哥的名字賽亞、摩西以及巴西小鎮上令人驚憾的宗教儀式。約書亞一直在找尋耶穌,對他而言,他的爸爸——耶穌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神聖的。因此在朵拉說他的爸爸酗酒、打人的時候,約書亞表現出強烈的反感,並一直堅持父親對自己的喜愛。找尋耶穌的過程是漫長的、艱苦的,就像《聖經》裏描述的“煉獄”。當朵拉和約書亞找到耶穌所居住的鎮子時,他們看見了那麼井然有序、美麗溫馨的平房,那麼悠閒、無爭的場面,與嘈雜混亂的中央車站比起來,宛然一個“天堂”。在約書亞心中那絕對是耶穌的居所。那麼,中央車站呢?喧雜、無序、欺騙、無知,活脫脫一個“地獄”。地獄——煉獄——天堂,編導似乎正是按宗教的程式來拍電影的。轉念一想,宗教給人的又是什麼呢?隱忍、苦修、找尋和期待!家在何方?找尋吧,期待吧… … 合拍!
愛情是家的變種。朵拉迷信著個人王國裏的愛情,或者說不相信愛情,他和女友有著悖反的愛情觀。但在尋找耶穌的過程中,朵拉的愛情復歸了。她愛上了卡車司機,並試圖展開愛情攻堅,從而找到自己的歸宿。等到她抹上了借來的口紅要向卡車司機示愛時,那個人卻悄然離去。於是她的愛情沒有了,她的依靠成了泡影。片中的她也曾一度將約書亞當作自己的依靠,約書亞也一再對他說:“我是個大人,我要照顧你。”這些只在愛情中才有的話語應用於此,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愛情呢?愛情的結果是什麼,結婚、生子、廝守終生,而在此更多的是依靠。如此,愛情恰恰是一個歸宿,是一個能讓心棲息的地方——家。朵拉本應得到這個家,但卡車司機的離開和她自己的離開再一次讓她歸依的念頭變成等待和找尋。朵拉的家沒了,留下幾聲微嘆、幾許憐憫或者還可能是一絲辛酸的微笑。
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成功的細節刻畫。窺斑見豹,影片中的細節最能反映人的真實內心,也最易展露創作者的功底。《中央車站》中的細節描寫無疑是成功的,甚至是經典。朵拉和各類找她寫信的人的面部表情,是那樣的豐富,一笑一顰,都蘊藏個性。那些表情,似乎也在呈示著這個國家的貧瘠。影片開頭約書亞在朵拉的寫信桌上頑煉地玩著陀螺,朵垃幾次將陀螺拿下,約書亞又幾次拿上來,這些似乎預示了兩人扯不清的瓜葛。在尋找第一個“耶穌”時那些被風吹起的各色的衣衫,還有小鎮宗教儀式上縱地而起的煙花,這些細節著實為影片增色不少。
這些年,扭曲了的商業電影充斥了市場,這也讓觀眾對“好電影”的認識近乎扭曲。《中央車站》沒有裸戲、暴力、病毒人種變異等被稱為所謂商業電影的必需因素,但確實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佳作。簡單而細膩的情節,不考究但又不失藝術性的鏡頭,處處散發著樸素的詩意。電影在最大限度的反映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又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內心生活,這種內心生活即可是片中人物的心理,又可加上編導的主觀意圖。較為客觀的現實總能透漏出主觀的理解和經驗。《中央車站》中兩個主要人物最終沒有徹底、圓滿的家,但他們對家的找尋、對家的執著正是觸動我們心弦的第一因素。影片夾雜了編導對宗教的某些認識,並按創作者的主觀意圖而不是附和觀眾拍攝。這些不但無損於影片,反而使影片的淡淡詩意和感人效果倍而加之。
《中央車站》確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遠離了《中央車站》,當我們駐立街頭,憶及美麗的巴西風光,憶及約書亞的睿智和那漫漫的找尋長路,我們會不會倏地在心底發生一個提問:家在何方?
轉載來源:新華網校園頻道
法國海報
片 名:中央車站(CENTRAL DO BRASIL)
導 演:華特薩勒斯(WALTER SALLES).巴西
出片時間:1998年
得 獎:
1998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最佳女主角
1998全球獎最佳外語片
1998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壹、影片概述
一、影片主題
朵拉─一個在中央車站代客寫信維生的單身中年女人。熙來攘往的人們寄付她對家人、愛人的萬般思念和無限祝福,她卻往往回報以冷然和欺騙,甚至禁不住金錢的誘惑,將甫遭喪母、流落中央車站的男孩約書亞拐騙賣給器官販賣集團。在備受罪惡感煎熬後,冒險解救約書亞;並在母性的驅使下,陪伴約書亞去尋找素未謀面的父親。
前途越荒涼,處境越艱難,二人從起初的敵視、相互扶持到宛如母子。幾番曲折後,終於找到約書亞的二個哥哥,朵拉黯然離去。
約書亞的尋父之旅,是朵拉的救贖之旅,母性驅使朵拉付出,付出喚醒朵拉的善良本性和愛的本能,進而諒解父親.釋放了自己。約書亞和朵拉相互解救了對方,體驗了人性的真善美。
二、影片內容
巴西里約熱內盧中央車站,從全國各地湧進里約討生活的人們熙來攘往,即使在貧窮的邊緣仍然樂觀,對未來充滿熱情和希望的他們,將滿腔的愛與思念、祝福與期待,藉由朵拉之手化為文字,朵拉卻以冷漠、無情、欺騙斷殺人們的希望。
安娜帶著兒子約書亞,請求朵拉寫信給約書亞思念的父親耶穌。不料信才寫完,安娜就因為等待撿拾陀螺的約書亞而被公共汽車輾斃,約書亞從此流落車站,走投無路的約書亞決定向朵拉索回給父親的信,而和朵拉展開糾纏對立。
對約書亞不憐憫的朵拉,帶約書亞回家,第二天卻把他賣到器官販賣集團,並將分得的一半利潤一干元買了夢寐以求的電視。朵拉好友對其所為深不以為然,痛斥她「凡事總有個限度」,朵拉為罪惡感一夜輾轉,次日即隻身營救約書亞。為了彌補虧欠,朵拉決定送約書亞到「邦吉蘇」,找尋父親。開始一段摩擦、衝突、困厄的旅途。
朵拉原本趁約書亞醉酒熟睡之際,在約書亞的背包留下一筆錢後離開,不料巴士遠去,朵拉發現約書亞竟也跟著下車,而背包還在車上!身無分文的二人,幸運遇到四海為家的卡車司機,朵拉原以為遇到生命的「救世主」,在主動吐露情意後,卡車司機卻害怕落跑。朵拉將僅存的手錶充當到邦吉蘇的車資,順利找到耶穌的家─耶穌卻早已他遷!原本滿懷喜悅的二人,不堪期待落空,又不敵飢餓,終於爆發衝突,朵拉斥責約書亞「你的父母不該生下你」;並指其為她生命中的「劫數」!約書亞憤而逃離、淹沒在祭典人海中;朵拉驚惶尋找、聲嘶力竭呼喚著約書亞,是時祭典火焰和群眾的激情正達到高潮,朵拉終於體力不支倒地。
曙光中,朵拉發現自己躺在約書亞的懷裡,二人相視一笑,朵拉淚眼盈眶。坐困山窮水盡,約書亞突發奇想,竟在村集吆喝代客寫信,留話給主─朵拉重操舊業。賺得大把鈔票,約書亞為朵拉買了洋裝。再度找到耶穌的住所,無奈耶穌早已不知行蹤,朵拉告訴傷心的約書亞「我很想帶你回家」,牽著約書亞的手踏上歸途。
在候車站,遇到耶穌的兒子─約書亞同父異母的哥哥。朵拉唸著耶穌自里約寄回來的信,原來耶穌深愛著安娜,到里約去找安娜,朵拉終於相信耶穌和約書亞想像中的一樣好!
次日一早,朵拉穿著約書亞為她買的洋裝、點了口紅,留下安娜給耶穌的信,獨自返回里約。在車站她寫信給約書亞,她想念她的父親,她想念一切的一切……。
貳、影片特色
一、編導手法
自然、平實,無疑是導演華特薩勒斯的風格。為了強調演員的說服力,片中的約書亞就是他尋尋覓覓找來的車站擦鞋童。在不賣弄鏡頭技巧,不刻意故弄玄虛的作風下,側重由演員的演出,帶出劇情發展。女主角內斂、外放自如的演技,小男主角生活化的演出,扣緊劇情一氣呵成,在流暢中深蘊寓意,緊湊中見細膩,深刻感人,發人深省。
二、劇情寓意導論
1短視投機的民族性
世人常以樂天知命、自然率性、熱情洋溢、生氣蓬勃欣賞巴西人。卻又以只重眼前、橫衝直撞、不顧後果、把握現在等說法形容巴西人。影片中的年輕人,抓起車站擺攤的美容用品就跑,卒被私刑一槍斃命,可見其短視盲目。女主角朵拉也是典型,教職退休的她,有安身立命之所又有一技之長,卻見錢眼開,把握現在、不顧後果將約書亞賣了,在飽受良心折磨後,才奮力營救。
2聖母聖子點明影片意旨
巴西有90%的天主教徒,影片中處處可見宗教深入生活及影響力,如約書亞一家父兄之命名,傳福音的卡車司機,宗教畫像圖騰、吟唱聖歌、祭典活動等。尤其頻頻出現的聖母手攜聖子像,出現在中央車站、朵拉家牆上和祭典中,更有點出影片主題的意旨。
影片開始,安娜牽著約書亞的手。安娜死後,朵拉帶著約書亞尋父,在碰了二次釘子之後,朵拉真摯表明帶約書亞回家,朵拉牽著約書亞的手踏上回家之路的鏡頭,呼應著聖母聖子像!象徵朵拉從一個女人晉升為母親的角色,也象徵朵拉從一個騙子、人口販子,為洗滌罪惡,以行動贖罪的艱辛過程後,因為付出而有愛,因為愛而使心靈獲得提升,彷如聖母瑪莉亞的聖潔。
3從無情到有情
朵拉慣常以冷漠無情面對來來往往求助於她的人間喜樂悲哀,甚至死亡!並隨喜怒、偏見任意擱置或撕毀人們的希望。
在村集中寫信時她的神情與求助者心情起舞,返回旅居後,制止約書亞棄置信件,並在第二天將信付郵寄出。朵拉的轉變在於歷經漫長的旅途中,她體悟到多少不能讀寫的勞苦大眾,必須透過代客寫信者交換悲歡歲月,聚合、命運或許就繫於不起眼的一封信。於是在黯然返回里約的車上,朵拉寫信給約書亞「我很久沒有寫信…」時,忍不住老淚縱橫!朵拉終於理解,信是命運、是情感的寄託,從無情到有情,朵拉深刻走過。
4從成長的扭曲到往事的釋放
朵拉的冷漠無情,對信件的嘲弄、過濾、棄置行為,肇因於她對人性的不信任─一切緣自酗酒、對母親負心的父親。朵拉十三歲離開父親,多年以後最後一次見到酒鬼父親,他竟不認得她,還輕薄她!從此她認定,天下的父親都是一樣的,酗酒打老婆、出外耍寶、拈花惹草、拋棄妻子兒女。
她擱置安娜給耶穌的信,就有自認「解救」女人的偏見,對約書亞口中的爸爸她更心存懷疑。直到代讀耶穌請人寫給安娜的信,她才知道原來安娜辜負耶穌,耶穌九年來的深情等待。給約書亞寫信時,她終於承認─約書亞的父親和他想像中一樣好;朵拉也想到開火車的父親讓她拉汽笛的往事。朵拉想念她父親,她從往事中釋放了自己。
參、結語
導演華特薩勒斯,無疑是以寬宏的胸襟與理解的眼光,來看待人生之「惡」─朵拉的背信、拐騙、欺詐,乃至旅途中「飢寒起盜心」偷竊雜貨店的行為,他都以成長的扭曲、人性之常不得不然來處理。
他著力於朵拉從贖罪到回歸自我--真善美的發揚。朵拉在困頓的旅途,和約書亞建立了患難情誼;和超越血緣的母子情感,愛與付出,讓朵拉得到救贖!旅途尾聲,朵拉見證了超越時空的真情,使她想起她的父親也曾帶給她的美好,美好將她從禁錮多年的情感牢籠釋放了出來。朵拉的眼淚,有愛、付出、理解與寬恕。
生命所以美好值得追憶,因為曾經愛過和付出!即使不美好,也因為理解和寬恕,而使人性得以超越!
[轉載]騙子、小偷、醉鬼、聖母瑪莉亞—電影「中央車站」導讀
※書評雙月刊47期第31-36頁
片 名:中央車站(CENTRAL DO BRASIL)
導 演:華特薩勒斯(WALTER SALLES).巴西
出片時間:1998年
得 獎:
1998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最佳女主角
1998全球獎最佳外語片
1998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壹、影片概述
一、影片主題
朵拉─一個在中央車站代客寫信維生的單身中年女人。熙來攘往的人們寄付她對家人、愛人的萬般思念和無限祝福,她卻往往回報以冷然和欺騙,甚至禁不住金錢的誘惑,將甫遭喪母、流落中央車站的男孩約書亞拐騙賣給器官販賣集團。在備受罪惡感煎熬後,冒險解救約書亞;並在母性的驅使下,陪伴約書亞去尋找素未謀面的父親。
前途越荒涼,處境越艱難,二人從起初的敵視、相互扶持到宛如母子。幾番曲折後,終於找到約書亞的二個哥哥,朵拉黯然離去。
約書亞的尋父之旅,是朵拉的救贖之旅,母性驅使朵拉付出,付出喚醒朵拉的善良本性和愛的本能,進而諒解父親.釋放了自己。約書亞和朵拉相互解救了對方,體驗了人性的真善美。
二、影片內容
巴西里約熱內盧中央車站,從全國各地湧進里約討生活的人們熙來攘往,即使在貧窮的邊緣仍然樂觀,對未來充滿熱情和希望的他們,將滿腔的愛與思念、祝福與期待,藉由朵拉之手化為文字,朵拉卻以冷漠、無情、欺騙斷殺人們的希望。
安娜帶著兒子約書亞,請求朵拉寫信給約書亞思念的父親耶穌。不料信才寫完,安娜就因為等待撿拾陀螺的約書亞而被公共汽車輾斃,約書亞從此流落車站,走投無路的約書亞決定向朵拉索回給父親的信,而和朵拉展開糾纏對立。
對約書亞不憐憫的朵拉,帶約書亞回家,第二天卻把他賣到器官販賣集團,並將分得的一半利潤一干元買了夢寐以求的電視。朵拉好友對其所為深不以為然,痛斥她「凡事總有個限度」,朵拉為罪惡感一夜輾轉,次日即隻身營救約書亞。為了彌補虧欠,朵拉決定送約書亞到「邦吉蘇」,找尋父親。開始一段摩擦、衝突、困厄的旅途。
朵拉原本趁約書亞醉酒熟睡之際,在約書亞的背包留下一筆錢後離開,不料巴士遠去,朵拉發現約書亞竟也跟著下車,而背包還在車上!身無分文的二人,幸運遇到四海為家的卡車司機,朵拉原以為遇到生命的「救世主」,在主動吐露情意後,卡車司機卻害怕落跑。朵拉將僅存的手錶充當到邦吉蘇的車資,順利找到耶穌的家─耶穌卻早已他遷!原本滿懷喜悅的二人,不堪期待落空,又不敵飢餓,終於爆發衝突,朵拉斥責約書亞「你的父母不該生下你」;並指其為她生命中的「劫數」!約書亞憤而逃離、淹沒在祭典人海中;朵拉驚惶尋找、聲嘶力竭呼喚著約書亞,是時祭典火焰和群眾的激情正達到高潮,朵拉終於體力不支倒地。
曙光中,朵拉發現自己躺在約書亞的懷裡,二人相視一笑,朵拉淚眼盈眶。坐困山窮水盡,約書亞突發奇想,竟在村集吆喝代客寫信,留話給主─朵拉重操舊業。賺得大把鈔票,約書亞為朵拉買了洋裝。再度找到耶穌的住所,無奈耶穌早已不知行蹤,朵拉告訴傷心的約書亞「我很想帶你回家」,牽著約書亞的手踏上歸途。
在候車站,遇到耶穌的兒子─約書亞同父異母的哥哥。朵拉唸著耶穌自里約寄回來的信,原來耶穌深愛著安娜,到里約去找安娜,朵拉終於相信耶穌和約書亞想像中的一樣好!
次日一早,朵拉穿著約書亞為她買的洋裝、點了口紅,留下安娜給耶穌的信,獨自返回里約。在車站她寫信給約書亞,她想念她的父親,她想念一切的一切……。
貳、影片特色
一、編導手法
自然、平實,無疑是導演華特薩勒斯的風格。為了強調演員的說服力,片中的約書亞就是他尋尋覓覓找來的車站擦鞋童。在不賣弄鏡頭技巧,不刻意故弄玄虛的作風下,側重由演員的演出,帶出劇情發展。女主角內斂、外放自如的演技,小男主角生活化的演出,扣緊劇情一氣呵成,在流暢中深蘊寓意,緊湊中見細膩,深刻感人,發人深省。
二、劇情寓意導論
1短視投機的民族性
世人常以樂天知命、自然率性、熱情洋溢、生氣蓬勃欣賞巴西人。卻又以只重眼前、橫衝直撞、不顧後果、把握現在等說法形容巴西人。影片中的年輕人,抓起車站擺攤的美容用品就跑,卒被私刑一槍斃命,可見其短視盲目。女主角朵拉也是典型,教職退休的她,有安身立命之所又有一技之長,卻見錢眼開,把握現在、不顧後果將約書亞賣了,在飽受良心折磨後,才奮力營救。
2聖母聖子點明影片意旨
巴西有90%的天主教徒,影片中處處可見宗教深入生活及影響力,如約書亞一家父兄之命名,傳福音的卡車司機,宗教畫像圖騰、吟唱聖歌、祭典活動等。尤其頻頻出現的聖母手攜聖子像,出現在中央車站、朵拉家牆上和祭典中,更有點出影片主題的意旨。
影片開始,安娜牽著約書亞的手。安娜死後,朵拉帶著約書亞尋父,在碰了二次釘子之後,朵拉真摯表明帶約書亞回家,朵拉牽著約書亞的手踏上回家之路的鏡頭,呼應著聖母聖子像!象徵朵拉從一個女人晉升為母親的角色,也象徵朵拉從一個騙子、人口販子,為洗滌罪惡,以行動贖罪的艱辛過程後,因為付出而有愛,因為愛而使心靈獲得提升,彷如聖母瑪莉亞的聖潔。
3從無情到有情
朵拉慣常以冷漠無情面對來來往往求助於她的人間喜樂悲哀,甚至死亡!並隨喜怒、偏見任意擱置或撕毀人們的希望。
在村集中寫信時她的神情與求助者心情起舞,返回旅居後,制止約書亞棄置信件,並在第二天將信付郵寄出。朵拉的轉變在於歷經漫長的旅途中,她體悟到多少不能讀寫的勞苦大眾,必須透過代客寫信者交換悲歡歲月,聚合、命運或許就繫於不起眼的一封信。於是在黯然返回里約的車上,朵拉寫信給約書亞「我很久沒有寫信…」時,忍不住老淚縱橫!朵拉終於理解,信是命運、是情感的寄託,從無情到有情,朵拉深刻走過。
4從成長的扭曲到往事的釋放
朵拉的冷漠無情,對信件的嘲弄、過濾、棄置行為,肇因於她對人性的不信任─一切緣自酗酒、對母親負心的父親。朵拉十三歲離開父親,多年以後最後一次見到酒鬼父親,他竟不認得她,還輕薄她!從此她認定,天下的父親都是一樣的,酗酒打老婆、出外耍寶、拈花惹草、拋棄妻子兒女。
她擱置安娜給耶穌的信,就有自認「解救」女人的偏見,對約書亞口中的爸爸她更心存懷疑。直到代讀耶穌請人寫給安娜的信,她才知道原來安娜辜負耶穌,耶穌九年來的深情等待。給約書亞寫信時,她終於承認─約書亞的父親和他想像中一樣好;朵拉也想到開火車的父親讓她拉汽笛的往事。朵拉想念她父親,她從往事中釋放了自己。
參、結語
導演華特薩勒斯,無疑是以寬宏的胸襟與理解的眼光,來看待人生之「惡」─朵拉的背信、拐騙、欺詐,乃至旅途中「飢寒起盜心」偷竊雜貨店的行為,他都以成長的扭曲、人性之常不得不然來處理。
他著力於朵拉從贖罪到回歸自我--真善美的發揚。朵拉在困頓的旅途,和約書亞建立了患難情誼;和超越血緣的母子情感,愛與付出,讓朵拉得到救贖!旅途尾聲,朵拉見證了超越時空的真情,使她想起她的父親也曾帶給她的美好,美好將她從禁錮多年的情感牢籠釋放了出來。朵拉的眼淚,有愛、付出、理解與寬恕。
生命所以美好值得追憶,因為曾經愛過和付出!即使不美好,也因為理解和寬恕,而使人性得以超越!
[轉載]騙子、小偷、醉鬼、聖母瑪莉亞—電影「中央車站」導讀
※書評雙月刊47期第31-36頁
韓國海報
講述生命的悲歡離合,交織著人生的喜悅和苦痛
震撼與隱忍的交錯,悲憫旋律下的自我救贖之路
廣袤的南美大地在鏡頭下不停地轉動,嘈雜的都市、凋敝的鄉村在眼前匆匆掠過,《中央車站》彷彿是一場雲影依稀的舊夢。
執著地尋找父親的約書亞固守著一個美麗的夢想:
父親是一個高大魁梧的男子漢,找到他便意味著找到了幸福。
被生活的磨難挫出老繭的朵拉如同一柄戳破氣泡的尖刀:
在成人的世界裡,無所謂夢想,接踵於希望而來的,必定是難以承擔的絕望。
但兩個人伴在一起尋覓著,如同生命的兩極:純真與蒼老,喜悅與憂傷,
被一條看似無盡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終點。
朵拉與約書亞,究竟誰是誰的救贖者?究竟是誰指引給另一個人新生的方向
在《聖經》裡,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助手約書亞說:“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方去。”正是這個名為約書亞的先知,引領著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園。
而巴西人民在經歷多年的政治變亂與經濟危機之後,也默默盼望著走出苦難,重新找到通往幸福的旅程。
《中央車站》或許暗示了這重含義:
“男孩要尋找他的父親,老婦人要尋找她的歸宿。
而這個國家,要尋找它的根。”
華特·薩勒斯的作品多處理有關尋找起源和自我發現的歷程的主題,這在他的電影《中央車站》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中央車站》是一部溫情動人的小品,具有新現實主義的風範,它以感傷的氛圍和細膩的筆觸傳達著電影中所呈現的悲憫。
在一種宗教的朝拜氣氛裡,整個國家都在尋找著,在這尋找的過程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心與心的隔膜也逐漸消散。
轉載文章作者:魏楚豫
講述生命的悲歡離合,交織著人生的喜悅和苦痛
震撼與隱忍的交錯,悲憫旋律下的自我救贖之路
廣袤的南美大地在鏡頭下不停地轉動,嘈雜的都市、凋敝的鄉村在眼前匆匆掠過,《中央車站》彷彿是一場雲影依稀的舊夢。
執著地尋找父親的約書亞固守著一個美麗的夢想:
父親是一個高大魁梧的男子漢,找到他便意味著找到了幸福。
被生活的磨難挫出老繭的朵拉如同一柄戳破氣泡的尖刀:
在成人的世界裡,無所謂夢想,接踵於希望而來的,必定是難以承擔的絕望。
但兩個人伴在一起尋覓著,如同生命的兩極:純真與蒼老,喜悅與憂傷,
被一條看似無盡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終點。
朵拉與約書亞,究竟誰是誰的救贖者?究竟是誰指引給另一個人新生的方向
在《聖經》裡,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助手約書亞說:“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方去。”正是這個名為約書亞的先知,引領著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園。
而巴西人民在經歷多年的政治變亂與經濟危機之後,也默默盼望著走出苦難,重新找到通往幸福的旅程。
《中央車站》或許暗示了這重含義:
“男孩要尋找他的父親,老婦人要尋找她的歸宿。
而這個國家,要尋找它的根。”
華特·薩勒斯的作品多處理有關尋找起源和自我發現的歷程的主題,這在他的電影《中央車站》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中央車站》是一部溫情動人的小品,具有新現實主義的風範,它以感傷的氛圍和細膩的筆觸傳達著電影中所呈現的悲憫。
在一種宗教的朝拜氣氛裡,整個國家都在尋找著,在這尋找的過程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心與心的隔膜也逐漸消散。
轉載文章作者:魏楚豫
日本海報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威爾·羅傑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集中了物質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東西卻如此致命,人類被教唆成頭腦簡單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麗,可他們學會了嘲笑和僵硬。
被城市諷刺得最厲害的,是愛和信任,同情和寬容。
是有時電影是人類的老師,它用細緻的鏡頭,溫柔的光線,沉默的表情,
用淚水和歡笑來教導人類尊重一些東西,比如《中央車站》。
朵拉和約書亞是兩條線,分分合合,孩子用純真試圖打動忘卻,老人習慣用滄桑保持堅定。最後在對燈神聖母的朝拜裡,展現在眼前的是這個國家和隱藏其後的整個人類在尋找希望和盡頭的愛。
朵拉在黎明前離去,而他們都已經完成了自己心靈的旅程,學會想念,學會回憶,學會如何去愛和相信。
——著名影評人 元 曲
就影片的風格而言,本片可以說是小品式的公路電影,它演繹了一老一小尋親、尋家的過程,較深程度地挖掘了當代巴西人找尋自我認同的主題。
在冗繁的“尋根”電影中,《中央車站》以其獨特的手法,讓人滋生了幾多異樣的酸楚,具有十足的感染力。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威爾·羅傑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集中了物質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東西卻如此致命,人類被教唆成頭腦簡單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麗,可他們學會了嘲笑和僵硬。
被城市諷刺得最厲害的,是愛和信任,同情和寬容。
是有時電影是人類的老師,它用細緻的鏡頭,溫柔的光線,沉默的表情,
用淚水和歡笑來教導人類尊重一些東西,比如《中央車站》。
朵拉和約書亞是兩條線,分分合合,孩子用純真試圖打動忘卻,老人習慣用滄桑保持堅定。最後在對燈神聖母的朝拜裡,展現在眼前的是這個國家和隱藏其後的整個人類在尋找希望和盡頭的愛。
朵拉在黎明前離去,而他們都已經完成了自己心靈的旅程,學會想念,學會回憶,學會如何去愛和相信。
——著名影評人 元 曲
就影片的風格而言,本片可以說是小品式的公路電影,它演繹了一老一小尋親、尋家的過程,較深程度地挖掘了當代巴西人找尋自我認同的主題。
在冗繁的“尋根”電影中,《中央車站》以其獨特的手法,讓人滋生了幾多異樣的酸楚,具有十足的感染力。
西班牙海報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門口,從前的女教師,50多歲的朵拉擺了一個寫字攤,專為來來往往、目不識丁的旅客代寫家書。
寫一封信收1塊錢,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1塊。 然而她常常在晚上將收了錢的代寄信件帶回家,和鄰居艾琳一起,將這些信一一拆開,盡情地奚落取笑一番,然後把認為重要的信寄出去,其他的信則統統鎖進抽屜或乾脆扔掉,如果兩人意見不同,就把信收進抽屜改天再決定,被人生的苦難磨出老繭的朵拉就這樣心腸冷漠地應對著別人的心願。
這一天,安娜帶著她10歲的兒子約書亞來請朵拉寫信,因為約書亞很想見他素未謀面的父親耶酥。
第2天,安娜與約書亞再度來到車站,口述了第2封給孩子父親的信。安娜把積在心底的話終於吐了出來:其實我心裡面是愛你的,你回來吧,我們再也不爭爭吵吵了……
然而安娜剛剛走出車站,就在橫穿馬路時被一輛急馳而過的大客車撞倒了。可憐的約書亞從此孤身一人,現在他惟一認識的人就是朵拉了,朵拉把他帶到了家中,可是約書亞並不知道朵拉把他賣給人販子了。
這天晚上,朵拉伴著新買的電視機入睡,當良心的譴責讓她噩夢連連時,未泯的良知使朵拉幡然悔悟,她將約書亞救出了虎口。在母性的驅使下,朵拉答應帶約書亞到東北部去找爸爸。
一開始,兩人總是爭爭吵吵,朵拉罵約書亞是個“讓人討厭的壞孩子”,而約書亞則回敬朵拉是個“不抹口紅,面目可憎的老太婆”
……然而隨著長途汽車奔馳在廣袤的巴西大地上,約書亞與朵拉之間的感情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約書亞不再憎惡這個兇惡的婆婆,而朵拉也逐漸尋回了她淡忘多年的溫柔情感,兩人之間萌生了母子一般的依戀。
一路上,朵拉和約書亞經歷了不少磨難,但他們都想辦法克服了
他們還遇見了一個好心的司機,一起度過了短暫而快樂的日子,朵拉也破天荒地抹起了口紅,塗上了胭脂,她以為找到了久違的愛情,然而最終卡車司機離她而去,她還是與愛情失之交臂。她覺得很沮喪,約書亞已經學會安慰別人了,他甚至對朵拉說:“你化起妝來還是很漂亮的……”
朵拉領著約書亞不遠萬里,終於來到安娜說過的那個地址,可是卻得知約書亞的父親一家已經搬走了。這時兩人身無分文,只好流落街頭。所幸的是,他們正好趕上了當地隆重的節日——燈神聖母節,許多人都想為聖母送去自己最虔誠的心願,約書亞發現這裡可以寫信掙錢,於是朵拉幹起了老行當,這天晚上,他們賺了不少錢,高興極了。
第2天,他們又去了附近的一個小鎮,終於找到了約書亞的家人,可是他的父親耶酥卻離家找約書亞和他的母親了,約書亞同父異母的哥哥賽亞、摩西熱情地收留了他。
朵拉欣慰地走了,回到里約熱內盧的中央車站,重新為人們點燃希望的火把。
轉載自網路電影資料庫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門口,從前的女教師,50多歲的朵拉擺了一個寫字攤,專為來來往往、目不識丁的旅客代寫家書。
寫一封信收1塊錢,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1塊。 然而她常常在晚上將收了錢的代寄信件帶回家,和鄰居艾琳一起,將這些信一一拆開,盡情地奚落取笑一番,然後把認為重要的信寄出去,其他的信則統統鎖進抽屜或乾脆扔掉,如果兩人意見不同,就把信收進抽屜改天再決定,被人生的苦難磨出老繭的朵拉就這樣心腸冷漠地應對著別人的心願。
這一天,安娜帶著她10歲的兒子約書亞來請朵拉寫信,因為約書亞很想見他素未謀面的父親耶酥。
第2天,安娜與約書亞再度來到車站,口述了第2封給孩子父親的信。安娜把積在心底的話終於吐了出來:其實我心裡面是愛你的,你回來吧,我們再也不爭爭吵吵了……
然而安娜剛剛走出車站,就在橫穿馬路時被一輛急馳而過的大客車撞倒了。可憐的約書亞從此孤身一人,現在他惟一認識的人就是朵拉了,朵拉把他帶到了家中,可是約書亞並不知道朵拉把他賣給人販子了。
這天晚上,朵拉伴著新買的電視機入睡,當良心的譴責讓她噩夢連連時,未泯的良知使朵拉幡然悔悟,她將約書亞救出了虎口。在母性的驅使下,朵拉答應帶約書亞到東北部去找爸爸。
一開始,兩人總是爭爭吵吵,朵拉罵約書亞是個“讓人討厭的壞孩子”,而約書亞則回敬朵拉是個“不抹口紅,面目可憎的老太婆”
……然而隨著長途汽車奔馳在廣袤的巴西大地上,約書亞與朵拉之間的感情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約書亞不再憎惡這個兇惡的婆婆,而朵拉也逐漸尋回了她淡忘多年的溫柔情感,兩人之間萌生了母子一般的依戀。
一路上,朵拉和約書亞經歷了不少磨難,但他們都想辦法克服了
他們還遇見了一個好心的司機,一起度過了短暫而快樂的日子,朵拉也破天荒地抹起了口紅,塗上了胭脂,她以為找到了久違的愛情,然而最終卡車司機離她而去,她還是與愛情失之交臂。她覺得很沮喪,約書亞已經學會安慰別人了,他甚至對朵拉說:“你化起妝來還是很漂亮的……”
朵拉領著約書亞不遠萬里,終於來到安娜說過的那個地址,可是卻得知約書亞的父親一家已經搬走了。這時兩人身無分文,只好流落街頭。所幸的是,他們正好趕上了當地隆重的節日——燈神聖母節,許多人都想為聖母送去自己最虔誠的心願,約書亞發現這裡可以寫信掙錢,於是朵拉幹起了老行當,這天晚上,他們賺了不少錢,高興極了。
第2天,他們又去了附近的一個小鎮,終於找到了約書亞的家人,可是他的父親耶酥卻離家找約書亞和他的母親了,約書亞同父異母的哥哥賽亞、摩西熱情地收留了他。
朵拉欣慰地走了,回到里約熱內盧的中央車站,重新為人們點燃希望的火把。
轉載自網路電影資料庫
《中央車站》:何處是歸程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評人譽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人們對於這部影片的評語是:《中央車站》的不平凡處在於,它是這樣一部片子:當它觸及到你的內心的時候,它在與你的大腦對話。
因為這部片子的故事場景絕大部分都出現在公路上,因而被人們稱做是一部“公路片”。正如電影的名字——“中央車站”,不過是男女主人公結識的地方罷了,人潮人海中因著某個機緣的邂逅相遇,未來的、未知的、漫長的路,還有故事就如此延伸開去……那個“車站”,永遠在我們無法回頭的身後
朵拉說,她曾經問過父親:“你認得我嗎?你永遠記得我嗎?”
她的父親後來死了。
約書亞的父親耶酥曾寫信回家:“等等我,我很快就回家了。
約書亞說:“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
朵拉說:“你說得對,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
回家,一個多麼讓人欣慰和溫暖的字眼,從不同的人口裡說出來,竟然是如此地不同! 耶酥在片中也如同一個謎,他自始至終也沒有出現過,於是他便成了一個關於“家”的圖騰。 孩子永遠在尋覓,永遠在尋找那條回家的路……可是回家的路卻是如此地漫長!
所幸的是,在尋覓的過程之中, 尋找、失落、再得到,這是否也是我們在追求和渴盼回歸的生命過程?
在影片悲憫的主旋律中,生命的悲歡離合、喜悅和苦痛就這樣交織著傳遞給觀眾,然後觀眾又變成劇中人,在體會著他們的尋找、失落和悲歡的時候,也完成一次與自我內心的追尋之旅。
轉載自網路電影資料庫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評人譽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人們對於這部影片的評語是:《中央車站》的不平凡處在於,它是這樣一部片子:當它觸及到你的內心的時候,它在與你的大腦對話。
因為這部片子的故事場景絕大部分都出現在公路上,因而被人們稱做是一部“公路片”。正如電影的名字——“中央車站”,不過是男女主人公結識的地方罷了,人潮人海中因著某個機緣的邂逅相遇,未來的、未知的、漫長的路,還有故事就如此延伸開去……那個“車站”,永遠在我們無法回頭的身後
朵拉說,她曾經問過父親:“你認得我嗎?你永遠記得我嗎?”
她的父親後來死了。
約書亞的父親耶酥曾寫信回家:“等等我,我很快就回家了。
約書亞說:“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
朵拉說:“你說得對,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
回家,一個多麼讓人欣慰和溫暖的字眼,從不同的人口裡說出來,竟然是如此地不同! 耶酥在片中也如同一個謎,他自始至終也沒有出現過,於是他便成了一個關於“家”的圖騰。 孩子永遠在尋覓,永遠在尋找那條回家的路……可是回家的路卻是如此地漫長!
所幸的是,在尋覓的過程之中, 尋找、失落、再得到,這是否也是我們在追求和渴盼回歸的生命過程?
在影片悲憫的主旋律中,生命的悲歡離合、喜悅和苦痛就這樣交織著傳遞給觀眾,然後觀眾又變成劇中人,在體會著他們的尋找、失落和悲歡的時候,也完成一次與自我內心的追尋之旅。
轉載自網路電影資料庫
破元子
2007-06-13 09:11:11
這裡面沒有我寫的任何一篇
是我去網路上找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抱歉我讓您失望囉^^|||
嗯送元子一句話
藝術之所以感動人心,在於無法用言語表達XDD 2007-06-13 09:24:08
不不不,你太過獎了,這樣我會慚愧的。--|||
其實,元子不太敢回應影評,因為領悟力太差。> <
大半時候,雖然非常感動,卻無法清楚表明自己神會些什麼?
總是......很多很多情緒,翻攪在一起。= =
我覺得,你才是真正厲害。
看懂深刻的影評,還能仔細明白說出你的觸發和觀點。
我啊,頂多是望文興歎囉。
版主回應
元子你誤會囉>///<這裡面沒有我寫的任何一篇
是我去網路上找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抱歉我讓您失望囉^^|||
嗯送元子一句話
藝術之所以感動人心,在於無法用言語表達XDD 2007-06-13 09:24:08
破元子
2007-06-13 08:33:28
寫的真漂亮^^
粉厲害呦 2007-06-14 08:46:25
家,是一種心靈寄託,一種信仰。
無關形式樣貌,只要人們找到對「歸屬之地」的那份認同。
愛情,於世代流傳後,窄化為「男女之愛」的同義詞。
其實,這種親暱的情感,存在於任何相對的關係。
人們的寂寞,並非由於失去或尋覓未果,而是始終抱持懷疑。
相信的瞬間,即是永恆的救贖。^^
版主回應
哇元子的文筆真是好寫的真漂亮^^
粉厲害呦 2007-06-14 08:46:25
嘿,別這樣說,是元子沒講清楚。
《天下之戰:多羅羅》你有發表自己的心得感言,我超喜歡的。
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不好意思,元子常詞窮......
而且你在提供影片資訊時,都有清楚詳列參考出源。
既尊重作者的心血結晶,又分享給大家不同視角。
還費了一番氣力、時間整理po上,非常用心。^^
當然,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你的意見。
因為,感動是很神奇的個人化學效應。^o^
那句話,元子會好好記住的,說的真棒。^-^
謝謝元子的分享^^ 2007-06-16 05: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