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1 12:19:34寧靜

《台灣建築不思議》外一章

《台灣建築不思議》外一章

 

   

            台北街頭所見/映彤    
 

 

經過四週的研讀,每一位書友對台灣建築的種種,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閱讀之前,本人就提過, 其實這是一本硬底子的書,以軟性的方式表現;正如斷章說「這是一本軟書,對她而言,卻可以有硬書的討論」, 所謂的「軟性」,應該就是作者應對讀者所需的訴求方式吧!

基本上,一般人對於居住,多半著重在建築的「功能性與經濟效用」很少關心深一層的現象,經過作者深入淺出的探討敍述,使我們開始注意並且省思,生活環境中,有許多我們平常視而不見、或習以為常的一些觀念。

 

 

 

             

             劍潭公園前衛的地下道建築/映彤

 

 

首先在導論中本人提出了以下六個值得省思的問題: 

 

1、台灣民居的籠民現象,所顯示的社會問題和心理層面的影響。

2、 個人如何看待台灣城市和鄉村的建築景對於觀?

3、 除了本書以外,在你居住的空間環境還有哪些奇特的建築和現象?

4、 談談對台灣的廟宇、公廁和遊樂場的觀感。

5、 台灣的另類建築與自然人文的關連。

6、 關於蔣公銅像的藝術價值及民主廣場的的象徵意義。 

 

 

    劍潭公園上的馬賽克為畫家顏水龍的作品/映彤

 

然而從書友們的討論中,各位對台灣廣告的招牌、廢墟和廟字的問題,有較多的著墨,同時期間斷章分享路思義教堂、北投溫泉會館、斗六太平老街建築…;本人轉貼了高第的建築藝術、宜蘭厝、成都的寬窄巷子和.三芝貝殼廟建築..透過此書的介紹,我們在發現看待台灣建築,「不思議」的層面上,己經有了一些共識,當然要深入建築的領域,讓建築成為生活、文化、藝術的素養,那還需要更廣更專精的探索和累積!

 

 

 

 

中正紀念堂的裝置藝術/映彤

 

 

在公共藝術上,斷章雖然提到並分享了台灣捷運站的公共藝術但很可惜大家並未加以探討,公共藝術在現代空間美學中的重要性;對於雕塑、裝置藝術在城市建築中,它的精神性大於實質性;隨著生活水準對公共空間的美化與裝置;已經成為趨勢; 事實上台北有好幾座捷運站,都設有裝置藝術,古亭、小碧潭站、府中站還有詩歌的數位的裝置,都令人流連!

 

 

 

台中市20號倉庫水塔的圖案裝置 & 高雄市路邊的座椅裝置/映彤

 

 

隨著藝術教育的普及,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大家對生活環境的空間,已經注意到美感的要求,個人發現台灣的都市建築,己漸漸走向現代建築的風格;每次走在台北市的街頭,都可見到幾棟很有品味的建築,包括公共建築也不例外。

 

 

                                                                        

                                                                             三芝貝殼廟/映彤 

 

 

這次我談到宜蘭厝,可能大家往東台灣的機會較少,所以並未提出任何看法;最近常至台灣各地寫生旅遊,發現宜蘭厝在偌大的蘭陽平原上,美得讓人心曠神怡,也非常入畫,我以為這樣的民居很有地方特色。

 

 

              中台禪寺/映彤

 

另外,台灣的民宿,也愈來愈講究風格與特質,到客家山莊或原住民部落夜宿,都可以享受到不一樣的感覺,從住宿中感受文化的美感。

 

建築反映生活,日本建築家安藤忠雄在建築中發現夢想,我也深有同感,同時我以一句話與大家分享 法國大文豪雨果說:「世界上,沒有一種稍微複離的思想,不以建築形式表達的。」                  

 

                                                                       

               

 

 

       圖/映彤

水芝 2010-07-01 12:23:11

關於銅像的省思

銅像與肖像畫,有異曲同工的作用,有一回在美國的一座美街館裡,欣賞了林布蘭的肖像畫特展;心中有一份很深的感動;在藝術大師的筆下,肖像畫的藝術價值超越了人物角色的形象,在觀賞者的心目中,那人物是誰,己無足輕重,重要的是藝術與人類心靈凝結的光,
使人深刻難忘!
這使我想到被拆除的一些蔣公銅像,不乏一些藝術大師的傑作,雕塑的程序非常繁複,被稱作「立體的素描」;一座造像的完成,得花費甚多的辛血,而且稍有不慎,就前功盡棄;可惜,國人沒有從尊重藝術的角度來維護這些銅像,更沒有歷史的胸襟度量。

曾經在中山陵,看到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民黨黨徽與
蔣中正銅像的保存;一個時代過去了,功過自有歷史給予定論,拆除銅像,又有什麼正面的意義?

如今,我只能這麼說,銅像集中在公園裡,算是一場藝術浩劫中的大幸;而諷刺的是,為吸引陸客來台觀光的
景點,這些銅像,這些銅像似乎又有了被利用的經濟價值;

作者說台灣是銅像密度最高的地方,我倒很想知道一下正確的統計數字,到底有什麼根據?
其實我也很想說,台灣是個最不懂得尊重藝術的地方,就像施明德的妻子,公然破壞藝術家的作品,同樣是藝術的白痴、低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