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吧!王船
燃燒吧!王船
燃燒吧!王船
圖、文 劉振雄
當我知道近日在屏東縣東港鎮將有送王船的民俗活動時,心裏就感到無比的興奮,因為生長在北部都市裏的我,對於這種盛大的民俗祭典,雖曾聽說,卻從未親自目睹,所以知之不詳。
「大概是保平安的意思吧!」有人這麼說,「火要愈大愈好……」。
都是憑一己之念猜測的話。
然後我想收集有關的書籍或資料,以便有助於這次南下攝影,可惜卻毫無所獲。
十月廿五日,臺北市攝影學會的專車出發了,我們的時間非常緊湊,當天下午,趕上遷王船遊街的盛況,我跟隨在遊行的隊伍裏,感受到信仰帶給人們的力量,真是震撼人心,一路上家家戶戶的門口供著祭品,燃放爆竹,不論大人小孩,手持著香,迎送王船的經過,長一輩的百姓,甚而虔誠地跪在地上,王船的聖靈,已經佔據了他整個心。
在這裏可拍的題材實在不少,但現場因為人多、吵雜、熱鬧,給我的感覺卻是相當混亂,攝影者的心情受到影響,若不能很冷靜的應付,就容易手忙腳亂,造成濫拍,失敗的比率自然增加。
同行的朋友都希望不要錯過任何一個機會,因為三年才有一次這種大典,為了拍攝如此盛況,大家都往盡量往高處走,有的進入民家房頂,有的往圍牆、樹上爬,以便鏡頭能夠涵蓋更大的面積,雖然如此,當地卻有一個規矩,你不能爬得比王船還要高,否則必遭人責罵。
王船繞境遊行長達三個小時,然後回到行宮,準備第二天清晨送往海邊火化。當地之所以會有這種習俗,主要是祭祀王爺——溫鴻,相傳其為唐代貞觀卅六名進士之一,奉派山西知府,屢建功績,歷升王候等爵位,當時天下太平,三十六進士奉皇旨巡察各地,不幸在海上遇風沉船,無一幸免,皇上聞知痛失良臣,頒旨建廟追念,是為現今停放王船的東隆宮,也是東港鎮最早建立,香火最盛的廟宇。
東港為濱海小鎮,靠海吃海,以漁業為主,而溫王爺在海上護航佑民,神功造化,靈驗得很,所以百姓對其崇拜有加,每隔三年,要請王爺到鎮上巡行,歷時七天,再以王船恭送出海,所謂「王船」,係由東隆宮香火錢建造,價值三、四百萬元之譜,為當地人精神之所托。
這半天下來,我耗費四卷黑白軟片,其中大部分是用廣角做即景的速寫;晚上,我們回到高雄休息,然而,第二天的行程在半夜兩點就要出發,因為王船將在天亮以前被遷到海邊,整個祭典活動在這時達到最高潮,然後一把火將船焚之,那是攝影者不能漏失的鏡頭(如圖)。
在整個燒王船的過程中,有許多繁複的禮儀,氣氛在熱鬧中有嚴肅的一面,晚上兩點,執事人員在行宮內取得神器後,領著七頂神轎,以及無數善信人士,浩浩蕩蕩地護著王船移向海邊,雖然只有短短數公里的行程,卻走了三個小時,這時候人潮洶湧,鞭炮、煙火、燈籠及鑼鼓聲喧鬧得比臺北的西門町尤有過之。
清晨六點,王船已經在沙灘邊上固定,在微明的天色中,撐起船桅,揚起船帆,成堆的紙錢恐怕幾卡車也載不完,聚集在船身四周,這是一艘滿載財富的船,也是一艘滿載希望的船……。火由下端燃起,在千萬人默默祈禱注視之下,升起了黑煙,王船在烈焰中萎縮……。
平安祭典到這裏算是告一段落,但攝影同好卻忙著取景、搶拍,四百度的軟片在此時很管用,因為光源的亮度稍弱;燃燒吧!王船,火勢愈來愈猛,而人羣卻逐漸退去,留下的是滿地的香火與令人無限的懷念。
(刊於大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