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30 17:04:28陳仙玫
大陸要先自救 全球才能解圍
最近全球股市震盪大跌,新興市場貨幣大貶,市場討論此情此景類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但這種比喻並不恰當,短期內全球經濟也不至於發生類如大蕭條的危機。
當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成因是外匯市場出問題,泰銖開始貶值,導致一連串經常帳有赤字的國家發生資金外逃,衝擊該國金融體系;2008年金融海嘯則源自美國的金融市場槓桿操作過當肇禍,波及全球。這回是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都產生問題,但根源是實體經濟數據表現差勁。
目前主流輿論多將此次金融市場動盪歸咎於中國經濟趨緩,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但這有過度簡化問題之虞。
除了中國,對中國出口曝險過高和與其有競爭關係的國家,經濟過度依靠國際熱錢維持運作的脆弱五國等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失去動能,以及全球主要國家央行貨幣工具幾已用罄的處境,才是市場惴惴不安,甚至急於拋售手上金融資產的主因。
不可諱言,近年來美、歐、日等國央行採行非傳統性貨幣政策,把大量流動性注入市場,以緩解金融海嘯的巨大衝擊,但豐沛的流動性卻也急速推升資產價格,使其與基本面嚴重脫鉤。由於流動性的滋味過於美好,以致眾人即便知道資產泡沫危機不遠,卻無人願意提早下車。
直到近日,新興市場經濟數據極度不如預期,如中國8月財新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初值降至47.1,著實令人心驚,並有繼續下探隱憂,讓投資市場急忙對資產價格進行重新定價,導致先前股匯市幾乎呈現崩跌。
值此之際,部分專家學者再度寄望主要央行能「有所作為」。但問題是,過去美國聯準會(Fed)祭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因為次貸風暴重創本國經濟;歐洲央行不得不救市,是擔心歐豬五國(PIIGS)侵蝕歐元區經濟之本;日本則是為拯救數個「失落的十年」而推出量化與質化寬鬆(QQE)。如今,以中國為主的開發中國家搖搖欲墜,全球主要央行壓根就無處可下手。
那麼,中國能否肩負起大國的責任,既自救、也救其他仰仗它生存的國家?從中國政府過往以計畫性經濟體的龐大權力救市經驗看來,似乎可期待。但當前的中國,對外有人民幣國際化的各項枝節需打通,國內又連續爆發工安事件,經濟體系管控出現很大問題。一般咸認為,要管理好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中國經濟,難度遠比當年鄧小平改革開放時更高,習李政權能否做到,頗讓人憂心。
再加上自7月上旬陸股重摔,中國政府以大開市場化倒車方式強力救市,讓各界對中國推動市場化的信心產生裂痕;7月中旬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率為7%,喚起各界對中國經濟數據失真的諸多記憶,猜忌加重;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無預警調整人民幣中間價機制,使裂痕擴大。
8月財新PMI降至77個月來新低,讓市場擔心在一連串的救市及改革措施背後,中國是否掩蓋了更多與經濟下行風險相關的重要訊息。更糟糕的情況是,中國與前述受其影響新興經濟體一旦經濟成長失速,不只波及金融市場,更將衝擊全球經濟,並不斷反饋,形成惡性循環。
所幸,目前這個情境還不至於發生。在25日傍晚中國人民銀行「應各界呼喚」宣布降準、降息,股市未再恐慌性暴跌,似乎發揮止血作用。但後續情形如何,還需密切關注。
(本文由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台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梁國源口述)
當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成因是外匯市場出問題,泰銖開始貶值,導致一連串經常帳有赤字的國家發生資金外逃,衝擊該國金融體系;2008年金融海嘯則源自美國的金融市場槓桿操作過當肇禍,波及全球。這回是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都產生問題,但根源是實體經濟數據表現差勁。
目前主流輿論多將此次金融市場動盪歸咎於中國經濟趨緩,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但這有過度簡化問題之虞。
除了中國,對中國出口曝險過高和與其有競爭關係的國家,經濟過度依靠國際熱錢維持運作的脆弱五國等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失去動能,以及全球主要國家央行貨幣工具幾已用罄的處境,才是市場惴惴不安,甚至急於拋售手上金融資產的主因。
不可諱言,近年來美、歐、日等國央行採行非傳統性貨幣政策,把大量流動性注入市場,以緩解金融海嘯的巨大衝擊,但豐沛的流動性卻也急速推升資產價格,使其與基本面嚴重脫鉤。由於流動性的滋味過於美好,以致眾人即便知道資產泡沫危機不遠,卻無人願意提早下車。
直到近日,新興市場經濟數據極度不如預期,如中國8月財新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初值降至47.1,著實令人心驚,並有繼續下探隱憂,讓投資市場急忙對資產價格進行重新定價,導致先前股匯市幾乎呈現崩跌。
值此之際,部分專家學者再度寄望主要央行能「有所作為」。但問題是,過去美國聯準會(Fed)祭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因為次貸風暴重創本國經濟;歐洲央行不得不救市,是擔心歐豬五國(PIIGS)侵蝕歐元區經濟之本;日本則是為拯救數個「失落的十年」而推出量化與質化寬鬆(QQE)。如今,以中國為主的開發中國家搖搖欲墜,全球主要央行壓根就無處可下手。
那麼,中國能否肩負起大國的責任,既自救、也救其他仰仗它生存的國家?從中國政府過往以計畫性經濟體的龐大權力救市經驗看來,似乎可期待。但當前的中國,對外有人民幣國際化的各項枝節需打通,國內又連續爆發工安事件,經濟體系管控出現很大問題。一般咸認為,要管理好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中國經濟,難度遠比當年鄧小平改革開放時更高,習李政權能否做到,頗讓人憂心。
再加上自7月上旬陸股重摔,中國政府以大開市場化倒車方式強力救市,讓各界對中國推動市場化的信心產生裂痕;7月中旬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率為7%,喚起各界對中國經濟數據失真的諸多記憶,猜忌加重;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無預警調整人民幣中間價機制,使裂痕擴大。
8月財新PMI降至77個月來新低,讓市場擔心在一連串的救市及改革措施背後,中國是否掩蓋了更多與經濟下行風險相關的重要訊息。更糟糕的情況是,中國與前述受其影響新興經濟體一旦經濟成長失速,不只波及金融市場,更將衝擊全球經濟,並不斷反饋,形成惡性循環。
所幸,目前這個情境還不至於發生。在25日傍晚中國人民銀行「應各界呼喚」宣布降準、降息,股市未再恐慌性暴跌,似乎發揮止血作用。但後續情形如何,還需密切關注。
(本文由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台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梁國源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