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0 10:55:20幽若

學者:中華民國創建史 不應被台灣史排除

記者張錦弘、李名揚/台北報導


部分歷史學者昨天指出,歷史教科書應有多元觀點,避免掉入統獨、藍綠之爭,不宜把國民黨執政時期簡化為全然負面的「威權體制」,忽略經濟等其他面向貢獻;也不宜把中華民國創建史排除在台灣史之外,兩者互有相關。

台大歷史系主任胡平生指出,他昨天初聞教育部把中華民國建國史當成「中國古代史」,覺得很離譜,教育部後來改稱是「中國史」,也不見得妥當,因為大家對「中國」的定義不一,目前國際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台灣則仍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把中華民國創建史列入中國史,於法不合;台灣還不是「台灣國」,台灣史不能忽略中華民國建國史。

台師大歷史教授廖隆盛也認為,台灣的立國思想,仍承續五權分立的中華民國建國精神,在提到民國卅八年以後的台灣政治史時,不能不提辛亥革命、北伐、中日戰爭、國共內鬥等早期實施憲政的歷程,所以高中教科書台灣史,怎能排除中華民國建國史?

至於政府遷台後的台灣史,胡平生認為,不應用國民黨執政是「威權體制」、民進黨執政是「民主體制」的政治二分法,用國民黨執政、民進黨執政的中性畫分法即可,避免落入藍綠的政治紛爭,畢竟即使在威權時代,政治也持續改革,否則民進黨不會和平執政。

廖隆盛和胡平生都主張,現代台灣史的觀點和內容都要多元,不能光提政治,國民黨執政時代,雖然民主自由的程度較低,但經濟、教育的成就不容忽略,否則不會有台灣奇蹟;相較之下,民進黨執政後,大家對於經濟、教育改革的感受不見得比較好。現代台灣史應多元呈現,尤其台灣面臨藍綠分裂的政治危機,寫歷史應更中性。

針對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的法律效力,廖隆盛指出,開羅宣言確實只是層次不高的新聞公報,但由中華民國蔣中正、美國羅斯福、英國邱吉爾正式簽署的波茨坦宣言,層級就很高,也許比條約稍低一些,但已是領袖正式簽署發表的意見書,是對日本的勸降文告,內容確實明確提到,要實施開羅宣言當中三國談好的條件,其中包括「將台灣歸還中華民國」。

台灣的歷史學者對於當代外交史的研究,的確有待加強,歷史教科書要提到這幾個宣言,最好先把事實查得一清二楚,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2004/11/10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