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8 16:55:55apumama

麵包狂想曲之三

 

 

對於麵包的最早記憶,周圍同年齡的朋友有著不盡相同的印象。個人因著成長環境的不同,對麵包擁有不同的情懷。

 

理所當然的我以為豆沙麵包和菠蘿麵包是孩提時代對麵包最初的記憶,但是一位朋友卻說她認識的最早的一種麵包叫「秀胖」,「秀胖」是什麼呢?台語裡面就是吐司的意思,發音是來自簡化了日語裡的「食パン」(しょくパン)。「食」在日語裡面,就是吃,「パン」是來自法文「麵包」(pain)的外來語,「食パン」在日語和台語裡都一樣指的是吐司。

 

對「秀胖」有印象的朋友老家在台南,一年裡有半年時間在歐洲各地做生意,而且做的是最時尚的服裝業,不過她卻說最愛吃的麵包是「克林姆」,「克林姆」簡單稱奶油,其實是由牛奶、雞蛋.奶油和麵粉做出來的一種黏黏的類似卡士達醬,很多麵包店現在還有這種縱橫數十年的基本款,和紅豆、波羅麵包都是古早味。前幾個月,台北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主辦「台灣十大最愛古早味麵包票選」,結果前十名依次是蔥花麵包、菠蘿麵包、肉鬆麵包、沙拉麵包、椰子麵包、草莓果醬麵包、克林姆麵包、起酥肉鬆、奶酥麵包、紅豆麵包、芋頭麵包。這十種古早味麵包裡面,我覺得似乎少掉了蘋果麵包。

 

記得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侯,兒童節好像吃到過教育部還是什麼單位發的這種麵包,小小方方的半鬆軟的麵包,可以一塊一塊捌開來吃,印象中可以放很久鬆軟度也不會變,不過後來聽說很多蘋果麵包裡面的防腐劑都過量。一位在中部唸書的四年級生說,他記憶裡學校發的是一種「劉麵包」,和我們形容的蘋果麵包類似。「劉麵包」是什麼呢?住在台北的我真的還沒聽過,不過上網一查,發現「劉麵包」竟然到現在還在,而且在網路上還挺熱鬧的。

 

對於麵包,我有抗拒能力的時侯不多,每回看到我對麵包像有仇似的狠狠的撕裂它,咬它,大口的吃它,好友就會笑我是要彌補童年時期對麵包的不滿足。是這樣的嗎?在我們那個年代,哪一個兒童可能吃到夠滿意的麵包呢?朋友懷念克林姆,但是我對於那十種古早味麵包卻並不特別留戀,對於正餐,我喜歡古早味,但是對於麵包,我喜歡的卻是緊密紮實,有口感的法式和德式麵包。雖然這些都是成年以後才接觸到的食物,但是卻一下子就顛覆了我對麵包的傳統記憶。有時侯和朋友一起走進麵包店,兩個人選出來的麵包可以完全不重疊。我選的麵包幾乎都是超級大又紮實的郷村風麵包,但我卻超級不喜歡用刀子切麵包,怕破壞了麵筋的靭度,最好一塊塊狠狠的撕下來,放到嘴裡慢慢咀嚼。如果可能,我更想有一天買個大麵包,拿它來當武器,狠狠的發洩個夠。

 

看看周圍的朋友,像我一樣吃不夠麵包而有心理缺失的人也許不多,但卻有不少朋友看到美麗的蛋糕就激動得發抖。對於蛋糕我沒那麼瘋狂,或者說我一點也不會心動,一位愛吃又怕胖的朋友問我「你是怎麼免疫的?」

 

我小時侯並沒有過癮的吃夠蛋糕,比起麵包來更不可能,但是我對它興趣就是不高,我不知道口味問題和童年滿足感在心理學上的關係,我只是愛吃麵包,麵包無罪。

上一篇:麵包狂想曲之二

下一篇:冠軍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