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濤] 關於人的不可取代性(暨近事一)
< 關於「人的『不可取代性』」(暨近事一)。 >
這篇要留後補完,因為因事緣發。隨時可變。
但是我想起來以前我最重視的原則,(如果我有原則 \ 即便我總是顯露無原則的水潭)
「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
所以人是不可取代的。」
對我來說,對應不同人的不同凝睇,意味著從那個不可取代的面向,
去尊重或擦撞於每一個人。
這個想法非常像小說,像切片,是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在毛玻璃上劃下透明的視痕,
但是這法則並不是一種每個人或社群,都依從之、或理解之,的人際法則。
而其實最後的最後,對於刻痕,
我只能歸結為不可溝通的面向。
說之則緩,不說造罅。
視為一個有機體亦或是一個無線索可以理解的習題
(無線索能理解的原因則是,
不同人有不同人的,身家背景,社會背景,社群背景,個性年齡etc。
還要加上最重要的幽微條件,一個人的殊異性跟社會無關,殊相與共相之外還有這個人自身的光譜──everything speechless)
如果走到不可溝通的形勢,
而必須要溝通情緒層面呢?
情緒層面我反而覺得更難。
因為我以為互相聆聽是一種方法
但後來我發現沒有互相聆聽的管道時,這根本不存在同理對方的情緒的可能性
沒有同理是我認為不可能對話的原因。
但那也不是認為自己不該負責,只是純粹感到「原來也有完全無法同理的狀況」為最甚。
處理不當的事最終只能歸納。
另外我也刻意地在期待自己沒有形狀。不是想要,而是少數情形的特例。
我的「沒有形狀」就可以不斷打破自我去遇見與自我大相逕庭的人,它有風險,
而且絕不只是破壞自己原本的質地,這樣的風險而已,
因為各人有各人適合過的生活,正如同勺瓢與甕桶,同樣有它們的功用,無分量淺與量深;
封閉度高和開放度高也一樣只是個膚淺的分類而已,無分量淺與量深。
「但是」,說到底還是會存在傾盡四十五十人的心思與態度都無法分析的事情。
已經自信有能力理解好幾個不同的小世界了,但還是有自己的框架在呈現。因為那畢竟是個體。
公務可以中性討論之。亦可以霸氣討論之,亦可以柔性討論之。
個體卻沒有辦法。
我不輸出也不輸入任何人的話語\秘語。反過來也很少交換語言的體系。
所以結論是。我理解到我的原生價值觀會受到衝擊,
繞了地球一圈後又發現我可以信任我的價值觀,因果關係是事後諸葛。
只是我必須理解更伸展自如。
亦就是說我覺得這句話一向有一種古典式的美感,
「人都有不可取代性」
但後來我在理解著:其實很多人並不這麼信仰。
單單先理解。但無須更多。
就像我並不同理 \ 理解更多,心理醫學的他者、信念的他者,
因為器隨物方圓,舉一反十。
也不能同理 \ 理解情緒多和抱怨多的他者。我感到歉然但那是無法討論的。而我甚至沒有時間好好完成自己的更多課題。更多信念,更多排沓,更多輕盈。
套引辛波絲卡詩句的格式改寫,「我虧欠那些於我有恩的人甚多」
或者「我虧欠那些框架相牴觸的人甚多」
但其實連同構句本身都是誠實多餘的。語言是符號和載具。
但我想珍惜我能理解的那些部份。
我知道我跟人結緣的機會遠難於許多人,深而且窄,
那句日文諺語說的,「袖子相擦而過也是數世的緣份」。
僅此而已,
但不需要再使誰的原生質地委縮了。
素蘤不綻,暝秋無芳;借籤示道,罷食還觴;
贈人以言。袖手無香。惚兮恍兮,其中有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