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2 10:14:16我的心結成冰

激情燃燒後的生命真相──桑多˙馬芮《餘燼》評介

《餘燼》的作者經歷及其作品被重新發現的過程,都充滿了傳奇性。在中譯本序言中,譯者汪芸介紹匈牙利作家桑多˙馬芮生於一九○○年,四八年蘇聯軍隊進入後,由於強烈反法西斯主義,馬芮逃出祖國,顛沛流離數年,最後歸化美國。流亡期間他的書悉遭焚燬;而由於堅持用匈牙利文創作,長久以來他的作品亦始終較難普及。一九八九年馬芮舉槍自盡,其作品卻在九○年代中期重新為人所發掘,並引發轟動。

本書描述七十五歲高齡的老將軍,在遺世獨立的古堡中,準備迎接四十一年未曾聚首的摯交。老友康拉德在數十年前的狩獵行動之後離開,留下無盡的謎題,卻從此再無消息,其中牽涉的人物包括將軍美麗的妻子克莉斯汀娜;牽涉的情節包括康拉德與將軍自十二歲起便開始的交情,將軍的闊綽家世、軍職父親、憂鬱母親,以及保母妮妮對兩人友誼的洞視與觀感等等。全書的場景設在陰鬱的古堡裡,時間流程只有一夜,卻交代了兩人數十年間的恩怨情仇,內容且多屬名為交談,實則近乎獨白的細節陳述。以這樣的情節架構而言,如何不做到冗長沈悶,實在是項相當艱難的挑戰。然而令人驚異的是,馬芮卻以精鍊的文字、詩歌般的語言以及精準的剪裁功力,將場景與對話的推移,都處理得自然、巧妙而完美。

《餘燼》的文字之所以讀來毫不枯索,充滿魔力,一方面固然歸功於譯筆清暢可讀,另一方面,馬芮以「懸疑小說」為包裝,在氛圍的營造與醞釀上顯然相當著力。小說開始於平凡無奇的早晨,由信差送來的一封信揭開序幕,這封將軍等待了四十一年的信件所引發的效應,猶如夏日尾端的節候:「在枯黃凋萎的花園裡,夏天點燃最後一股火苗,如同縱火者懷著無情的暴怒,放火燒盡原野,而後逃逸。」一場真相的追逐由此開展,將軍與康拉德之間的獵物與獵者關係,亦在數十年的等待之後,開始產生翻轉。古堡內的晚宴持續進行著,將軍在自然的晤面與交談裡層層逼問,飽滿的張力一波又一波凝聚,至接近凌晨時,追問的細節與重點達於極致:「克莉斯汀娜知不知道,那天早上打獵時,你想殺了我?」所有的問題卻又以一個終極的高潮行動完成宣示:將軍最後在完全未拉開絲帶的狀況下,焚燬亡妻留下的謎樣日記,「留在將滅的火堆裡的只有灰燼,濃黑的灰燼,泛著黑絲喪禮面紗的暗光。」

在這場冗長的回憶、提問與尋求印證過程裡,將軍一再追索的只是「真相」,關於友情/愛情、忠貞/背叛、自尊/懦弱、同情/憎惡、死亡/倖存、祖國/流亡、復仇/寬恕……,生命最終將展現何等的意義與真相?這是全書最動人的思索與辯證。小說以古堡的精神象徵妮妮,帶出對於將軍家世背景、生平經歷的鳥瞰後,時間便回到當下,自十三節以後,馬芮以獨白體式,搭配詩般的描繪,融合了所有生命的智慧於將軍的敘述裡。這裡頭包羅萬象的人生情態,與深具智慧的言語靈光屢現,除了引述以外無法傳達其精神:「一個人的生命走到盡頭時,對於這世界用冷冽無情的姿態對他提出的問題,這人給出的答案,將會呈現在他生活的事實裡。」「然而我們必須盡最大力量,忍受自己的性格與本性,因為沒有任何的經驗或洞察力能改正我們的不足、利己與貪婪。」「一個人能用言語問別人什麼?答案若不出於一個人整個生命的基石,而是出於言詞,這樣的答案有什麼價值可言?」「一個倖存者沒有權力提出抱怨。存活下來的人已經打贏了官司,沒有權力和理由提出控告。在爭鬥的過程中,他顯然更狡詐、更頑固、更堅強,就跟我們一樣。」

誠如引文所顯示,小說裡所要探討的命題繁複而深邃,然而貫穿全書,我所深深為之觸動的部分,是馬芮對於「友情」的奧義,以及「兩種不同型態的人」的體會。將軍看待兩人之間密不可分的友誼,是如此複雜、細膩而微妙,甚至包含了「某種性吸引力的微小火花」,至高的友誼經得起失望,因為它一無所求。然而在兩人的相處裡,忍受與反抗相互消長,猶如匈牙利文中發音類似的殺戮與擁抱,「兩者相互反射,彼此增強。」這種感受可擴及於生命中其他情感型態,因為激情的燃燒,生命於是充具意義與魅力。至於將軍對於「另一種人」的體會:母親、康拉德、克莉斯汀娜,他們為音樂所揀選,共享最深切的本質,發現自己的命運就是相互歸屬;站在「另一種人」的彼端,將軍窮盡畢生思索,依然無法進入最親密者的靈魂深處,這種無可消解的悲哀,才真正映照出生命最底層的孤獨。

然而妮妮終於以一個「笨拙而溫柔親切」的吻,給予她的孩子語言所無法捕捉的答覆,「智慧老人」的終極現身,揭示了生命本身已完成它尋找真相的任務。康拉德當年未射殺將軍;將軍在數十年後的會面裡,那把抽屜裡的槍亦始終未曾取出,然而決鬥已經完成──在生命面前、在時間面前。馬芮以四十一歲之齡寫出如此飽含人生智慧的小說,於是日記的餘燼、生命的餘燼、激情的餘燼,乃至於真相的餘燼,遂於掩卷之後猶在讀者心中持續而綿長地延燒。

2006.4刊於《文訊》雜誌
阿讓 2006-07-25 02:49:11

關於美人心機這件事,兩個免費策略提供.
就說是學生,無須透漏哪個階段其實也很自然.
又或者其實感覺上這樣的透漏只會引起”哇那怎麼看起來這麼年輕美麗”之類的讚嘆.

但話說回來,美人心機或者也有時窮.
最擔心的一定就是自己吧.

anyia 2006-07-14 02:50:04

是,你對出版策略的觀察遠比我細膩,我都沒發現。
這本書已經推薦給好多人看,至今沒人嫌無聊,還好。
又:文藝營上本想洩漏你我淵源,轉念又想到會被學生推算出年紀,所以果斷地決定作罷,果然是心機重……。

阿讓 2006-07-11 23:24:55

這真是一本絕好的小說,也許真的是我今年度的前三.

不過宣推與包裝只關注行銷作者,不是作品,明白想複製行銷赫拉巴爾經驗;書腰引文的選取更是讓人感覺學無止境,我讀了第一章之後,真的花了幾秒停下來感謝無窮幸運,讓我終於居然還是拿起翻開並且好好地讀了這部小說.
否則這樣的錯過還真遺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