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9 00:01:12紅白藍

壯大公共媒體、健全民主根基

作者:陳順孝
刊登於台灣日報的「媒體改造學社」專欄

行政院新聞局長林佳龍透露,政府計畫出資買下台視和華視民股,再將股權捐贈給公視,由公視董事會統籌經營公視、台視、華視、客家電視台、宏觀衛視、原住民電視台,組成類似BBC、NHK的「公共媒體集團」。這是個具有高度理想性和可行性的媒體改造方案,若能貫徹實施,不僅能夠平衡過度商業化的媒體生態,更有助於整合分裂的台灣、建立優質的民主。

今天台灣社會的藍綠對抗,主因固然在於統獨對立和朝野惡鬥,但媒體黨同伐異、各有所偏,卻是互信難以建立、紛亂久久不息的重要原因。以總統大選驗票首日新聞為例,中央日報標題說「爭議票初估近4000、選務疏失多」、中國時報說「驗完233萬票、無大弊端」、台灣日報說「驗票首日、爭議票認定太寬鬆」,三報讀者所看到的「事實」迥然不同,彼此見面不吵架才怪;加上電視扣應節目煽風點火,衝突自然一觸即發。

媒體為何如此黨同伐異?關鍵在於媒體私有和唯利是圖。因為私有,許多媒體老闆肆無忌憚地干預新聞,剪裁事實、扭曲真相、操縱議題、打擊異己,以宣揚己見、攀附權貴;因為唯利是圖,許多媒體將政治立場當作一種市場區隔,旗幟鮮明地支持特定陣營、打擊敵對陣營,藉著激化對立來炒高收視率、衝高發行量。這種唯利是圖、以私害公的亂象不導正,人民永遠只能接收片段、扭曲的資訊,看不到正確、完整的真相,社會裂痕就不可能弭平、選賢與能就不可能實現。

新聞局的方案,雖然不能解決所有媒體的問題,卻為改革媒體亂象、健全民主根基跨出重要的一步。一來,公視董事會成員由行政院提名、立法院同意,不是一黨一人所能操縱,由其主導未來的公共媒體集團,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擺脫黨派束縛,超然報導事實、剖析真相;二來,台視和華視加入公共媒體集團後雖可繼續播放廣告,但獲利不再是唯一目標,而必須和社會公益相調和,不會像私營媒體一樣唯利是圖;三來,台視、華視、公視的集團化,規模已經達到現有無線電視台的五分之三,加上客家、原住民電視台和宏觀衛視,經濟規模夠大,成功的機會增加,更重要的是,如此規模能夠有效制衡私營媒體的亂象,進而引導私營媒體走上正軌。

我們希望新聞局的方案能夠得到陳總統和游內閣支持,儘速實現。因為,建立公共媒體集團,不僅能夠兌現陳總統四年前「台視華視公共化」的競選承諾,也能進一步建立公正媒體和公共論壇,讓人民得到充分而可信的資訊、進行理性而深入的對話,讓藍綠選民能夠相互瞭解、自在溝通,消弭對立、增加互信,實現陳總統團結台灣、深化民主的理想。

不過,我們在高度肯定新聞局方案的同時,對方案如何落實、能否落實,卻也不敢過度樂觀。我們期待政府能夠儘快提出更詳細完整的規劃、說明落實的時間表和步驟、並選任具有公共理念的專業人士主持過渡時期的台視和華視;我們也期待行政院和立法院在提名和審核本屆公視董事人選時,能夠超越黨派、尊重專業,推選出超然獨立的公視董事會,為公共媒體集團的實現和成功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