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4 19:21:28XD鄭

好文推薦:三個邊陲 / 王盈勛

http://previe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0341

三個邊陲

文/王盈勛 (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2006-11-09

--年紀漸長,在臺灣,我看到的,越來越多是可資運用的遺產,不是悲情的歷史包袱。--

在在我們身邊,這幾種親戚、朋友、鄰居、同事都不少見:

第一種,以美國為精神上的母國:大三就開始補托福,打算踏出國門就一去不復返;和ABC交往,走路都自覺比較有風;就算在華人開的地下工廠當小會計,賺美金還是覺得比較有面子;老婆小孩在美國公寓當小留學生,自己則是在臺灣賺錢打拼兼表演空中飛人;漢堡薯條明明吃3天就膩了,還是每年去美國坐3個月的移民監。

第二種,以日本為思想上的依歸:日本來的漫畫、電玩、家電、日劇、A片、懷石料理乃至鈴木一郎,只要是最新的通通都買單;日本、中國、臺灣都說釣魚臺是自己的,只有自己說是日本的;日本和老共的關係越緊張,心理就越是痛快,幻想我們和日本是同一國的。

第三種,以中國為靈魂的原鄉:畢生在臺灣省吃儉用賺的錢,返鄉3次就花光;一生只去過阿里山日月潭,拿起筆來不由自主畫的卻是黃山灕江山水;京戲崑曲是優雅高尚的,歌仔戲布袋戲則是俗民文化不登大雅之堂。

在我們這個時代,用流行詞彙來說,這些都是「政治不正確」的,都是不本土、不愛臺灣的;用學院文謅謅的術語來講,這些都是「後殖民」症候群,帝國主義者走了,我們還在自我殖民,沒有主體性,繼續用帝國主義者的眼光看待我們自己。

不屬於以上3種的,則可以歸納為以下3種:

第一種,悲情意識:哀嘆臺灣是亞細亞的孤兒,既被日本殖民、又被中國打壓,還得在美國的羽翼下討生活,沒有機會作自己的主人。

第二種,自卑轉自大:講話的發語詞從三字經改為「愛臺灣」,任何東西只要冠上「臺灣」二字,都是美的、香的、好的、獨一無二的。

第三種,騎牆派:臺灣要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一州,他贊成;為了要在大陸設廠,要他說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可以;為了要做日本人生意,說殖民讓日臺關係血濃於水,他辦得到。當然,各種集會遊行場合高喊愛臺灣更不是問題。

在我年紀較輕、火氣也比較大的那些年,我總是或批判、或嘲諷、或不屑以上的種種態度,卻也或同情、或怨歎、或憤怒臺灣的種種處境。但是這一兩年,我卻有了一個全然不同的體會。

臺灣這種多重邊陲的處境,反而意外為臺灣打造了一個全球獨一無二的文化位置。在全世界,你找不出第二個地方,不出國門,美系(西方)、日系、與中華文化都能在這塊土地生根。

我既非留美,也不哈日,更沒有任何中國親戚。但是我很慶幸我不用靠翻譯就可以知道氣功和輕功是什麼,以及它們和陰陽五行的關係;我家附近的餐廳我吃了三五次就膩了以後,我只要在心裡嘲笑洋人吃食種類的貧乏一番,就會覺得好過許多。我愛看美國職棒大聯盟、我希望教學和研究都可以趕得上美國的頂尖學府、我期待臺灣的科技產業可以繼續從與美國矽谷的鏈結得到好處、最好我們口頭說說美國是我們最好的盟友,不用買軍購老美就會承諾保護臺海的安全。我喜歡吃生魚片和吉野家,臺灣吉野家的口味甚至還勝過日本;我完全可以欣賞日式的可愛風,雖然覺得Hello Kitty實在是老了點;歐兜賣與拖拉庫,大概也只有臺灣人在無奈之餘還能有會心的一笑。

這世界當然還有許多不同的文化是我們所不熟悉的,但是美國與日本,卻是工業革命以降,在資本主義體制之下,文化發展最有活力與動態的兩個國家。而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在俗民生活的體現與繼承,臺灣猶在中國之上。

這樣一個獨特的文化位置,基督教文明國家不可能、伊斯蘭文明國家不可能、中國不可能(雖然他們繼承了「中國」這個牌位,但是看看他們多麼排日!),日本不可能(「日式中華」、「和風歐美」倒是不少),經常和我們並列比較的香港、新加坡與韓國也不可能。

年紀漸長,在臺灣,我看到的,越來越多是可資運用的遺產,不是悲情的歷史包袱。東跑西跑,總是一缺三,不如在臺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