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不會看報紙
前天不少人的臉書被〈聯合晚報〉停刊的動態刷版,同事劉心心問我:「怎麼一大堆聯晚的『謝謝』文,真的有那麼多人看報紙嗎?」「跟風吧!就像誠品敦南店要收了,一堆人跑去打卡。」我回。
身為曾經應考新聞類科的國考生,新聞的價值是熟悉的考古題,寫了不少以應然面批判實然面的擬答,提出將新聞業導回正軌的箴言。但,不習慣一直待在同溫層的習慣,讓我看到《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如何不看新聞卻又能掌控資訊流》的新書介紹時,就決定放入購物車。
回想自己的看報歷程:不但很少看報且不知道如何看,主因是小時候家裡沒有訂報紙,那種電視或電影上,一早有送報生把報紙神準投到訂戶院子的畫面,對我而言是只存在於電視螢幕或電影銀幕的觀賞經驗,而非生活經驗。直到小五或小六,大哥訂了一年份的報紙,忘了是哪家報社,似乎是為了贈品而訂。即使那樣,我還是很少看報,最多翻翻娛樂版看看明星。
國三的時候,國文老師莊錦智給了一項剪報作業,剪出了興趣,這一剪剪到了高三,貼了好幾本。一開始以副刊文學為主,後來延伸到醫藥、生活、娛樂,〈三少四壯集〉、〈金玉涼言〉、〈心情點播〉補充不少寫作養分。這些剪報隨我從金門到台北,從台北到台中,再從台中回金門,偶爾從書架取出翻閱,魔法般的油墨味,總能輕易挑起回憶,重返十七歲那年的雨季。
那些年,我不會看報紙,常常一份報紙從頭看到尾,花太多時間;或是買下一份報紙,用一星期才看完。那些年,我對文字頗有敬意,似乎把印在紙上的文字以同等規格看待,視報紙如書籍。後來,部落格出現,無名小站、痞客幫、PChome,大量的原創文章減少了我對副刊的依賴。
再後來,社群媒體出現,網媒興起,紙媒讀者流失,不少傳統媒體歇業停刊。畢竟,「資訊在今日已不再屬於匱乏性資源,反之專注力才是。」(頁60)而媒體素養的提升,也讓讀者體認到某些新聞操作的手法,例如:「新聞媒體在決定要報導哪些災難時是有定見的,他們只報導:(1)最新發生的;(2)有精彩畫面可傳送的;(3)能夠扯上命運故事的災難。」(頁138)
敏銳的讀者也開始對新聞簡化因果有所反思:「我們把『將事實排列出來』,與『洞察世界各種作用的關係』混為一談。」(頁62)特別是在選舉的輿論操作上,更是明顯。
「人們經常認為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做決定前盡量蒐集很多資料。但這就好比只看著後照鏡開車,因為你拿得到的資料,寫的都是關於過去。」(頁193)除了SNG連線,新聞其實是舊聞,只是多數讀者可能還不知道,除非你身在新聞製造業的上游。
在整本書中,我對「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的概念較為關注,對照自己以前過度求廣的作法:
「談到學問,與其求廣,不如求深,你該致力於真正重要且觸及你能力圈的內容。」(頁32)
「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銘是:『了解自己的能力圈,待在裡面。這個圈圈到底有多大其實無關緊要。知道這個圈圈的邊線究竟在哪裡非常重要。』」(頁47)
「唯有在自己的能力圈裡,我們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能在自己的領域裡成為佼佼者之一,就獲得了勝利。」(頁129)
回想個人職涯,能力圈為政治幕僚,以此為中心,延伸到行政部門、立法過程、新聞輿情、溝通協調、新聞稿寫作等等,以螺旋式的學習過程,逐漸擴大。
【圖: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著,艾爾‧波丘(El Bocho)繪圖,鍾寶珍譯,《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如何不看新聞卻又能掌控資訊流》。台北:商周,2020年3月初版1刷】
上一篇:預購先挨批的《職場開放性關係》
下一篇:六月六日罷韓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