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2 21:46:51無名

薄荷綠

小綠是我大學時認識的朋友,因為愛喝薄荷綠,所以外號叫小綠。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吃飯,吃完飯後他說想買飲料,經過「休閒小站」,他看了看,搖搖頭說:「零分」。然後就走到「雲彩集」,點了杯薄荷綠,喝了一口說:「三分」。

「什麼零分三分的?」我問。

「自己看。」他從背包裡拿出一本小筆記本給我。

原來他把東海別墅社區的飲料店一一列表評分:
1.沒有提供薄荷綠的:零分;
2.有提供但味道太淡的:一分;
3.有提供但味道太濃的:兩分;
4.有提供而味道剛剛好的:三分。

「咦,為什麼太濃的比太淡的多一分啊!」看完後我問。

「很簡單啊,濃的可以加水變淡;淡的很難變濃啊!」小綠理所當然的回答。

「不過,你這樣以你愛喝的薄荷綠當做飲料店的評分標準,會不會太主觀啊!」我小心翼翼的問。

「是主觀沒錯啊!不過我只是給自己看的,並沒有到處宣揚我的標準,更沒有說『選擇』要跟我一樣的才是正確的。」他理直氣壯的回答。

「說的也是。」我不能同意你更多了!「不過,你這個有評分標準有數字,還真的會讓有種很客觀的感覺。」

「膚淺!你以為有數字就是客觀,太好笑了,任何的資料都是在一個主觀的設定下產生的〈註〉。比如說每次教學評鑑,上面不是有【非常同意】、【同意】、【沒意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個選項嗎?問題是,為什麼是問這些問題;另外,學生還不是按照自己主觀的意見來填選!因此,所謂的客觀,不過是一群主觀的集合而已。」小綠喝了一大口後說。

「照你這麼說,那問卷調查一點都不客觀囉?」我試著反駁。

「當然不客觀,你想嘛!問題是已經設定的,受訪者就只能回答這些問題,而且大多只能反映出表層的意見,比如贊成、反對;但深層的原因卻無法呈現,比如為何贊成、為何反對?簡單說,就是只能反映贊成與否的數量,而不能反映贊成與否的程度。」說完又喝了一大口。

「所以,你不相信問卷調查囉!」

「不要二分喔!不是信不信,而是如何相信與為何相信。換句話說,重點在題目的設定,而不是資料的呈現。如果題目本身就很主觀,資料再多也不過是為主觀的題目提供佐證──證明真的很主觀。」

「就像你的筆記本?」

「沒錯!」


 
【註:關於假設與資料,請參閱竹內薰著,顏誠廷譯,《99.9%都是假設》,漫遊者文化,台北:2007,頁64-92。】

上一篇:智齒的聯想

下一篇:歡迎大家收看

Rick 2007-08-05 21:36:06

說到問卷, 小弟最近剛好有一份問卷需要大家的幫忙,是我論文的一部分,拜託大家花五分鐘幫我填一下,感謝大家的幫忙!!
http://www.my3q.com/home2/175/ricklu/87656.phtml

連結到這個網址,就可以直接開始作答了喔!

版主回應
聽說已順利完成,恭喜恭喜! 2007-08-15 18:07:40
紫風車 2007-04-18 23:40:58

回應寫的好長,已經在研究室很疲憊先略過不看~~~
不過,這個主題可是確實很好玩的~~~
哲學家卡爾。巴柏曾說:「歸納不能導致真理。」
而你的文末那個重點點到~~~
統計分析統計出一堆天花亂墜的數字,然後,不小心還是瞄到你的回應(就是你強調的是……),那我可以不用打字了~~~哈哈~~~
然後,主觀?客觀?這個問題可有趣的呢!哲學有一堆在探討這個的,其中如知識論之類的……
我前幾個星期的哲學課都在講這個~~~呵呵~~~
有空我整理來分享~~~

版主回應
期待你的分享^^ 2007-04-21 18:29:59
Rick 2007-04-13 01:53:18

這篇文章剛好呼應到我目前正在做的研究, 直接切重要點,如何讓問卷達到客觀標準而不帶主觀意識,是專業學者經常思考且困難的問題,因此在研究理論上面有兩大主軸研究方法:質化分析與量化分析,量化用的就是問卷, 而質化就是使用訪談及深入面談的方法. 一份壞的問卷是直接引導受訪者作答,回答出調查者想要的答案,一份普通的問卷是間接引導作答,看起來很客觀,但是其實跳不出調查者設計好的答案範圍,一份好的問卷無非就是能夠消除主觀因素,讓受訪者填出心裡的真實感覺,而最後的數據分析能夠呈現客觀現象.
而一份好的問卷並不是如此簡單,是功力的累積,試想,用簡單的勾選方式能夠問出受訪者真實感知,還真是不容易.
另外,質化研究中,雖然能夠藉由面對面溝通的方式問出受訪者許多想法,但是卻缺少夠多的數量來當佐證而無法完全代表整個目標群體的意見,但是由於受限條件太多,調查者通常只能選擇這兩種方式來研究,因此,統計分析的應用能在此得到發揮.
由此可知,調查工作難不難? 難! 但是我說,調查之前的準備工作更難....

版主回應
今晚失眠,索性開啟電腦,看到你這一大串的回應,可以想像你現在的面臨的難題。

這篇文章的靈感起自我昨晚晚飯後突然想喝薄荷綠,經過休閒小站沒有,然後到雲採集買,剛好前天看了一本書,其中談到假設與數據間的關係,於是設計這段對話,藉以點出所謂「數字會說話」的迷思。

我想強調的是:
數字本身不會說話,是使用數字的人在說話,說什麼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憑什麼這樣說?說得通嗎?
2007-04-13 0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