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6 17:46:15Nina
《Rain》─Rosas & Anne Teresa De Keermaeker
2006/06/15 國家戲劇院 7:30 pm
《Rain》比利時羅莎舞團Rosas & 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
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姬爾美可 Anne Teresa De Keermaeker, choreography
《為十八位音樂家而譜的音樂》( Music for 18 Musicians)
作曲:史提夫‧賴克( Steve Reich, composer)
演出長度:約70分鐘,無中場休息
「流暢的動作組合、優雅的藝術品味」這是國家劇院的節目單上為Rosas’s Rain 下的第一個廣告標題,不論是送給這個作品或是這個舞團,這十四個字組成的意思都是恰如其分的禮物。
劇院並沒有滿座,許多觀眾一看就知道是舞者,還有一些是劇場熟面孔,教燈光的老師、教表演的老師、教舞蹈的老師…當然,還有一些臉上寫著「我不懂藝術,但我喜歡接觸」的「一般觀眾」(1)最能夠引起我喜悅的注視,所有的藝術家都忙著幫助神,為人們開窗戶,看另一番風景,藝術家們互相支持本就天經地義,但創作的重點永遠是要為人類服務,「自爽」型的實驗作品激發的火花如無意義的高潮,在我眼中,根本浪費。
「Rain」在形式上是一個充滿理性之愛的作品,白色圓形的舞蹈地板上交錯著各種顏色的直線、橫線、斜線,舞台邊緣放置四張透明椅子,其中一張從我的角度看來有如一隻黑色的四角動物,從天花板直墜傾洩的白色繩子包圍半場,造成「雨」的意象,「極限主義 minimaliasm」的音樂充滿整個空間,不斷重複的相同節奏,以不同的配器組合產生無盡的迴旋行進,舞句並不複雜,但經過三男七女,十名舞者和一名編舞家的解構遊戲之後,再簡單的符號也被衍伸城區近無限的結構組合,整個作品呈現「線性構圖」,簡單清爽的服裝點綴舞者的身體,讓他們變成一朵朵清新如春日搖曳的花朵,燈光是這個作品裡最強烈的情感表達,由一盞從左舞台快速移到右舞台的大型探照燈召喚表演者入場,七十分鐘的表演裡,桃紅、深藍、暖黃、淺綠、太白…各種顏色的光把表演空間染上不同情緒,不論是舞蹈本身還是設計部份,都是從最簡單的位置出發,經過遊戲一般的拆解組合搭配、元素之間彼此相遇與經過,「Rain」讓我看到純粹能量自由〈自然〉的流動。舞蹈裏,單獨、雙人、三人、多人、點狀、團狀、線形、弧形、滑動、跳躍、翻滾、向前、向後、不同速度的聚集與分開、不同平面上的波動…一句相同的話有太多種表現方式,表演者在最後幾段的動作中偶然發出的聲音,成為在極限主義中不斷重複的形式裡閃耀蹦出的小火花,耳朵醒了,眼睛就會再度張開。
在台灣,表演團體也許不如百花齊放的歐洲來的多元,很多創作者或團體依然著重於單一面向上的發展,例如,鑽研於舞蹈動作上的實驗,以大量的、華麗的動作呈現創作者對某個故事或經驗的反芻,舞台設計成了舞作本身的服務員,能夠真正整合各創作部門而呈現一詩化意念的作品實在少見。「Rain」的出發點是紐西蘭作者Kristy Gunn的第一部劇本,內容描述童年時溺水及童真消逝的經驗。然而,在經過創作者的消化之後,「Rain」所呈現的已經跟文本無關,取而代之的是編舞家從咀嚼素材中得到的單純概念─「呼吸」,撇除戲劇因素,Keermaeker單純的讓音樂與舞蹈盡情對話,甚至連音樂的選擇都跟「呼吸」的概念息息相關,作曲家Steve Leich這一曲《為十八位音樂家而譜的音樂( Music for 18 Musicians) 》運用小提琴、大提琴、同時充當低音單簧管的兩支單簧管、四位女性聲樂家、四台鋼琴、三台馬林巴琴、兩台木琴及一架木琴,所有樂器都是藉著人的演奏發出聲音,電力只用在麥克風上頭 (2)。在聆聽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呼吸」扮演多麼重要的腳色,唯有懂得呼吸,進而控制呼吸才能在這不斷巡迴的六拍子節奏中「好好活著」 (3)。Keermaeker從Kristy Gunn的劇本「Rain」所擷取的章節乃描述溺水者復甦過程那一章,對人工呼吸不屈不撓的指示,教導溺水者用適當的方法呼吸,以便喚醒他的靈魂 (4)。
一個藝術創作者透過大量的、頻繁的與世界接觸之後,從中看到自己不吐不快的慾望對象,他必須具有良好的消化能力,才能排出不需要的渣籽,留下的養分對自己的創作產生有機反應,喚起靈魂的活動,進而向世界發聲,並打開為人們打開一扇看見生命的窗、一道通往真理的門。然而,藝術家並不能以此為目的,他只能好好活著,好好呼吸,除此之外,別無所求。
註1:「一般觀眾」指未受過藝術與技術教育的觀眾。
註2:見節目單上作曲家為此曲所作之文。
註3:「…演出者深吸一口氣,然後用最舒暢的方式、不換氣地將某些特定的音符唱或奏出來。呼吸可藉以測量他們節拍所維持的詩間,一次又一次的呼吸像波浪般逐漸衝擊的鋼琴與擊樂節奏的情形是我未曾經歷,且想要進一步研究者。…」見節目單上作曲家為此曲所作之文。因其描述呼吸的手法動人,筆者特摘錄此段。
註4:節錄自節目單「舞碼介紹及創作背景 by Claire Diez」
圖片連結:http://www.ntch.edu.tw/pro/2006dance/Dancing7.html
另:2006年四月號,第160期表演藝術雜誌有對Anne Teresa De Keermaeker 與 Steve Reich的專訪
《Rain》比利時羅莎舞團Rosas & 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
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姬爾美可 Anne Teresa De Keermaeker, choreography
《為十八位音樂家而譜的音樂》( Music for 18 Musicians)
作曲:史提夫‧賴克( Steve Reich, composer)
演出長度:約70分鐘,無中場休息
「流暢的動作組合、優雅的藝術品味」這是國家劇院的節目單上為Rosas’s Rain 下的第一個廣告標題,不論是送給這個作品或是這個舞團,這十四個字組成的意思都是恰如其分的禮物。
劇院並沒有滿座,許多觀眾一看就知道是舞者,還有一些是劇場熟面孔,教燈光的老師、教表演的老師、教舞蹈的老師…當然,還有一些臉上寫著「我不懂藝術,但我喜歡接觸」的「一般觀眾」(1)最能夠引起我喜悅的注視,所有的藝術家都忙著幫助神,為人們開窗戶,看另一番風景,藝術家們互相支持本就天經地義,但創作的重點永遠是要為人類服務,「自爽」型的實驗作品激發的火花如無意義的高潮,在我眼中,根本浪費。
「Rain」在形式上是一個充滿理性之愛的作品,白色圓形的舞蹈地板上交錯著各種顏色的直線、橫線、斜線,舞台邊緣放置四張透明椅子,其中一張從我的角度看來有如一隻黑色的四角動物,從天花板直墜傾洩的白色繩子包圍半場,造成「雨」的意象,「極限主義 minimaliasm」的音樂充滿整個空間,不斷重複的相同節奏,以不同的配器組合產生無盡的迴旋行進,舞句並不複雜,但經過三男七女,十名舞者和一名編舞家的解構遊戲之後,再簡單的符號也被衍伸城區近無限的結構組合,整個作品呈現「線性構圖」,簡單清爽的服裝點綴舞者的身體,讓他們變成一朵朵清新如春日搖曳的花朵,燈光是這個作品裡最強烈的情感表達,由一盞從左舞台快速移到右舞台的大型探照燈召喚表演者入場,七十分鐘的表演裡,桃紅、深藍、暖黃、淺綠、太白…各種顏色的光把表演空間染上不同情緒,不論是舞蹈本身還是設計部份,都是從最簡單的位置出發,經過遊戲一般的拆解組合搭配、元素之間彼此相遇與經過,「Rain」讓我看到純粹能量自由〈自然〉的流動。舞蹈裏,單獨、雙人、三人、多人、點狀、團狀、線形、弧形、滑動、跳躍、翻滾、向前、向後、不同速度的聚集與分開、不同平面上的波動…一句相同的話有太多種表現方式,表演者在最後幾段的動作中偶然發出的聲音,成為在極限主義中不斷重複的形式裡閃耀蹦出的小火花,耳朵醒了,眼睛就會再度張開。
在台灣,表演團體也許不如百花齊放的歐洲來的多元,很多創作者或團體依然著重於單一面向上的發展,例如,鑽研於舞蹈動作上的實驗,以大量的、華麗的動作呈現創作者對某個故事或經驗的反芻,舞台設計成了舞作本身的服務員,能夠真正整合各創作部門而呈現一詩化意念的作品實在少見。「Rain」的出發點是紐西蘭作者Kristy Gunn的第一部劇本,內容描述童年時溺水及童真消逝的經驗。然而,在經過創作者的消化之後,「Rain」所呈現的已經跟文本無關,取而代之的是編舞家從咀嚼素材中得到的單純概念─「呼吸」,撇除戲劇因素,Keermaeker單純的讓音樂與舞蹈盡情對話,甚至連音樂的選擇都跟「呼吸」的概念息息相關,作曲家Steve Leich這一曲《為十八位音樂家而譜的音樂( Music for 18 Musicians) 》運用小提琴、大提琴、同時充當低音單簧管的兩支單簧管、四位女性聲樂家、四台鋼琴、三台馬林巴琴、兩台木琴及一架木琴,所有樂器都是藉著人的演奏發出聲音,電力只用在麥克風上頭 (2)。在聆聽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呼吸」扮演多麼重要的腳色,唯有懂得呼吸,進而控制呼吸才能在這不斷巡迴的六拍子節奏中「好好活著」 (3)。Keermaeker從Kristy Gunn的劇本「Rain」所擷取的章節乃描述溺水者復甦過程那一章,對人工呼吸不屈不撓的指示,教導溺水者用適當的方法呼吸,以便喚醒他的靈魂 (4)。
一個藝術創作者透過大量的、頻繁的與世界接觸之後,從中看到自己不吐不快的慾望對象,他必須具有良好的消化能力,才能排出不需要的渣籽,留下的養分對自己的創作產生有機反應,喚起靈魂的活動,進而向世界發聲,並打開為人們打開一扇看見生命的窗、一道通往真理的門。然而,藝術家並不能以此為目的,他只能好好活著,好好呼吸,除此之外,別無所求。
註1:「一般觀眾」指未受過藝術與技術教育的觀眾。
註2:見節目單上作曲家為此曲所作之文。
註3:「…演出者深吸一口氣,然後用最舒暢的方式、不換氣地將某些特定的音符唱或奏出來。呼吸可藉以測量他們節拍所維持的詩間,一次又一次的呼吸像波浪般逐漸衝擊的鋼琴與擊樂節奏的情形是我未曾經歷,且想要進一步研究者。…」見節目單上作曲家為此曲所作之文。因其描述呼吸的手法動人,筆者特摘錄此段。
註4:節錄自節目單「舞碼介紹及創作背景 by Claire Diez」
圖片連結:http://www.ntch.edu.tw/pro/2006dance/Dancing7.html
另:2006年四月號,第160期表演藝術雜誌有對Anne Teresa De Keermaeker 與 Steve Reich的專訪